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文言文 文字解析

大學之道

發(fā)布時間:2023-11-08
1

大學之道原文及翻譯(帶注釋)

原文及翻譯帶注釋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原文及翻譯

“大學之道”是儒學經(jīng)典《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大學之道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大學之道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使內(nèi)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應該以修養(yǎng)自身的品德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這就叫知道了根本,這就是認知的最高境界。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 “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學 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 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钡馈暗谋玖x是 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 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

查看詳情>>
2

大學之道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原文帶注釋
翻譯及原文

"大學之道"原文的精神實質(zhì)是強調(diào)推廣光明,除弊,追求安靜和適度,其核心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既是對個人修養(yǎng)的追求,也是對國家社會管理的指導原則。然而,這其中包含的深奧的思想,即便是在同文化背景下的較為熟悉中國古典文學的人士,也需不斷研究和探討。

大學之道翻譯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髮W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糯切┮朐谔煜潞霌P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通過伏滅革除內(nèi)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大學之道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按髮W”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 學”的意思;二是相...

查看詳情>>
3、

大學之道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大學之道
大學之道翻譯及原文
翻譯及原文帶注釋

大學之道,作為一篇富有深意和啟迪性的文章,探討了大學教育的核心價值和目標。本文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介紹其翻譯及原文,并提供對其含義的分析和解讀。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需要深入理解大學之道,以便更好地塑造自己的人生道路。通過學術(shù)與人格雙重培養(yǎng),踐行大學之道,我們可以成為有深度、有擔當?shù)奈磥眍I(lǐng)袖。這篇文章將帶領(lǐng)讀者一起探索大學之道的內(nèi)涵,為我們的人生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fā)。

大學之道翻譯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伏滅革除內(nèi)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大學之道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按髮W”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chǔ)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入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第二種含義同樣也有“博學”的意思?!钡馈暗?#39;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

查看詳情>>
4

大學之道讀后感實用6篇

大學之道讀后感

大學之道讀后感 篇1

大學,中學,小學。似乎這樣一個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長經(jīng)歷看做一個數(shù),那這個排列就是我的倒數(shù)。這樣說并不為過,因為在20年的生存里,他們占據(jù)了13年了。從兒時就在求學道路上兢兢業(yè)業(yè),對大學充滿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國語文》這本課本時,不料與《大學之道》這篇文章碰上面,開始了我對大學的思索。

古時的人們上學,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似乎大學就是大人之學。而在大學里輔導員給我們上的第一堂班會時,大學兩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劃上了標記符,然后開始了對這包含豐富的大字進行闡述。它不僅僅是指教學樓等建筑規(guī)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這個環(huán)境中充斥著大知識,大智慧,大思想。大學里的大樓,大湖,大門,大道等不是支撐大學之大的支柱。而大學里的大師,大事,大人物,大圖書館等才是鑄就大學之大。簡簡單單的一個對大字的闡述包含著的是千言的勸學,萬語的啟示。

一位先哲有說育人為主,德育為先,而恰恰的在《大學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明確的提到德對于一個人的至關(guān)重要。而文章就是圍繞這句話展開的,在《朱子語類》卷第十五中將這段文字概括為三綱八目。三綱便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綱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那么我從大學之道開始聯(lián)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標的途徑。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給人的感覺更直觀。老子說:道可道,非恒道,講的正是人可以通過學習思考掌握事物發(fā)展的一定規(guī)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過境遷也。他強調(diào)了人認識世界的可能性,也強調(diào)了人認識事物的局限性,更強調(diào)了世界萬物的變化無常。這和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有相似之處,當然,老子的道講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強調(diào)的是人之道。大學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學問的方法和途徑。成人學國學,從大學開始,朱子等也說十五歲以后開始入太學。之前,是小學,主要學習的是洗掃應對,初級禮儀和文字基礎(chǔ)。十五歲以后,學有余力的人而又有遠大理想的人,開始學習大學之道。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洞髮W》中,強調(diào)修身為本。修身,就是根據(jù)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矯正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駕駛車輛的時候,需要不斷修正方向,才能不偏離正道。人生的實踐也是這樣。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講是發(fā)揚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為發(fā)揚自己的長處,也就是說,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側(cè)重,因為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和長處,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長處,并去發(fā)揚它,那就是明明德。親民按儒家傳統(tǒng)解釋應該是推廣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對一般人來講,就是發(fā)揮所長,勇于實踐,有所作為。有所作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學》講就是止于致善。對致善的理解,廣...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