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人物事件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到底如何?

一段時空,一個人物,亦是一種情愫,涌上心頭,只有心知。無論是對遙遠時空歷史人物的追思,還是對現(xiàn)實里親人、朋友、情人的思念,最完美的狀態(tài)莫過于懂得。

司馬遷是懂項羽的,他寫出了項羽寧折不彎的陽剛之氣,也寫出了末日項羽在愛人面前款款深情,太史公寫出了人性。

劉季較之項羽,實流氓與貴族之爭,流氓無賴,貴族尚義,結果注定悲戚。然后世以成王敗寇粉飾之,自此貴族精神不立,流氓之道盛行于斯兩千年。一切的強取豪奪,皆一句成王敗寇蓋棺定論!

今之人,與被發(fā)左衽者何異?嗚呼,曾記否?毋忘在莒!項羽的愛真摯,所以虞姬才以命相殉;項羽的義慷慨,所以他寧死不回江東;項羽的人是坦蕩的,純純凈凈,不參雜任何利益的微塵。項羽失天下的時候所心疼的不僅僅是女人和寶馬,還有和他一起過江戰(zhàn)死疆場的八千江東子弟。

烏江岸邊,亭長勸項羽趕快登船,來日尚可東山再起,項羽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正是因為心疼那些追隨自己征戰(zhàn)如今有去無回的江東子弟,他才覺得有愧于江東父老,他才放棄了活下去的機會,最終不肯過江東。項羽慷慨悲歌表現(xiàn)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特征。項羽是一個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預料到失敗命運的時刻,唱出了柔腸百轉的《垓下歌》。

歌詞悲壯哀婉,哀嘆時運不濟,訣別名騅美女,為項羽這個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史記.項羽本紀》篇末有《項羽本紀贊》,司馬遷對項羽一生的是非功過進行了總結,后人援引最多的是以下幾句:“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上述評價重點提到項羽性格中自負的一面是導致他最終失敗的原因。

然而我們從《項羽之死》以及《項羽本紀》中對項羽的描寫中,看到的是-個具有 鮮明性格特征的項羽, 他剛愎自用又多情重 義、勇猛無敵又仁善質樸。為什么太史公的評價和我們心中的項羽形象會有差距呢?

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云:“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見。文雖抑揚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雌涿毡炯o,冠于漢首,視羽為何許人哉!”過珙的這幾句話點明了其中的奧妙。

在司馬遷的心目中,項羽雖然失敗了,仍舊是一個英雄。

司馬遷把項羽的性格弱點和英雄氣概都一一寫出, 塑造出一個真實的、豐富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而史家的斷語必須不虛美、不隱惡,站在歷史的角度給予客觀的評價,所以我們看到了“自矜功伐”之類的否定性評價,其中包含著太史公的痛惜之情。

總之,司馬遷在塑造項羽的時候是站在豐富的人性的角度,在給他下斷語的時候是站在歷史的角度。所以讀者的感受和司馬遷的評價會產生差異。

對于項羽該不該過江?

杜牧認為項羽應該過江東。理由是:大丈夫當有所為有所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兵家勝敗本來就難以預料,如果項羽渡過烏江,在江東子弟的扶持下,卷土重來都是有可能的,那歷史可能就是另外一種樣子。

這種觀點背后的英雄觀就是“勝者王侯敗者寇”。

李清照認為項羽不應該過江東。這位經歷宋室南遷的女詞人,非常痛恨宋王朝一味軟弱退讓,為了折求和喪失氣節(jié)的行為。

所以思及千年以前的項羽,尤其推崇其不肯過江、知恥重義的男兒氣節(jié)。在李清照的眼中,不肯過江東的項羽才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的代表。

方王安石認為項羽沒有必要過江東。項羽中原一敗,已經喪失了元氣,東山再起已經很難了,這是客觀事實;即使過了江東,江東子弟還會不會再追隨他,這也很難說。

正如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評杜牧《題烏江亭》時所云:“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

王安石評論的重點不在項羽該不該過江東的問題,而在于能不能東山再起的問題。既是不能,自然也談不上該不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