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組詞
反饋寺怎么組詞?一年級寺字組詞有那些?
寺組詞語共130個,其中寺開頭的詞語21個,寺結(jié)尾的詞語100個,在中間的詞語9個。
寺字組詞: 寺剎、 寺臣、 寺宇、 寺丞、 寺廟、 寺庵、 寺戶、 北寺塔、 北寺獄、 化度寺碑、 修定寺塔、 佑國寺塔、 龍藏寺碑、 金陵寺崗、 剎寺、 尼寺、 墳寺、 邨寺、 冏寺、 麟寺、 貂寺、 ... 這些寺的組詞更適合中小學(xué)生,點擊查看解釋及造句等
寺字開頭的組詞
1、寺剎:指寺和塔。 指寺院。
2、寺臣:宦官的別稱。
3、寺宇:寺院。
4、寺丞:官署中的佐吏。
5、寺廟:(1)供奉神佛或圣賢的處所
6、寺庵:僧或尼所居的寺廟。
7、寺戶:即佛圖戶。北魏時為佛寺服役的民戶。
8、寺署:官署。
9、寺壁:寺廟壁畫。
10、寺棘:大理寺的別稱。古代聽訟于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法的最高機(jī)關(guān),故名。
11、寺寢:祠廟的后殿。
12、寺院:(1)指供奉神佛的廟宇,有時也指其他宗教的修道院
13、寺曹:九卿官署。
14、寺觀:(1)寺和觀的統(tǒng)稱
15、寺舍:1.官舍。2.僧舍。
16、寺監(jiān):古時太常寺﹑光祿寺﹑將作監(jiān)﹑都水監(jiān)等寺﹑監(jiān)兩級官署的并稱。
17、寺?。汗艜r中央行政機(jī)構(gòu)"省"和"寺"的合稱。
18、寺卿:九寺大卿的簡稱。漢稱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nóng)﹑少府的長官為九寺大卿,以后各朝名稱略有不同。亦以泛指顯宦。
19、寺人:古稱宮內(nèi)供使令的小臣。即后世所稱的宦官、太監(jiān)。
20、寺主:1.主管佛寺事務(wù)的僧人。東漢時立白馬寺,有知事之名,東晉以后始稱寺主。2.宋政和三年,禁僧尼稱寺主﹑院主,后遂多以"住持"為名。
21、寺?。核略河≌?/p>
寺字中間的組詞
1、北寺塔:原名報恩寺塔。在江蘇蘇州市舊城北部北寺內(nèi),為蘇州名勝。相傳為三國孫權(quán)之母吳夫人建造,現(xiàn)存建筑是南宋紹興年間所重修。八面九層,可供登臨。是一座高大完美的樓閣式磚木結(jié)構(gòu)古塔。
2、北寺獄:東漢黃門署屬下的監(jiān)獄。主鞫禁將相大臣。因署在宮省北,故名。
3、化度寺碑:全稱"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唐李伯藥撰,歐陽詢書,貞觀五年刻。原石宋已斷缺,敦煌石室曾發(fā)現(xiàn)宋以前拓本。此碑書法醇古,豐腴悅澤,筆力雄渾,法度嚴(yán)整。清翁方綱對此碑評價極高,認(rèn)為《化度寺碑》勝于《九成宮碑》,為歐陽詢著名的代表作品。
4、修定寺塔:修定寺在安陽縣城西北清涼山南麓。
5、佑國寺塔:北宋時建筑。位于河南省開封市。塔底直徑10.24米,高57.34米,全部用磚砌成,壁內(nèi)外用鐵色琉璃磚包砌,故又稱鐵塔,是現(xiàn)存最早的琉璃塔。
6、龍藏寺碑:《恒州刺史鄂國公為國勸造龍藏寺碑》的簡稱。
7、金陵寺崗: 因此處古建有金陵寺而得名。
8、南安寺塔: 南安寺塔位于河北張家口市蔚縣城南門內(nèi)西側(cè),始建于北魏,后存為遼代重建物。
9、許明寺鎮(zhèn):許明寺鎮(zhèn)位于長江北岸,與墊江、忠縣接壤,距縣城64公里,有豐都“北大門”之稱,是豐都目前踞重慶最近的鄉(xiāng)鎮(zhèn)。
寺字結(jié)尾的組詞
1、剎寺:佛寺。
2、尼寺:1.尼姑所住的寺院。2.借指天主教修女院。
3、墳寺:古代大臣墓地上的用以祭祀死者的建筑物。
4、邨寺:鄉(xiāng)村寺廟。
5、冏寺:指太仆寺。古代官署名。掌輿馬及馬政。
6、麟寺:古代官署名。宗人府的別稱。
7、貂寺:太監(jiān)的別稱。因太監(jiān)的帽子以貂尾為飾,故稱。寺,寺人。
8、婦寺:宮中的婦女近侍。 指宦官。
9、觀寺:寺觀。
10、番寺:1.喇嘛教的寺廟。
11、村寺:1.鄉(xiāng)村寺廟。
12、閽寺:1.閽人和寺人。古代宮中掌管門禁的官。2.指宦官。3.豪貴之家的守門人。
13、宦寺:即宦官?;鹿俟欧Q寺人,故云宦寺。
14、內(nèi)寺:1.設(shè)在宮中的寺院。2.指宦官。
15、百寺:各官署。
16、監(jiān)寺:1.佛寺中主持寺務(wù)之僧。地位次于方丈。2.指封建朝廷監(jiān)﹑寺等機(jī)構(gòu)的長官。
17、九寺:指九卿的官署。
18、僧寺:佛教寺院。
19、棘寺:1.泛指九卿官署。2.大理寺的別稱。古代聽訟于棘木之下,大理寺為掌刑獄的官署,故稱。
20、尹寺:指宦官。
21、邸寺:1.邸舍與寺院。
22、佛寺:(1)佛門的寺院
23、禪寺:佛寺。
24、法寺:大理寺的別稱。泛指掌管刑獄的官署。
25、祠寺:1.祠堂,寺廟。
26、寒寺:寒天的寺院;寂寥冷落的寺院。
27、靈寺:對寺院的敬稱。
28、北寺:1.監(jiān)獄名。2.大理寺的別稱。3.指寺院位置在北者。4.寺名。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舊城北部。舊名報恩寺。寺內(nèi)有北寺塔為游覽名勝。
29、東寺:1.古代東宮官署率更寺的別稱。掌宗族﹑禮樂﹑刑罰及漏刻。
30、野寺:野外廟宇。
31、府寺:古代公卿的官舍。 泛指高級官員的府邸或官署。
32、都寺:1.太常寺的別稱。2.寺院中統(tǒng)管總務(wù)的執(zhí)事僧。
33、官寺:1.官署;衙門。2.官家建的寺廟。
34、孤寺:1.孤立無鄰的寺廟。
35、朝寺:1.朝廷的官署。
36、城寺:官舍。
37、奄寺:指宦官。古稱閹人﹑寺人﹐后稱宦官﹑太監(jiān)。
38、騶寺:騎從侍役。
39、庵寺:1.尼寺。2.尼寺、僧寺的通稱。
40、亭寺:驛站。寺,辦公的官署。
41、省寺:1.古代朝廷"省"﹑"寺"兩類官署的并稱。亦泛指中央政府官署。
42、蕭寺:至今一'蕭'字存焉。'后因稱佛寺為蕭寺。
43、玄寺:道場。
44、閹寺:(1)指宦官
45、水寺:臨水寺廟。
46、竹寺:竹林中的寺院。
47、山寺:山中寺院。
48、講寺:佛教語。指講經(jīng)說法的寺院。 特指區(qū)別于禪寺和律寺的'教寺'。
49、烏寺:指御史臺。
50、禁寺:猶省寺。公卿官署,如中書省﹑門下省﹑太常寺﹑鴻臚寺等。
51、云寺:指高山上的寺院。
52、宮寺:皇宮和官署。
53、卿寺:九卿的官署。
54、祖寺:佛教語。指曾為祖師所居的佛寺。
55、住寺:漢時禁衛(wèi)軍中,疲弱而不勝任軍事者留駐官署,稱為"住寺"。寺為古代官署名。
56、知寺:寺院中職事僧的一種職稱。
57、煙寺:煙霧繚繞的寺廟。
58、營寺:1.指文武官署。
59、遺寺:廢舊的佛寺。
60、鄉(xiāng)寺:1.鄉(xiāng)村寺廟。2.指鄉(xiāng)學(xué)。
61、百塔寺:1.寺名。在陜西省西安市南。
62、南山寺:在福建省·漳州市南。在廣西·貴縣·南山公園內(nèi)。建于北宋。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山西省東北部五臺山·臺懷鎮(zhèn)南三公里山腰。
63、甘露寺:1.寺名。在江蘇省鎮(zhèn)江市北固山上。相傳三國吳甘露年間建。唐李德裕加以增辟。唐盧肇有《題甘露寺》詩。2.在陜西省華縣東南少華峰之西。唐鄭谷有《少華山甘露寺》詩。
64、白馬寺: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建于公元68年。相傳蔡b02a、秦景等在大月氏國求得佛法,并邀天竺(今印度)僧人同行,用白馬馱經(jīng)迎歸洛陽,并建寺院,以白馬命名。占地4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等。大雄殿內(nèi)三尊主佛和十八羅漢像聞名于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65、鷲峯寺:鷲峯寺寺名。
66、臥佛寺:1.寺院名。在北京市海淀區(qū)西山北部的壽安山南麓。建于唐貞觀年間﹐初名兜率寺﹐先后更名昭孝﹑洪慶﹑壽安﹑永安等。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十方普覺寺。因殿內(nèi)有元代銅臥佛﹐俗稱臥佛寺。臥佛鑄造渾樸精致﹐體現(xiàn)了鑄造技術(shù)和雕塑藝術(shù)的高度成就。解放后為北京重點保護(hù)古建文物之一。參閱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臥佛寺》﹑清孫承澤《春明夢馀錄》卷六六。
67、龍興寺:寺名。原名"皇覺寺"。在安徽省鳳陽縣城東北。為明太袓朱元璋削發(fā)為僧處。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改今名。寺內(nèi)有第一山亭等勝跡。
68、龍井寺:寺廟名。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南山地中。歷史悠久。寺內(nèi)有井,稱為龍井,寺因以得名。
69、同泰寺:寺名。在今江蘇省南京市。為南朝梁所建,梁武帝曾數(shù)度舍身于此。
70、靜安寺:1.在上海市內(nèi)。原名"滬瀆重玄寺"。相傳三國吳赤烏十年(公元247年)始建﹐在吳淞江濱﹐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靜安寺﹐嘉定九年(1216年)移今址。清光緒六年(1880年)重建。
71、鴻臚寺:官署名。
72、保國寺:在浙江寧波市洪塘北面的靈山山岙。建筑依山而起,隱現(xiàn)于層巒迭嶂之間。寺內(nèi)大雄寶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雖經(jīng)歷代重修,未失宋時原貌,為江南罕見的木構(gòu)建筑遺物。保國寺四周澗流環(huán)繞,滿山松竹參差掩映,風(fēng)景秀麗,是江南名勝之一。
73、法門寺:(1)古佛寺名,在今陜西省扶風(fēng)縣北,建于南北朝以前,唐、宋、金、明、清歷代都進(jìn)行過修整,唐代諸帝多次迎取佛骨于寺內(nèi)。1987年5月,在重修磚塔時發(fā)現(xiàn)寶塔地宮所藏的4枚佛指舍利及大量珍貴文物,轟動了國內(nèi)外學(xué)術(shù)界和宗教界?,F(xiàn)已正式對外開放
74、龍華寺:寺名。在今上海市·龍華鎮(zhèn)。
75、柏林寺:1.古寺名。在河北省趙縣城內(nèi)。始建于漢末。隋唐年間為觀音院,金元時期改為柏林禪院。寺內(nèi)原有大殿和彩色壁畫,相傳為吳道子真跡。清梁清標(biāo)《柏林寺觀吳道子畫水》詩:“柏林畫水已千秋,白日縱橫滄海流。” 2.北京著名古寺之一。在北京東城區(qū)東北角。建于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明清兩代均有修葺和增建,清康熙帝曾題額“萬古柏林”。寺內(nèi)保存的《龍藏》經(jīng)版,是我國釋藏中現(xiàn)存的唯一木刻經(jīng)版。
76、保圣寺:在江蘇吳縣甪直鎮(zhèn)。寺創(chuàng)建于梁天監(jiān)二年,唐至清均修建。寺內(nèi)天王殿為宋代遺物,木構(gòu)雖大部分為明代遺物,但還保存宋代建筑傳統(tǒng)的制作手法。寺內(nèi)原有十八尊羅漢塑像,相傳為唐楊惠之所作,1927年寺遭大火,現(xiàn)僅存九尊。羅漢形態(tài)逼真,形體比例適度,刀法渾厚有力,能顯示出不同的性格特點,為我國較有代表性的塑像之一。
77、龍藏寺:寺名。見“龍藏寺碑”。
78、懸空寺:在山西省·渾源縣城南。建在北岳·恒山下金龍口西崖峭壁上。始建于北魏晚期,全寺有殿宇樓閣四十間,陡崖上鑿洞穴插懸梁為基,樓閣之間有棧道相通。寺內(nèi)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等像八十余尊,古人題詠鐫刻于壁間。
79、報恩寺:古寺名。舊址在今蘇州市。相傳本為三國吳孫權(quán)母吳夫人所建之通玄寺。唐開元中改名開元寺。唐末毀于兵燹。后周顯德中,吳越重建寺,移唐報恩山(支硎山)之報恩寺匾額于此,遂襲其名。寺有寶塔十一級,遭火后,南宋紹興間重建,即現(xiàn)存之北寺塔。參閱宋朱長文《吳郡圖經(jīng)續(xù)記.寺院》。
80、崇圣寺:寺名。在云南省大理西北點蒼山東麓。
81、同文寺:唐官署名。掌管諸蕃使者朝見﹑獻(xiàn)納等事宜。
82、開元寺:1.寺名。在福建省泉州市,始建于唐垂拱二年。2.寺名。唐玄宗開元年間,令天下州郡各建一大寺,即以年號為名。著名的有陜西鳳翔開元寺,寺內(nèi)有吳道子﹑王維畫。
83、少林寺:佛教禪宗和少林派拳術(shù)的發(fā)源地。在河南省登封縣西少室山北麓﹐后魏太和二十年建。隋文帝改名陟岵﹐唐復(fù)名少林。寺西有塔林及唐宋以來的磚石墓塔 座。寺右有面壁石﹐西北有面壁庵﹐相傳即達(dá)摩面壁九年處。
84、霞嶼寺:寺名。在浙江省鄞縣。
85、東林寺:1.寺名。在今江西廬山。晉太元中,慧遠(yuǎn)法師在江州刺史桓伊資助下建成。唐會昌三年寺廢,大中三年復(fù)修。宋改名太平興國寺。解放以來,經(jīng)過修葺,已成為廬山古跡之一。參閱《全唐文》卷二六四李邕《東林寺碑序》。
86、鶴林寺:寺名。在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南郊。始建于晉代,南朝·宋武帝·劉裕微時曾游于此。
87、興教寺:在陜西省長安縣杜曲鎮(zhèn)南少陵原上﹐寺內(nèi)有唐高僧玄奘葬塔。塔高五層﹐作正方形﹐底層有玄奘塑像。唐睿宗題寺額"興教"﹐故名。附近山水秀麗﹐為游覽勝地。
88、懷圣寺:1.中國最早的清真寺之一。相傳始建于唐代,以教徒懷念伊斯蘭教創(chuàng)始人穆罕默德而得名。寺內(nèi)有一古塔,系唐代所建,故又稱光塔寺。殿宇均后代重建。寺在今廣州市光塔路。
89、靈巖寺:1.在江蘇省吳縣靈巖山。寺址原為春秋時吳王夫差館娃宮遺址。為中國佛教凈土宗著名道場之一。2.在浙江樂清雁蕩山靈巖峰。宋太平興國中建。
90、龍門寺:寺名。后魏熙平元年建。在今河南省洛陽市西南。為游覽勝地。
91、法隆寺:日本現(xiàn)存最古的完整木結(jié)構(gòu)建筑。在奈良縣。建于公元607年。由東西兩院組成。西院由金堂(佛殿)、五重塔、大講堂和鐘樓等組成;東院由觀音殿、回廊、舍利殿、繪殿和傳法堂等組成。其布局、結(jié)構(gòu)、形式受中國南北朝建筑風(fēng)格的影響。
92、天童寺:我國佛教"中華五山"之一﹐屬禪宗。在浙江省寧波市東天童山上。東晉時建。為浙東佛教名寺。寺宇建筑規(guī)模宏偉﹐附近峰巒峻拔﹐有瀑布飛泉﹐風(fēng)景清幽。
93、慈恩寺:唐代寺院名。舊寺在陜西長安東南曲江北,宋時已毀,僅存雁塔(大雁塔)。今寺為近代新建,在陜西省西安市南郊。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治(高宗)為太子時,就隋無漏寺舊址為母文德皇后追福所建,故名慈恩寺。唐玄奘自印度學(xué)佛歸國,曾住此從事佛經(jīng)翻譯工作達(dá)八年之久,并倡議在寺旁建雁塔,用以收藏從印度帶回的經(jīng)像。寺在全盛時有十馀院,室一千八百九十七,僧三百人。自神龍始,進(jìn)士登科,皇帝均賜宴曲江上,題名雁塔。雁塔今列為全國重點保護(hù)文物之一。參閱宋王溥《唐會要.寺》。
94、香山寺:寺名。(1)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南龍門山上,后魏時建。(2)北京市西郊香山上,古有香山寺。參見"香山"。
95、破山寺:佛寺名。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唐常建有《破山寺后禪院》詩。
96、護(hù)國寺:北京舊寺廟名。
97、塔爾寺:我國著名佛寺之一。藏語“公本”,意為“十萬佛像”。在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東北。為喇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共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經(jīng)堂等十余個建筑物組成,雄偉壯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98、隆興寺:1.寺名。俗稱正定大佛寺。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nèi)。創(chuàng)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原名龍藏寺。宋時重建后改龍興寺。清康熙年間改今名。寺內(nèi)大悲閣高33米。閣中高達(dá)22米的銅制大悲菩薩像鑄于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為中國古代鑄銅藝術(shù)的杰作。寺內(nèi)保存的隋代《龍藏寺碑》是研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99、清真寺:(1)伊斯蘭教公共禮拜的場所
100、佛光寺:(1)中國現(xiàn)存最古的佛寺之一。在山西五臺縣佛光山?,F(xiàn)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據(jù)說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大殿于唐大中11年修建,配殿建于金天會15年。大殿、配殿還有唐幢、唐塑、壁畫、墨跡題字以及北魏、唐、金之基塔,都是世間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