56個民族名稱圖片 風俗習慣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1.飲食

阿昌族飲食以大米為主食,輔以面食,嗜食酸筍、酸菜等食物,也喜食火燒豬肉。戶臘撒的“過手米線”、梁河的黃花粑粑及生片石姜等是較有特色的民族風味食品。阿昌族喜歡飲酒,多數(shù)人家自釀米酒。已婚婦女大多喜歡嚼檳榔,閑暇時,大家互傳檳榔,以牙齒染成黑色為美。

2.藝術(shù)

歌謠有習俗歌、情歌、苦歌、山歌等,押韻上口,感情真摯。樂器有葫蘆簫、洞簫、三弦、二胡、象腳鼓、鑼、鈸、嗩吶等。舞蹈以象腳鼓舞、耍獅子、玩春燈等最具民族特色。梁河阿昌族的傳統(tǒng)體育有射箭、武術(shù)、打拳、舞棍及青龍大刀等。工藝美術(shù)有刺繡、髹漆、染織、雕刻、銀器制作等,圖案美觀,制作精細。特別是雕刻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在家具、建筑物、佛龕上棉,都可看見雕刻著各種動、植物,形象生動。

3.建筑

阿昌族多居住在壩區(qū)和半山區(qū)。村寨一般選擇在有陽光、水源充足的地方。新中國成立前,阿昌族人民的生活較苦,大多數(shù)人住茅草房,即以竹、木為屋架,籬笆糊泥為墻,茅草蓋頂。1949年以后,茅草房逐步減少,改革開放以來,基本絕跡。典型的阿昌族住房是正房加兩縱廂房、一堵照壁的“四合院”。一般為土木結(jié)構(gòu)瓦房或磚木結(jié)構(gòu)瓦房,有的還建磚混結(jié)構(gòu)的平頂房。正房講究座向,住宅大門保持“迎山開門”的古風遺俗。正房一般有三間,正房中間為堂屋,設(shè)有神龕、火塘,是飲食、取暖、會客祭祀的場所。堂屋內(nèi)的火塘長年不熄。堂屋左右兩邊是老人和未婚子女臥室、廂房樓上或做客房或堆放雜物,樓下為多圈養(yǎng)牲畜、飼養(yǎng)家禽或作制鐵器的工作間。建新房時,人們也有放爆竹、掛紅等習俗。

4.服飾

阿昌族服飾別具風格,各地稍有差別。傳統(tǒng)上,阿昌族男子一般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臘撒地區(qū)的成年男子也有穿左襟上衣的。戶撒阿昌族男性青壯年喜歡包白色包頭,梁河的男性青壯年則喜歡包黑色包頭。婦女的服飾因地而異。戶撒阿昌族女性的服飾,已婚和未婚的沒有區(qū)別,均與附近傣族的很相似。臘撒、梁河兩地婦女上衣均為長袖圓擺對襟衣,下著筒裙,也配戴銀項圈、銀手鐲等飾物。兩地已婚婦女包頭制作款式略有差別,梁河婦女的包頭約有33公分高,而臘撒婦女是帶圓盤黑包頭。少女的傳統(tǒng)服飾是淺色對襟上衣,下著深色褲子。腰系繡花圍裙,發(fā)辮挽于頭頂,發(fā)辮上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