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辛棄疾的朋友鄭如巒要到衡州(今湖南衡陽)去做知州,辛棄疾設宴餞別。鄭如巒,字厚卿,是辛棄疾的好友,因為鄭如巒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棄疾在詞中稱呼他為鄭衡州。

在宴席上,辛棄疾先作了一首《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這首詞作完后,將傷離別的氛圍營造了出來。曲終闋盡,余弦更興,辛棄疾一時有感于朋友的離別,又填了一首《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所以在這首詞的小序中出現(xiàn)了“再賦”二字。而且詞中小序說得很清楚,這是餞別鄭衡州時寫的,說白了,這就是一首餞行詞。

古代有以詩詞贈別的傳統(tǒng)

古時候由于交通不是很便利,通信也不發(fā)達,親人朋友之間一旦分別,再度重逢是一件難以難以預料的事情,有時候三年五載都不能見上一面,長則幾十年也不能相見,只能以書信的形式問候,有的甚至一別即成永決,再也不可能見面,所以離別在古人心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他們是很看重離別的。

而在離別之際,人們往往會鄭重地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以吟詩作詞、寫文章等形式話別,總之就是對送別之人的依依不舍、還有給予的厚望。

抒發(fā)離別之情的詩歌或者詞賦,就是餞別詩詞,文章就是“贈序文”。如我們非常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維送別好友的時候,寫的一首餞別詩;《送李愿歸盤谷序》,就是韓愈送別李愿2寫的一篇贈序文。

送別詩詞中的題目往往有“送、別、贈”等字眼,內容則涵蓋了親人之別、夫妻之別、戀人之別、友人之別、同事之別、師生之別,詩詞中還會出現(xiàn)特定的送別場景和意象,常見的意象有酒、柳、秋、夕陽、長亭等。

餞別類的詩詞常用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有的表現(xiàn)為豪放曠達,有的則又是或委婉含蓄,不管哪種風格,都是送別雙方友情、親情、愛情、師生情誼等美好情感的體現(xiàn)。

辛棄疾送別鄭厚卿的第一首詞《水調歌頭》

辛棄疾的這首詞,則包含了多種的情感,鄭厚卿既是辛棄疾是同僚、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在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情境中,辛棄疾連作兩首詞為即將遠行的朋友餞別,要抒發(fā)相同的送別主題,卻又在詞句內容上不重合,這是很有難度的一件事情。

辛棄疾卻揮灑自如,信手拈來,不光在詞章內容上避免了重復,在藝術特點上也各不相同,因而兩首詞都成為蜚聲詞壇的佳作?!端{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原詞是這樣寫的:

寒食不小住,千騎擁春衫。衡陽石鼓城下,記我舊停驂。襟以瀟湘桂嶺,帶以洞庭青草,紫蓋屹西南。文字起騷雅,刀劍化耕蠶。看使君,于此事,定不凡。奮髯抵幾堂上,尊俎自高談。莫信君門萬里,但使民歌五衿,歸詔鳳凰銜。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

這首詞作上片從描述衡州自然風物和優(yōu)良的人文傳統(tǒng)起筆,詞人期望鄭厚卿到任之后做一個干實事的官員,振興當?shù)氐奈幕逃聵I(yè),關心當?shù)氐霓r桑生產,發(fā)展經濟,嚴于吏治,興利除弊,富國益民,踏踏實實地干出一番事業(yè)來,從而贏得百姓的愛戴和朝廷的重視。

詞作直到結尾“君去我誰飲,明月影成三”兩句中,詞人辛棄疾才筆鋒一轉,道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這首詞的特點是詞句都很雄健,絡繹不絕的筆端流露出來的是詞人波瀾壯闊的感情色彩,詞作一氣呵成,激越昂揚,是一篇很勵志的作品,而且是辛棄疾典型的豪放詞的風格。

《水調歌頭》已經將餞別的主旨表達了出來,也抒發(fā)了詞人深厚的感情和寄予的厚望,那辛棄疾為何還要再填一首《滿江紅》的詞作,又有什么必要呢?

讀這首《滿江紅》,不難看出詞人與鄭厚卿有著很深的交情,也算是多年的老友了,餞別的場面拖得很久,進行的時間也很長,大有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味?!端{歌頭》是先寫的,辛棄疾從“仁者贈人以言”的角度出發(fā),對即將赴任衡州的鄭厚卿寄予厚望。

這是很勵志的、很正能量的一首詞作,這一點在詞作中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自然是必要的。

辛棄疾送別鄭厚卿的第二首詞《滿江紅》

但反過來一想,畢竟這一別,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聚首,詞人本來不打算將離別的傷感抒發(fā)出來,可是面對此情此景,他又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寫下了《滿江紅》:

滿江紅·餞鄭衡州厚卿席上再賦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還記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恨牡丹笑我倚東風,頭如雪。榆莢陣,菖蒲葉。時節(jié)換,繁華歇。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詩經》中,送別的場面、送別的情景就被人們以詩歌的形式傳唱,《燕燕》中的“之子于歸,遠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就是送別是不舍的情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出自《詩經》中的《采薇》一詩,被稱為《詩經》中最佳詩句之一,詩中離別的情景“楊柳依依”至今歷歷在目、歷久彌新。

自《詩經》之后,送別的作品不斷出現(xiàn),每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中都有對送別場景的描寫,因為離別是人們生活中的常事,而傷離別更是人類共有的情感。

辛棄疾的這首《滿江紅》,對離別情景的描寫獨有的特色,角度新穎,構想奇特。從全詞的排篇布局來看,除結拍而外,其他詞句對餞行只字不提,自然也未寫離緒,而是著重寫暮春之景,并因景抒情,吐露惜春、送春、傷春的深沉慨嘆。

前面詞句的意思與結句高度契合,是對景物的描寫,也與離別的主題有關,辛棄疾的這首詞寓意深廣,又超出了送別的范圍。

清代文學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寫道:“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眲⑽踺d《藝概》也有“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詞作品中常用的評價語。辛棄疾的這首詞正是具有這樣的特點。

開篇句“莫折荼蘼”,起筆新奇,,意思是說不要折荼蘼花,儼然沒有商量的口吻,就是勸阻的口氣,“荼蘼”也寫作“酴醾”,春末夏初開花。蘇軾也有詩寫道“酴醾不爭春,寂寞開最晩”。

宋代詩人衛(wèi)宗武在《山行》中,也寫道:“開到荼蘼花事休,婦桑男畝又從頭。陽春有腳堂堂去,萬縷垂楊系不留?!?/p>

荼蘼花在暮春時節(jié)開放,所以珍惜春天的人,一看到這種花開,也就感覺到春天的腳步即將走遠,他們也會發(fā)出傷春、惜春的感慨。

辛棄疾詞作一開篇就以勸阻的口氣不要讓人折荼蘼花,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分春色”。詞人其實是想以的方式留住最后的一抹春色,這當然是詞人的一廂情愿的想法了,因為季節(jié)的更替、物候的變化是自然現(xiàn)象。

然而從詞人勸阻“莫折荼蘼”的心情來看,他是非常希望留住這最后的一抹春色的,這樣的表達反而顯得很有藝術感染力。而這是文學作品區(qū)別于自然現(xiàn)象的一個特點,也正是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反映。

詞作一開始,并沒有寫明送別的人,知識寫出了送別的的季節(jié),已然是暮春時節(jié),所以詞人有些到“還記得”,詞人所謂的“還記得”說的是什么事情呢?原來是回憶往日在青梅如豆的時節(jié),和朋友一起采摘時的場景來。當時對著花的情景像在夢中。

馮延巳在《醉桃源》的詞中寫道:“南園春半踏青時,……青梅如豆柳如眉。”由馮延己的詞作可以推知,青梅如豆正是仲春時節(jié)的物候現(xiàn)象。

而詞人同友人摘青梅之后又見牡丹盛開、榆莢樹林,菖蒲的葉子。隨著時光的流逝、季節(jié)的更替,繁華又凋零。

繁華又怎么能經得住風雨,怎么能禁得住鵜鴂的啼鳴?;ê土鴺涠家呀浝狭耍鄯浜秃€忙忙碌碌。也不是因為春天逝去了而有閑愁,而是因為離別。

榆錢葉紛落、菖蒲吐葉,時節(jié)不斷變換,如今已是繁華落盡,只剩下幾朵荼蘼了。即使不折這些荼蘼,但風雨陣陣,鵜鴂聲聲,那“一分春色”也是留不住的。

詞人寫了“時節(jié)換,繁華歇”之后,又寫道“算怎禁風雨,怎禁鵜鴂!”表現(xiàn)出他對那僅存的一抹春色的無限擔憂,在章法上又與開篇句遙相呼應。

詞人選取了兩樣典型的代表暮春時節(jié)的事物:一是荼蘼,二是鵜鴂。鵜鴂是什么呢?原來是一種鳥兒的名字,屈原在《離騷》中說:“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冰Y鴂一叫,說明春天已經歸去,百花的芬芳也就停止了。

以鵜鴂的鳴叫聲寓指春天腳步的走遠,這在宋詞中也是出現(xiàn)過很多的,如北宋詞人張先的《千秋歲》一詞中有“數(shù)聲鵜鴂,又報芳菲歇”;南宋詞人姜夔的《琵琶仙》一詞中有“春漸遠,汀洲自綠,更添了,幾聲啼鴂”可見在宋詞中,鵜鴂的鳴叫聲代表著春歸去,代表著春天腳步的漸行漸遠。

因此辛棄疾這首詞中的荼蘼和鵜鴂這兩樣事物就具有了代表性,用來表現(xiàn)季節(jié)更替、歲月流逝、也表現(xiàn)了時光流逝、繁華落盡的傷春和惜春之情。

上片寫看花,以“少日對花渾醉夢,而今醒眼看風月”形成鮮明的對比;下片寫時光流逝、物換星移,“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棲棲者蜂和蝶”兩句,屬對精工,命意新穎。

詞人寫到的花與柳的殘敗形象、蜜蜂和蝴蝶忙碌的樣子,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詞人此時還有了一個典故:春秋未期,孔子為興復周室而周游列國,有個叫微生畝的人很不理解孔子,就問道:“丘何為是棲棲者與?”辛棄疾在《踏莎行·賦稼軒集經句》一詞中也引用了“丘何為是棲棲者與”這句話。

辛棄疾在這里化用典故,把描述孔子的詞用到蜜蜂和蝴蝶的身上,可以說是很有深意的,那到底是什么深意呢?縱觀全詞,前面的詞句沒有一句提及到離別的事宜,直到結尾,詞人才調轉筆鋒,寫了這樣兩句:“也不因春去有閑愁,因離別?!?/p>

詞人以這樣的方式曲終闋盡,然而這樣處理結尾的方式恰恰留下了懸念,正所謂余弦更興。

表面看,這首詞寫得婉約,實際上卻事詞人的愁煩心緒,詞意曲折盡致。全詞從著意留春寫到風吹雨打、留春不住,句句驚心動魄,其奧秘在于句句意兼比興。例如“莫折茶藤,且留取一分春色”,寫得如此鄭重,如此情深意切,就令人想到除本身意義之外,肯定還會另有所指。

如“醒眼看風月”、“怎禁風雨,怎禁鵜鴂”以及“是棲棲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這樣的。難道詞人勸阻別人不要折荼蘼花”,僅僅是指春末夏初開花的荼蘼花本身嗎?難道他要著意留住、卻在風吹雨打和鵜鴂鳴叫中消逝了的“一分春色”,僅僅是表現(xiàn)于自然景物方面的“春色”嗎?

顯然還有另外的寓意,荼蘼、風雨、鵜鴂,這些代表著春天腳步漸行漸遠的事物,也就是此人對年華易逝、歲月流逝的蹉跎之情,也是對朋友即將離別的不舍之情,這是第一點。

隨著“時節(jié)換,繁華歇”,人亦頭白似雪。洋溢于字里行間的似海深愁,分明是春歸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起的,詞人卻偏偏說與“春去”無關,而只是“因離別”;詞人又恰如其分地在“愁”字的前面加了一個“閑”字,顯得無關緊要。這就不能不引人深思,這是第二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