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 人物事件

曹操墓:曹操,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操去世后被葬于高陵。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那么曹操死后,他的墓穴又在哪里呢?

關于曹操墓所在地,1000多年來說法眾多,諸如許昌城外說,漳河水底說,銅雀臺下說,河北彭城說,最著名的莫過于七十二疑冢之說——曹操臨死前害怕墳墓遭到盜掘,吩咐死后將72座棺木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抬出鄴城,埋葬在漳河旁72個不同的方位,布下迷局。眾多的傳說中,哪些更為可靠?真相如何?曹操墓究竟在何地?

據(jù)說許昌有兩座曹操墓

今年夏天,在許昌采訪三國文化遺跡時,曾聽到曹操墓在許昌之說,這勾起我們探訪曹操墓的興趣。

我們的尋訪首先從許昌開始。在許昌,據(jù)說有兩處曹操墓:一處在今魏都區(qū)大十字街原土特產(chǎn)門市部的后院,這里傳說在日軍侵占許昌時,曾遭到日軍一個連隊的盜挖;上個世紀50年代,遺跡尚存,但已經(jīng)沒有文物可做佐證了;我們今日探訪,已經(jīng)看無可看。

另一處在許昌清潩河中。說曹操墓在此河中,來源于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曹操?!芬晃模骸霸S城外有河水洶涌,近崖深黯。盛夏時,有人入浴,忽然若被刀斧,尸斷浮出。后一人亦如之。轉(zhuǎn)相驚怪。邑宰聞之,遣多人閘斷上流,遏其水。見崖下有深洞,中置轉(zhuǎn)輪,輪上排利刃如霜。去輪攻入,中有小碑,字皆漢篆。細視之,則曹孟德墓也。破棺散骨,所殉金寶盡取之?!?/p>

在該文的最后,蒲松齡還曾感嘆地說:“后賢詩云:‘盡掘七十二疑冢,必有一家藏君尸?!瘜幹乖谄呤哨V夂?奸哉瞞也!”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多采自民間志怪傳奇,但這篇似乎言之鑿鑿,成為曹操墓所在地眾多說法中的一種。

許昌市文物部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由于缺乏實物佐證,曹操墓在許昌之說不足為憑。而真正的曹操墓很可能在漳河兩岸的安陽與河北臨漳境內(nèi)。

曹操七十二疑冢說最流行

在關于曹操墓地的說法中,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莫過于“七十二疑?!绷恕2懿僮鲞^盜墓賊,挖掘過黃巾軍將領張角的墳墓,而其生性多疑且又奸詐的性格,使很多人相信:他完全有可能臨死設下“七十二疑冢”。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八回特別寫道:“(曹操)又遺命于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后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fā)掘故也?!?/p>

安陽市原地名辦主任許作民介紹,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最早產(chǎn)生于宋代,正如《三國演義》所說,曹操是怕后人盜挖才設下的。古代寫曹操疑冢的詩詞很多,如北宋王安石《疑?!吩娫疲骸扒嗌饺缋巳胝闹荩~雀臺西八九丘。螻蟻往還空隴畝,麒麟埋沒幾春秋?!边@里所說的“八九丘”即指七十二疑冢。

在南宋詩人范成大《攔轡錄》中,寫他出使金國途中經(jīng)過相州時看到“(講武)城外有(曹)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數(shù)里間。傳云操冢在古寺中”。古寺即好事者所建的曹公廟,在七十二疑冢中。

元代納新的《河朔訪古記》中也曾提到“(講武)城外高丘七十二所,參錯布置,壘然相望,世云曹操疑冢。初,操之葬為惑后人,不致發(fā)掘故也。冢間有曹公廟,殿屋甚華麗”。

在明代的《鄴乘》中也曾記載:“疑冢在漳河南北,壘壘不絕,大小殊狀,俗曰曹氏疑冢?!?/p>

關于七十二疑冢,還有一個頗為蹊蹺的傳說:在清朝同治年間,有個叫牛伢兒的少年在講武城東南的彭村打柴時,突然在一人多高的蒿草叢中發(fā)現(xiàn)一座大冢,大冢墓磚已顯露,墓前倒臥一塊石碑,他趕忙從幾里外的村子里叫來一位私塾先生,辨認石碑上的字。一讀,才知道這是魏武帝曹操陵墓。于是村人立即將這件事報告到磁州縣衙門??h令得知后,馬上坐轎趕到彭村,可是再撥開蒿草叢看,那座大冢竟無影無蹤,連石碑也找不到了??h令十分生氣,認為私塾先生欺騙他,命役卒將他一頓毒打,而再去尋找牛伢兒,這少年卻從此沒了下落。

在這些文字記載與傳說中,七十二疑冢毫無例外地都跟“講武城”有關。講武城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

從安陽市出發(fā),沿107國道向北二三十公里,即到安陽縣安豐鄉(xiāng)豐樂鎮(zhèn)村,該村隔漳河與河北磁縣講武鎮(zhèn)相望,其間相距不過兩三公里。通過漳河大橋,即可到達講武鎮(zhèn)地界。相傳曹操疑冢就設在講武城外,即今磁縣及相鄰的臨漳縣境內(nèi),都有著數(shù)丈高甚至數(shù)十丈高的墓冢,這些墓冢長期被當做曹操的疑冢。

這些墓冢是否為曹操的疑冢?有人曾經(jīng)提出過疑問,因為根據(jù)曹操臨死時下達的《終令》,曹操要求他的壽陵建在西門豹祠的西原上,“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也就是說,陵墓必須建在地勢高的地方,上面既不要封土,也不要種樹,沒有任何標志。而臨漳、磁州境內(nèi)的七十二疑冢,卻是人工封土堆積而成,明顯不符《終令》。

疑問最終被證實。1976年,磁縣大冢營村北一座墓地被發(fā)現(xiàn);兩年后經(jīng)過發(fā)掘,從其墓志銘中得知主人是北齊武成皇帝高湛之妻、北方蠕蠕族的鄰和公主。

距蠕蠕公主墓不遠,考古工作者隨后又發(fā)現(xiàn)了北齊后期著名戰(zhàn)將蘭陵王的墓地。

上世紀80年代開始,文物部門開始了對七十二疑冢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和部分發(fā)掘,最終證明“講武城外”的疑冢并非72座,而是134座,它們也與曹操墓無關,大都是東魏和北齊的皇家墓葬。

許作民說,歷史上,鄴城作為國都是從曹操時代開始的,十六國時期的后趙、冉魏、前燕及南北朝時期的東魏、北齊,都把鄴城作為國都,皇族都把墓葬埋在鄴城不遠的漳河兩岸,是自然的事兒。講武鎮(zhèn)離鄴城不過數(shù)公里,有大量的東魏、北齊墓并不奇怪;即便在漳河南岸的安陽市安豐鄉(xiāng)境內(nèi),也有數(shù)十座這樣的古墓。這些墓顯然與七十二疑冢無關。

曹操墓埋在漳河河底?

理清講武鎮(zhèn)的疑冢謎團之后,我們沿著漳河河堤前往鄴鎮(zhèn)(鄴城遺址所在地)三臺村的途中,不時可以看到漳河河內(nèi)的景象:這條歷史上經(jīng)常洪水泛濫的河流,如今卻干涸得面目全非,河底種滿了郁郁蔥蔥的莊稼,絲毫不見水流的蹤影。

曹操墓埋葬在漳河河底是傳說之一。這則傳說來自清康熙年間褚人獲的《堅瓠續(xù)集》,其中說:“順治初,漳河水涸,有捕魚者見河中有大石板,旁有一溪,窺之黧然,疑其中多魚,仍由溪入。數(shù)十步,得一石門,心怪之,出招諸捕魚者入。初啟門,見其中盡美女,或坐,或依,或臥,分列兩行。有頃,俱化為灰也。內(nèi)有一床,床上臥一人,冠服儼如王者。中立一碑,漁人中有識字者就之,則曹操也。眾人因跪而斬之,磔裂其尸。諸美人蓋生兒殉葬者,地氣凝結(jié),故如生人。繼而泄其氣,故遽成灰。獨操以水銀殮,其肌膚尚未腐朽也。”

這種清人筆記體裁的記載,其真實性有多大,則很難判斷。

倒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篇探討曹操墓的文章曾引述財政部副部長的信,這位副部長抗戰(zhàn)時期曾任太行區(qū)磁武縣縣長,對磁武、臨漳一帶名勝極為熟悉,談及曹操墓,他說:“古漳河在歷史上幾經(jīng)遷徙,銅雀臺、冰井臺就是在漳河改道時被沖垮的。曹丕說‘欲祭先王于河上,攬省上下,悲傷感切’?!彼坪跻驗檎暮訚L動把曹操冢淹沒了,致使他無處祭祀,“曹操冢被埋在河底,也不是不可能的”。

這位副部長的觀點很有代表性。許作民說,其實這種說法只是種猜想,沒有考證的依據(jù)。“欲祭先王于河上”,是曹植在其封地鄄城向曹丕上的《請祭先王表》中提出的,并不是曹丕要祭先王于河上。曹植所說的“河”并非漳河,而是指當時流經(jīng)鄄城之北的黃河。

銅雀臺下有沒有曹操墓?

從講武鎮(zhèn)向東五六公里,即為河北臨漳縣的鄴鎮(zhèn),這里原為曹操鄴城遺址,今位于漳河大堤內(nèi),堤外即為三臺村,這里即是曹操修建的有名的銅雀三臺——銅雀臺、金虎臺和冰井臺所在地。

公元208年春,曹操依鄴城城墻開始修建銅雀三臺。銅雀三臺有現(xiàn)在的10層樓高,之間相隔60步,并有樓閣相連,雄偉壯觀,曹操常在其上聽歌看舞,作詩賦歌。

在三臺之中,最為高大的是銅雀臺,其鑄銅雀于樓巔,儼然象征著曹魏政權的權威,最為曹操所喜愛,曹操也經(jīng)常將自己鐘愛的美女安排在此臺上,故有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之說。

現(xiàn)今三臺只存在金虎臺一座,高十幾米,有長長的臺階直通其上,其下還有曹操的轉(zhuǎn)兵洞,直通臺北側(cè)。在北側(cè),我們才看清這是座土臺,夯筑的痕跡很明顯,雖壁立卻不坍塌。

據(jù)講解員講,金虎臺往北為銅雀臺,在明代漳河洪水中被沖刷去一部分,到現(xiàn)在只留下臺基一角,而冰井臺則在明代洪水中完全被毀。

有傳說曹操死后被葬在三臺之下,當?shù)匾灿忻裰{說:“漳河水,沖三臺,沖出曹操的紅棺材?!睆牟懿賹θ_的喜愛程度來看,這種說法似乎有一定的可信性。但實際上,曹操臨終時交代子女說:“汝等時時登銅雀臺,望吾西陵墓田?!边@則史料很顯然否定了曹操墓在三臺之下的傳說。

記者曾就此詢問金虎臺景區(qū)講解員,她說確實有此一說,前幾年在銅雀臺等遺址上曾經(jīng)進行過發(fā)掘,想尋找些相關線索,但并沒有什么收獲。

真相到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