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工具>組詞>陵組詞>

陵組詞,陵字組詞,陵組詞語一年級

組詞

輕松自動在線組詞

陵組詞

反饋

    陵怎么組詞?一年級陵字組詞有那些?

    陵組詞語共298個(gè),其中陵開頭的詞語100個(gè),陵結(jié)尾的詞語100個(gè),在中間的詞語98個(gè)。

    陵字組詞: 陵苕、 陵園、 陵使、 陵闕、 陵冬、 陵鯉、 陵塋、 阜陵恩、 廣陵散、 杜陵花、 霸陵岸、 甘陵部、 王陵戇、 海陵倉、 迦陵、 廣陵、 灞陵、 岡陵、 壞陵、 霸陵、 二陵、 ... 這些陵的組詞更適合中小學(xué)生,點(diǎn)擊查看解釋及造句等



陵字開頭的組詞

1、陵苕:花名。凌霄花的別名。

2、陵園:(1)本指帝王或諸侯的墓地,今通稱以陵墓為主的園林。也作“園陵” (2)公墓

3、陵使:古代四時(shí)巡察省視皇陵的陵官。

4、陵闕:山陵和城闕。 指皇帝的陵墓。闕﹐陵墓前的牌樓。

5、陵冬:傲然不為冬寒所屈﹔敢于冒犯冬天的寒威。

6、陵鯉:即鯪鯉。穿山甲。

7、陵塋:陵墓﹔墓地。

8、陵藉:欺辱踐踏。

9、陵寢:(1)帝王及后妃的墳?zāi)辜澳沟氐膶m殿建筑 (2)墓地

10、陵霞:猶凌云。比喻超然物外。

11、陵舃:即車前。

12、陵遟:衰頹。

13、陵墳:陵墓。

14、陵陽:即陵陽子明。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山名。在今安徽石臺北。一說在宣州城內(nèi)。相傳為陵陽子明得仙之地。 古曲名。

15、陵替:(1)〈方〉 (2)法紀(jì)廢止,社會秩序混亂 (3)衰敗

16、陵藪:山陵和湖澤。泛指山野。

17、陵氣:山陵之氣。

18、陵木:即陵樹。

19、陵栢:1.亦作"陵栢"。2.陵墓上的柏樹。

20、陵衍:1.丘陵延伸。2.引申為逐漸。

21、陵偪:1.亦作"陵偪"。2.欺凌逼迫。

22、陵軼:1.凌駕﹔超越。2.欺凌。

23、陵司:唐時(shí)守衛(wèi)及祀祭皇陵的官署。

24、陵傲:凌侮輕慢。

25、陵暴:輕侮。

26、陵肆:自高自大﹐任意妄為。

27、陵霜:傲霜。

28、陵嶒:猶崚嶒。不平貌。喻坎坷。

29、陵誚:欺凌斥責(zé)。

30、陵波:1.起伏飄浮于波濤之上。2.形容女子步履輕盈。

31、陵崗:1.亦作"陵崗"。2.升登山岡。3.山陵﹔山岡。

32、陵衛(wèi):古代皇帝陵墓的宿衛(wèi)。

33、陵表:墓表﹔墓碑。

34、陵鑠:欺壓﹔欺蔑。

35、陵轣:欺壓。

36、陵敝:衰敗凋敝。

37、陵邈:傲不為禮﹐輕慢。

38、陵抑:欺凌﹔欺壓。

39、陵弊:衰敗凋敝。

40、陵軋:1.欺凌﹐傾軋。2.欺壓﹐欺侮。

41、陵霄:1.直上云霄。形容飛得極高。2.宮殿名。

42、陵居:居于高地。

43、陵蓋:壓倒。

44、陵弱:1.欺凌弱者。2.逐漸衰弱。

45、陵晨:凌晨;清晨。

46、陵騫:高飛﹐高就。

47、陵夷:山坡緩平貌。由盛到衰。衰頹,衰落。平夷;平毀。

48、陵兆:墓域﹐墳地。兆﹐同"垗"。

49、陵虐:欺壓凌辱。

50、陵轢:同“凌轢”

51、陵社:陵廟與社稷。借指國家。

52、陵廬:陵墓旁守陵用的簡陋小屋。

53、陵隰:山陵和低濕之地。

54、陵犯:冒犯﹔侵犯。

55、陵蔑:凌侮蔑視。

56、陵冒:冒犯﹐不顧(危險(xiǎn)﹑惡劣環(huán)境等)。

57、陵辱:欺凌侮辱。

58、陵侮:凌辱﹐欺壓。

59、陵忽:欺凌輕慢。

60、陵阪:山坡。

61、陵樹:1.植于陵園的樹木。2.漢地名。在今河南省尉氏縣東北。

62、陵縱:1.謂聲音高揚(yáng)﹐傳播高遠(yuǎn)。2.任意奔馳﹔肆意踐踏。3.謂放縱無忌﹐任意欺辱百姓。

63、陵岡:1.亦作"陵崗"。2.升登山岡。3.山陵﹔山岡。

64、陵陸:山陵與平地。

65、陵慠:凌侮傲慢。

66、陵空:凌空。高入天際。

67、陵季:末世﹐衰微之世。

68、陵陂:山坡﹔地勢較高的田地。

69、陵尚:勝過﹔超越。

70、陵螺:昆蟲名。蝸牛的別名。

71、陵政:輕藐國家的政法。

72、陵雜:凌亂蕪雜。

73、陵巒:攀越山巒。 丘陵峰巒。

74、陵挫:凌侮﹔遭挫受辱。

75、陵懱:輕慢。

76、陵撞:謂超越軌道以相撞。

77、陵石:綠石﹐能顯現(xiàn)鉛﹑錫﹑銅礦等的石頭。

78、陵京:1.高大的丘陵。2.陵寢。

79、陵汩:踐踏毀棄。

80、陵園:(1)本指帝王或諸侯的墓地,今通稱以陵墓為主的園林。也作“園陵” (2)公墓

81、陵冢:帝王的陵墓。

82、陵溪:山陵與溪澗。

83、陵踰:僭越﹐超出規(guī)定的范圍。

84、陵籍:謂欺壓作踐(他人)。

85、陵橫:欺壓橫行。

86、陵臺:即陵署。唐開元十三年改陵署為陵臺。 陵墓。

87、陵持:磨難。

88、陵跨:1.跨越﹔凌駕。2.侵越。

89、陵岑:高峻的山嶺。

90、陵詆:欺侮詆毀。

91、陵折:欺凌﹑折辱。

92、陵丘:1.亦作"陵邱"。2.大丘﹔大阜。

93、陵隧:墓道。

94、陵人:1.以勢壓人。2.侵襲人體。

95、陵篡:越位篡權(quán)。

96、陵躐:超越等次。

97、陵制:欺壓控制。

98、陵華:凌霄花。

99、陵陷:欺凌陷害。

100、陵門:1.山名。2.指墓地陵寢的大門。



陵字中間的組詞

1、阜陵恩:漢高祖少子淮南厲王劉長﹐孝文時(shí)驕蹇﹐數(shù)不奉法﹐以宿怨椎殺辟陽侯審食其﹐詣闕謝罪﹐文帝寬赦不治。長死后﹐帝仍封其子劉安為阜陵侯。事見《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后遂以"阜陵恩"為君王赦父之恩。

2、廣陵散:琴曲名。

3、杜陵花:指妓女。

4、霸陵岸:指漢文帝葬處霸陵所在的高地。

5、甘陵部:《后漢書.黨錮傳序》:"初,桓帝為蠡吾侯,受學(xué)于甘陵周福,及即帝位,擢福為尚書。時(shí)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當(dāng)朝,鄉(xiāng)人為之謡曰:'天下規(guī)矩房伯武,因師獲印周仲進(jìn)。'二家賓客,互相譏揣,遂各樹朋徒,漸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黨人之議,自此始矣。"此為士大夫樹黨之始。后成典實(shí),用以泛指朋黨。

6、王陵戇:漢王陵助高祖平天下,封安國侯。為人任氣,好直言。高祖以為可繼任相國,"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高祖死,呂后欲王諸呂,陵直言不可。后怒,遷陵太傅,陵謝病不朝,七年卒。事見《史記.高祖本紀(jì)》﹑《漢書·王陵傳》。后以"王陵戇"謂大臣剛直不阿。

7、海陵倉:倉庫名。

8、東陵瓜:1.指漢邵平所種之瓜,味甜美。2.泛指味美之瓜。

9、西陵峽:即巴峽。

10、廣陵濤:漢枚乘《七發(fā)》:"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yuǎn)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后即以"廣陵濤"稱廣陵(今揚(yáng)州)曲江潮。漢時(shí)其勢浩大,蔚為壯觀。爾后勢漸殺。唐大歷后迄不見。

11、霸陵橋:即霸橋。因灞水西高原上有漢文帝霸陵﹐故稱。

12、杜陵叟:1.指杜陵的老農(nóng)夫。2.指唐杜甫。

13、黃陵廟:廟名。傳說為舜二妃娥皇、女英之廟,亦稱二妃廟,在湖南省·湘陰縣之北。廟名。即黃牛廟。

14、格陵蘭:(1)世界最大島。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面積2175600平方公里,人口5.4萬(1987)。主權(quán)屬丹麥王國。首府戈特霍布

15、蘭陵王:北齊·蘭陵武王·長恭,文襄帝第四子。才武而貌美,臨陣常戴假面以對敵,芒山之?dāng)?,長恭為中軍,率騎五百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齊人歌謠以壯之,作《蘭陵王入陣曲》。詞牌名。本為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三段二十四拍,一百三十字。見《詞譜》卷三七。

16、杜陵杰:指唐杜甫。

17、訶陵樽:酒器名。

18、東陵道:指長安城東門外大道。唐杜甫《懷灞上游》詩:"悵望東陵道,平矼灞上游。"仇兆鰲注引顧宸曰:"東陵道,即長安城東門,乃秦東陵侯種瓜處。"一說,因長安東門外有漢文帝霸陵而得名。

19、雕陵鵲:1.寓言中的巨鵲。語本《莊子.山木》﹕"莊周游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yùn)寸。"

20、訶陵國:古南海國名。

21、黃陵祠:即黃陵廟。

22、武陵客:指避世隱居的人。

23、娥陵氏:相傳為女媧氏掌樂之官。

24、黃陵曲:民間曲調(diào)名。

25、東陵侯:指漢邵平。以種"東陵瓜"而著名。

26、零陵香:香草名,它的香味充滿了回憶味道,聞起來就好像置身于艷陽天下的花香田野。

27、青陵臺:1.亦作"青凌臺"。2.李冗《獨(dú)異志》卷中引晉干寶《搜神記》﹕"宋康王以韓朋妻美而奪之﹐使朋筑青凌臺﹐然后殺之。其妻請臨喪﹐遂投身而死。王令分埋臺左右。"《太平御覽》卷一七八引《郡國志》﹕"鄆州須昌縣有犀丘城青陵臺﹐宋王令韓憑筑者。"后因以"青陵臺"為詠愛情堅(jiān)貞的典故。

28、嚴(yán)陵瀨:在浙江桐廬縣南,相傳為東漢嚴(yán)光隱居垂釣處。

29、韓陵山:俗名七里岡。在河南省安陽市東北。北魏高歡曾于此擊敗爾朱兆,并建定國寺旌功,由溫子升撰作碑文。

30、韓陵石: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梁庾信從南朝初至北方,文士多輕之。信將《枯樹賦》以示之,于后無敢言者。時(shí)溫子升作《韓陵山寺碑》,信讀而寫其本,南人問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韓陵山一片石堪共語。薛道衡﹑盧思道少解把筆,自余驢鳴犬吠,聒耳而已。'"后因以"韓陵石"借指好文章。

31、嘉陵江:(1)長江上游支流。在中國四川省東部,發(fā)源于秦嶺,在重慶市注入長江,全長1119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

32、延陵劍:漢·劉向《新序?節(jié)士》載,春秋時(shí)延陵季子(吳公子季札)將出訪晉國,帶寶劍經(jīng)過徐國,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欲之。

33、子陵瀨:即子陵灘。

34、李陵臺:指漢李陵的墓。

35、子陵溪:即子陵灘。

36、平陵東:樂府相和曲名。相傳為漢·翟義門客所作。

37、武陵溪:見“武陵源”。

38、子陵臺:東漢·嚴(yán)子陵隱居釣魚處。在浙江·桐廬縣南富春山腰間,有東西兩臺,各高百余米。東稱嚴(yán)子陵釣臺,西是宋末謝翱哭文天祥處。

39、城陵山:山名。詳"城陵磯"。

40、金陵春:1.酒名。

41、五陵兒:1.猶言五陵年少。

42、于陵子:即於陵子仲。

43、風(fēng)陵堆:地名。亦名'風(fēng)陵堆堆'。在山西省永濟(jì)縣南。傳說謂因有風(fēng)后之陵而為名。一說該處有女媧之陵。

44、子陵灘:即七里灘。又名七里瀨﹑嚴(yán)陵瀨。富春江的一段。北岸富春山 嚴(yán)陵山 相傳為東漢嚴(yán)光隱居垂釣處。

45、杜陵屋:唐杜甫有《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后因指破舊的房屋。

46、武陵川:見“武陵源”。

47、五陵原:漢代五個(gè)皇帝陵園所在地。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的渭北高原上。

48、竹陵春:1.酒名。

49、金陵山:1.即鍾山。在今江蘇省南京市中山門外。2.即北固山。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50、城陵磯:磯名。在湖南省岳陽縣東北,洞庭湖與長江匯合處,為湘鄂間重要門戶,京廣鐵路經(jīng)此。

51、平陵曲:即《平陵東》。

52、杜陵老:指唐杜甫。

53、武陵灘:晉·陶潛《桃花源記》載:晉·太元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見其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村人自稱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遂與外界隔絕。后漁人復(fù)尋其處,“迷不復(fù)得”。后以“武陵灘”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作“武陵溪”。亦作:武陵灘、武陵川

54、杜陵翁:指唐杜甫。

55、武陵源:晉·陶潛《桃花源記》載:晉·太元中,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見其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村人自稱先世避秦時(shí)亂,率妻子邑人來此,遂與外界隔絕。后漁人復(fù)尋其處,“迷不復(fù)得”。后以“武陵源”借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作“武陵溪”。亦作:武陵灘、武陵川

56、信陵君:(1)其封地在信陵的一國公子。信陵,魏地名,故城在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北

57、五陵氣:見“五陵豪氣”。

58、西陵橋:1.見"西泠"。

59、武陵蠻:漢時(shí)對分布在今湘西、鄂西南等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因其地為武陵郡,故名。

60、延陵子:指春秋時(shí)吳公子季札。相傳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或稱謁)、余祭、余眛(一作夷昧)、季札。

61、安陵姓: 安陵姓源于姬姓。

62、迦陵詞:又名《湖海樓詞集》。詞集。清代陳維崧(號迦陵)作。三十卷。共收四百十六調(diào),一千六百二十九首詞。在歷代詞人中,其作品最多。

63、廬陵王: 廬陵王是中國古代郡王爵。

64、武陵郡: “武陵”這一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西漢初年。

65、零陵郡: 零陵得名于舜葬九疑?!妒酚洝の宓郾炯o(jì)》載:1舜“南巡狩,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為零陵”。原起舜帝二位妃子娥皇、女英尋夫來到瀟水、湘水會合處,因這里三面環(huán)水視,視為是舜帝陵墓。

66、福陵山: 女妖卵二姐住的山她在此建立云棧洞,后豬八戒招贅到福陵山云棧洞的卵二姐家,可一年后,卵二姐就死了,全部家當(dāng)全給了豬八戒。

67、房陵縣: 秦置,屬漢中郡,治所即今湖北房縣。

68、安陵君:(1)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dāng)時(shí)一個(gè)小國(現(xiàn)在河南省鄢陵縣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庸

69、銅陵市:在安徽省南部、寧銅鐵路終點(diǎn),濱臨長江。1956年設(shè)銅官山市,1958年改銅陵市。人口31.8萬(1995年)。有銅陵銅礦,是中國有色冶金工業(yè)基地之一。

70、迦陵頻伽:1.梵語的音譯。鳥名,意譯為好聲鳥。佛教傳說中的妙禽。

71、杜陵布衣:唐杜甫的自稱。

72、湘陵妃子:即湘妃。

73、杜陵遺老:1.指唐杜甫。

74、迦陵毗伽:1.梵語的音譯。鳥名,意譯為好聲鳥。佛教傳說中的妙禽。

75、杜陵野老:1.唐杜甫的自稱。杜甫祖籍杜陵,他也曾在杜陵附近居住,故常自稱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陵布衣。

76、金陵王氣:今之南京﹐戰(zhàn)國時(shí)楚威王埋金以鎮(zhèn)王氣﹐故曰金陵。后三國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皆建都于此。所謂"金陵王氣"即指帝王所在地金陵的祥瑞之氣。

77、昭陵六駿:唐太宗的陵墓在陜西省醴泉縣東北九嵕山,此指其墓前的六塊浮雕石刻馬。刻于唐貞觀十一年(西元637)。是唐太宗在建立唐王朝的戰(zhàn)爭中,所騎的六匹駿馬的雕像。六馬姿勢各異,但均雄勁有力,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雕塑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78、茂陵劉郎:茂陵劉郎秋風(fēng)客,劉郎指的是劉徹。出自李賀的捧仙人迎露盤歌。

79、馬陵書樹:《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孫子度其行,暮當(dāng)至馬陵。亦作:馬陵削樹

80、杜陵野客:1.唐杜甫的自稱。

81、延陵季子:指春秋時(shí)吳公子季札。相傳吳王·壽夢有四子:諸樊(或稱謁)、余祭、余眛(一作夷昧)、季札。

82、于陵子終:於陵子仲之字。

83、馬陵削樹:見“馬陵書樹”。

84、青陵粉蝶:1.《太平寰宇記》卷十四引晉干寶《搜神記》﹕"大夫韓憑取妻美﹐宋康王奪之﹐憑怨王﹐自殺﹐妻腐其衣﹐與王登臺﹐自投臺下﹐左右攬之﹐著手化為蝶。"后因以"青陵粉蝶"指離別的妻室。

85、廣陵大師:僧有客于廣陵亡其名。

86、於陵故城: 於陵,又作逢陵。

87、金陵寺崗: 因此處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

88、馬陵之戰(zhàn):戰(zhàn)國時(shí),魏惠王于公元前342年派兵攻韓,韓向齊求援。次年齊威王派田忌、孫臏率軍出征。孫臏以逐日減灶的辦法制造齊兵大量逃亡減員的假象,誘敵追擊。孫臏于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設(shè)伏,一舉殲滅魏軍主力。從此魏國勢衰落。

89、子陵釣灘:意思是歸隱山林,過隱逸生活。

90、大陵星官: “陵墓”。

91、廣陵五宗: 指清江蘇揚(yáng)州詩人宗元鼎、宗元豫、宗元觀與宗之瑾、宗之瑜。

92、風(fēng)陵曉渡:風(fēng)雨來勢猛

93、震風(fēng)陵雨: 見“震風(fēng)凌雨”。

94、霸陵折柳:在霸陵這折下柳枝喻為送別友人之意。

95、邱陵學(xué)山:邱陵學(xué)山明王文祿編。

96、皇家陵園: 埋葬帝王的場地。

97、陽陵大俠:陽陵大俠朱安世,西漢漢武帝時(shí)期人,生卒年不詳,俠,是“以武犯禁”即用暴力觸犯律例的意思。

98、武陵山脈:烏江、澧水兩河和沅江的分水嶺。從貴州東北部延伸到湖南西北部。東北西南走向。海拔約1000米。主峰梵凈山(2494米)在貴州境內(nèi)。湖南張家界市境有世界著名的武陵源風(fēng)景名勝區(qū)。



陵字結(jié)尾的組詞

1、迦陵:“迦陵頻伽”的省稱。唐元稹《度門寺》詩:“佛語迦陵説,僧行猛虎從?!碧苿⑸獭对侂p開蓮花》:“西方采畫迦陵鳥,早晚雙飛池上來?!彼蜗梯x《<首楞嚴(yán)經(jīng)>義?!肪矶骸板攘晗梢簦瑥淌浇?。”葉玉森《印度故宮詞》:“啼春夜夜迦陵苦,望帝年年孔雀冤。”

2、廣陵:見“廣陵散”。

3、灞陵:1.古地名。漢文帝劉恒陵寢。 2.陜西省西安市灞橋區(qū)下轄鄉(xiāng)。

4、岡陵:(1)山岡和丘陵(連綿起伏的岡陵)

5、壞陵:漢蔡邕所撰《琴操》中的十二曲,傳為伯牙所作。

6、霸陵:即灞陵。漢文帝陵名。

7、二陵:即二崤。

8、東陵:1.《莊子.駢拇》:"伯夷死名于首陽之下,盜跖死利于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殘生傷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盜跖之非乎!"后因以"東陵"代稱跖。2.漢邵平的別稱。3.指東陵瓜。4.復(fù)姓。相傳為秦東陵侯邵平之后。一說,春秋齊景公時(shí)有人隱居?xùn)|陵,后以之為氏。見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引漢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佚文。

9、衰陵:(1)衰弱敗落

10、堯陵:帝堯陵墓。在今山西省臨汾縣東北七十公里郭村西隅澇河北側(cè)。陵前有祠,傳為唐初所建。自元?dú)v清,多次重修,至今完好。按,古籍多載堯陵在山東菏澤與濮縣 今屬河南省 交界處。因河水泛濫,今遺跡無存。依古史'堯都平陽'之說,陵墓宜在山西。參閱《史記.五帝本紀(jì)》﹑《水經(jīng)注.河水四》﹑《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平陽府》。

11、柏陵:指皇陵。

12、鵲陵:即鵲岸。

13、銅陵:產(chǎn)銅的山陵。

14、跨陵:陵越;超越。

15、廬陵:(1)廬陵郡,就是吉州?,F(xiàn)在江西省吉安市

16、內(nèi)陵:謂自取陵替﹑衰落。

17、孝陵:1.明太祖陵,在今南京市東北鍾山南面。明初置衛(wèi)守護(hù),故其地名孝陵衛(wèi)。2.借指明太祖朱元璋。3.清世祖陵,在今河北省遵化縣昌瑞山主峰南麓。

18、上陵:漢樂府《鐃歌》十八曲之一,屬《鼓吹曲辭》。以其首句"上陵何美美"得名。

19、馮陵:亦作'馮凌'。 進(jìn)迫;侵陵。 凌駕,超越。 意氣發(fā)揚(yáng)貌。 猶憑恃。

20、阜陵:1.丘陵。2.宋孝宗(趙眘)的陵墓永阜陵的省稱。在浙江紹興寶山?!端问罚畼分揪拧珐s"開禧三年成肅皇后祔廟一首……歸從阜陵﹐登祔太宮。"后宋人因以稱孝宗。

21、馬陵:古地名。春秋衛(wèi)地。在今河北大名東南。公元前584年晉景公與諸侯會盟于此。戰(zhàn)國屬齊,公元前341年齊將孫臏伏兵殺魏將龐涓于此。

22、陪陵:古代指臣子的靈柩葬在皇帝墳?zāi)沟慕浴?附葬﹐合葬。

23、少陵:1.漢宣帝許后之陵。因規(guī)模比宣帝的杜陵小﹐故名。2.指唐詩人杜甫。杜甫常以"杜陵"表示其祖籍郡望﹐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

24、謁陵:(1)到陵墓前拜謁;瞻仰陵墓

25、清陵:清代帝后的陵墓。依其分布狀況可分四區(qū)。

26、桂陵: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北,一說在今山東省菏澤縣東北。戰(zhàn)國時(shí),齊將孫臏用'圍魏救趙'計(jì),大敗魏軍,生擒魏將龐涓于此。參閱《孫臏兵法·擒龐涓》。

27、長陵:1.高大的土山。2.漢高祖﹑北魏孝文帝﹑明成祖陵墓名。漢高祖墓在陜西省咸陽市東﹐北魏孝文帝墓在河南省洛陽市附近﹐明成祖墓在北京市昌平縣。

28、墓陵:陵墓。

29、毗陵:(1)今江蘇省常州市

30、邱陵:連綿起伏的小山坡地。

31、壽陵:指帝后生前預(yù)筑的陵墓。“壽陵余子”的省稱。

32、白陵:1.雄黃的別名。

33、杜陵:1.指唐杜甫。 2.漢宣帝陵墓。 3.地名。

34、松陵:吳淞江的古稱。為太湖支流三江之一,由吳江縣東流與黃浦江匯合,出吳淞口入海。吳江縣的別稱。

35、定陵:明十三陵之一。萬歷帝朱翊鈞和孝端﹑孝靖兩后的陵墓。在北京市昌平天壽山。墓室由五個(gè)極其高大寬敞的石筑殿堂聯(lián)結(jié)組成。前﹑中﹑后三殿及左右配殿有五重雕刻精美的石門。隨葬品有金冠﹑龍鳳冠﹑龍袍﹑謚寶﹑謚冊﹑金銀器﹑玉器﹑裝飾品和絲織品等。經(jīng)發(fā)掘,出土大量珍貴文物,揭開了"地下宮殿"之謎,為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寶貴的實(shí)物資料。1959年辟為定陵博物館。

36、黃陵:(1)軒轅黃帝陵墓的略稱。位于陜西省黃陵縣城北的橋山上,因而亦稱“橋陵”。陵前有黃帝廟和漢武帝所修的祈仙臺,周圍有數(shù)以萬計(jì)的千年古柏。黃帝廟中殘存北宋以來的碑刻50多塊

37、瞿陵:紫葳的別名。

38、丹陵:地名。傳說為堯的誕生地。

39、憑陵:(1)侵?jǐn)_

40、思陵:宋高宗趙構(gòu)死后葬于會稽之永思陵。宋人因以'思陵'為高宗的代稱。

41、替陵:陵夷,衰落。

42、鐘陵:即鐘山。

43、安陵:戰(zhàn)國時(shí)國名。本屬魏,秦滅魏后,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見《戰(zhàn)國策.魏策四》。

44、墳陵:1.帝王的陵墓。2.代指祖先。

45、茂陵:古縣名。治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陵墓名。漢·司馬相如病免后家居茂陵,后因用以指代相如。

46、裕陵:古代帝王陵墓名。金顯宗陵。在北京市房山縣西北大房山。 明英宗陵。在北京市昌平縣石門山東,即十三陵的第四陵。 清高宗陵,在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昌瑞山。 宋人對神宗的習(xí)慣稱呼。神宗陵本名永裕陵,在河南省鞏縣西南。

47、拜陵:1.拜謁皇陵。

48、朝陵:帝王拜掃祖先陵墓。

49、海陵:(1)現(xiàn)在江蘇省泰州市

50、漢陵:漢代帝王的陵園。

51、歷陵:亦稱“歷阪”。

52、頹陵:1.衰替。

53、原陵:1.平原與丘陵。2.陵名。東漢光武帝劉秀之陵。

54、侵陵:(1)侵犯欺凌

55、昆陵:即昆侖山。古代傳說為神仙所居之地。

56、丘陵:(1)地形的一種,指地勢起伏不平,連接成大片的小山

57、巡陵:謂天子參謁祖陵。

58、零陵:1.古地名。在今湖南寧遠(yuǎn)東南。相傳舜帝葬于此。

59、南陵:南邊的陵墓。 專指漢代薄姬之陵。 指南陵戍。晉置,故城在今安徽省繁昌縣西北。

60、踖陵: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潢川縣西南。

61、橋陵:即黃帝陵。在陜西省·黃陵縣·橋山。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之一。參見“橋山”。唐睿宗·李旦陵。在陜西省·蒲城縣北豐山。泛指帝王陵墓。

62、青陵:借指在青陵臺殉情的韓憑之妻。

63、陽陵:1.古曲名。又稱《陽阿》。

64、北陵:1.泛指在北的山或丘陵。2.特指茂陵。

65、九陵:高山峻嶺。

66、朱陵:即朱陵洞天。道家所稱三十六洞天之一,在湖南衡山縣。借指神仙居所。

67、暴陵:欺壓凌辱。

68、頗陵:即菠菜。

69、雕陵:1.栗林名?!肚f子.山木》﹕"莊周游乎雕陵之樊。"成玄英疏﹕"雕陵﹐栗園名也。"一說山陵名。王先謙集解引司馬彪曰﹕"雕陵﹐陵名。"

70、陸陵:高平之地。

71、巴陵:1.舊縣名。晉太康元年置,治所在今湖南岳陽。1913年改名岳陽縣。2.郡名。南朝宋元嘉十六年置。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陽)。隋開皇九年廢。唐天寶元年復(fù)置。干元元年改稱岳州。隋末羅縣令蕭銑起兵,即以此為根據(jù)地。3.山名。在岳陽縣治西南,濱洞庭湖。據(jù)《元和郡縣圖志》卷二七:"昔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72、乘陵:1.亦作"乘陵"。2.升上;登臨。3.侵凌。

73、西陵:1.古國名。2.陵墓名。三國魏武帝陵寢。在河南省臨漳縣西。3.陵墓名。清代帝王陵寢。在河北省易縣西永寧山下﹐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之一。有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和光緒崇陵。因地在北京之西﹐總稱"西陵"。4.陵墓名。南朝齊錢塘名妓蘇小小的墓。5.峽名。長江三峽之一。6.浙江省蕭山市西興鎮(zhèn)的古稱。7.復(fù)姓。春秋有西陵高。

74、子陵:嚴(yán)光的字。

75、驕陵:驕橫兇暴。

76、寢陵:1.帝王的陵墓。

77、乾陵: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在陜西·乾縣·梁山。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之一。陵前排列大型石人、石獸、華表等石刻,其中著名的有翼馬、石獅、述圣記碑和無字碑等,是唐代造型藝術(shù)的代表作品。解放后,對乾陵的一些陪葬墓進(jìn)行了發(fā)掘,如永泰公主、懿德太子及章懷太子墓等,發(fā)現(xiàn)了極為精美的壁畫、線雕畫和大量的陶俑等歷史文物。

78、五陵:(1)漢代五個(gè)皇帝的陵墓,即長陵、安陵、陽陵、茂陵、平陵,在長安附近。當(dāng)時(shí)富家豪族和外戚都居住在五陵附近,因此后世詩文常以五陵為富豪人家聚居長安之地

79、景陵:陵墓名。陵墓名。陵墓名。陵墓名。陵墓名。

80、崤陵:1.即崤山。

81、于陵:地名。借指陳仲子。因居于陵﹐故稱。

82、山陵:(1)山岳 (2)舊指皇帝陵墓 (3)比喻帝王或王后

83、囂陵:1.亦作"囂陵"。2.囂張凌辱;囂張氣盛。3.喧嚷爭競。4.浮華不實(shí)。

84、大陵:1.亦作"太陵"。2.星官名。屬胃宿﹐共八星。

85、平陵:(1)舊縣名,漢昭帝死后葬平陵,因置平陵縣,三月魏改之為始平,在今陜西興平縣東北

86、騰陵:亦作'騰陵'。騰躍。 水波上涌﹐翻滾。 上升貌。 指騰空而上。

87、崇陵:1.陵墓名。唐德宗的陵墓。在今陜西涇陽縣北嵯峨山。2.陵墓名。宋光宗的陵墓永崇陵的簡稱。在今浙江紹興市東南攢宮。3.陵墓名。清德宗的陵墓。在今河北易縣西永寧山。

88、谷陵:語本《詩.小雅.十月之交》:"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喻世事變化。

89、魁陵:1.小土丘。

90、泰陵:1.陵名。唐玄宗陵。在陜西省蒲城縣東北金粟山。2.陵名。宋哲宗陵。在河南省鞏縣西南。本名永泰陵。宋人常稱之為泰陵。3.陵名。明孝宗陵。在北京市昌平縣筆架山東南。4.陵名。清世宗陵。在河北省易縣永寧山。

91、金陵:1.古邑名。今南京市的別稱。戰(zhàn)國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滅越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石城山)設(shè)金陵邑。2.中晩唐人常以指潤州(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3.北魏拓跋珪陵墓。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縣﹐故盛樂城西北。4.指四川銅陵山。

92、顯陵:1.五代晉高祖陵。在今河南省宜陽縣西北。2.遼世宗陵。在今遼寧省北鎮(zhèn)縣醫(yī)巫閭山。3.明興獻(xiàn)皇帝陵。在今湖北省鐘祥市東。

93、夷陵:(1)楚先王的坆墓,在今湖北宜昌縣東

94、皇陵:皇帝或皇室成員的陵墓。

95、襄陵:1.水勢浩大,漫過山陵。 2.晉襄公陵墓。

96、訶陵:古南海國名。

97、威陵:猶侵犯。聲威超越。

98、元陵:唐代宗李豫的陵墓。位于陜西省富平縣西北的壇山。

99、春陵:春申君和信陵君的并稱。

100、獻(xiàn)陵:明代仁宗皇帝陵墓。十三陵之一。參見“十三陵”。



  • 拼音líng
  • 注音ㄌㄧㄥˊ,
  • 筆劃10
  • 繁體
  • 五筆BFWT
  • 五行

基本釋義

〈名〉(形聲。從阜(fù),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guān)。夌(líng)聲。本義:大土山)同本義陵,大阜也。——說文》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对姟ば⊙拧ぬ毂!窔ビ卸暄??!蹲髠鳌べ夜辍妨旮逢憠??!秶Z·齊語》鴻漸于陵。——《易·漸卦》古陵蔚起。——《聊齋志異·促織》又循陵而走。又如:陵谷(山嶺和深谷);陵谷變遷(高山深谷變換位置。比喻世事變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區(qū));陵隰(山陵和低濕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廣的丘陵地)引申指帝王陵墓樂游原上望昭陵?!拍痢秾⒏皡桥d登樂游原》乃強(qiáng)起扶杖,執(zhí)圖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齋志異·促織》舉一滴可包陵谷?!啤だ畛读銈鳌酚秩纾浩淠狭辏浔绷?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戶(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寢;陵廟山,山頭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秾O子·軍爭》山無陵,江水為竭?!稑犯娂す拇登o一》姓。如:陵尹(復(fù)姓)〈動〉升,登陵重巘?!獜埡狻段骶┵x》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塵絕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氣高遠(yuǎn)。通凌云)超越,逾越陵水經(jīng)地?!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邁(超越)欺侮;欺壓在上位,不陵下?!抖Y記》為巡繳所陵?!巍の奶煜椤吨改箱洝ず笮颉芬娏曛異u?!稇?zhàn)國策·燕策》修成子仲驕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都蛹庇洝ね馄菔兰摇酚秩纾毫暾?欺壓,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日漸衰微帝王之道,日以陵夷?!稘h書·成帝紀(jì)》又如:陵夷(漸次衰頹。同陵遲);陵弛(漸次衰頹、廢弛)凌駕(寧成)好氣,為人小吏,必陵其長吏?!妒酚洝た崂袅袀鳌酚秩纾毫杓?凌駕);陵跨(跨越;凌駕) [查看更多]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zuci/陵

合作QQ:564591      联系邮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