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鐘會謀反為什么失敗?其實這早就在司馬昭的意料之中了
鐘會謀反為什么失敗?
三國的最大特征是:重建及重建失敗。曹魏滅蜀漢,曹魏以鐘會為主將、鄧艾為副將(以兩人實際控制軍隊人數(shù)界定),展開滅蜀軍事行動。滅蜀之后,鄧艾以“謀逆”罪名被誅殺(臺灣學者柏楊評價鄧艾:“功過于岳飛,冤大于岳飛”)。鐘會則與姜維勾結(jié),以“事不濟,如劉備般割據(jù)蜀地”的心態(tài),公然謀反。鐘會,是東漢鐘繇之子。鐘繇的地位,類似今日人大委員長或政協(xié)主席之地位。顯赫貴族背景及滅蜀蓋世功勛,都沒能阻擋鐘會“事不濟,如劉備般割據(jù)蜀地”的步伐。
鐘會自小以聰慧聞名當世,在滅蜀的巨大榮耀面前,在戰(zhàn)事結(jié)束之時,卻選擇謀反。鐘會或許看清,東漢到西晉的三國戰(zhàn)爭,基本已經(jīng)落幕,但是,落幕后的重建,以鐘會居于司馬昭中樞的有利地位,憑借鐘會的聰明,應該看出,重建注定失敗。全盤崩潰的社會,“皮之不存,毛之焉附”。鐘會謀反,民國大師呂思勉的觀點是:鐘會不是普通的野心家,鐘會謀反的原因,是因為鐘會“心存魏室”。鐘會是魏國元勛鐘繇之子,鐘會滅蜀時的曹魏,正處于司馬氏篡魏列車臨近終點站的時刻。司馬篡魏一旦成功,以鐘會的地位與功績,鐘會必將成為晉王朝開國元勛。未來晉王朝的“開國元勛”,選擇在取得消滅敵國的巨大榮耀前造反,而且司馬家族的階級屬性,與鐘會家族相同,均屬門第世家的代表。鐘會謀反,豈非是向其階級兄弟開戰(zhàn)?何況曹魏以法家手段摧殘東漢以來的門第世家階級,曹魏的治理邏輯,并非鐘會家族所能認可與接受。鐘會的謀反,形式上只能是以收到曹魏后宮“太后密詔”的粗劣手段為反司馬旗幟,試圖重建曹魏新秩序,阻止司馬篡魏。但鐘會的“崇高理想”,或許是借蜀漢姜維加入謀反陣營的機會,在阻止司馬篡魏的同時,以保存曹魏為名,行恢復東漢之實。司馬昭任命鐘會為曹魏伐蜀主將的原因是:鐘會在主流輿論反對伐蜀的情況下,主張對蜀采取軍事行動。司馬昭說:“眾人皆言不可伐蜀,猶豫膽怯之下伐蜀,不會成功。鐘會極力主張伐蜀,派遣其伐蜀,必能成功?!?strong>鐘會伐蜀成功后謀反,實屬司馬昭意料之中的必然事件(司馬昭早有防范)。鐘會是鐘繇之幼子,鐘繇是標準漢臣,鐘繇成為曹魏開國三公,但就階級屬性與意識形態(tài)而言,鐘繇不屑于追隨曹操父子。鐘會同樣不屑于追隨曹睿之后的曹魏帝王,這也是鐘會竭盡所能,支持相同階級屬性與意識形態(tài)的司馬氏篡奪曹魏的根本原因。鐘會試圖挽救醫(yī)學上已經(jīng)宣布死亡的生命(曹魏),鐘會試圖挽救生物學上已經(jīng)被定義為僵尸的所謂“生命”(東漢)。剔除軍事實力對比因素,即便司馬政權(quán)潛藏迅速腐爛的病毒基因,但茍延殘喘的軀體(曹魏)+冷卻的僵尸(東漢),仍不敵表面健康的病人(晉)。司馬昭讓鐘會擔任滅蜀遠征軍首席軍事指揮官,相對于當年曹操讓夏侯淵主持西方軍事而言,是曹魏軍隊將領(lǐng)選拔與晉升制度變革的結(jié)果。
曹魏初期,軍事將領(lǐng)的選拔與晉升,大部分先是通過剿滅黃巾余賊學習基礎(chǔ)軍事知識(從戰(zhàn)爭中學習戰(zhàn)爭),之后是投身到事關(guān)曹魏集團命運與歸宿的長期戰(zhàn)爭中(與呂布...
查看詳情>>與“鐘會謀反為什么失???其實這早就在司馬昭的意料之中了”相關(guān)的文章
細品司馬昭之心:后來他完全掌控了魏國并殺死了當時的君主曹髦
三國時代末期,司馬昭進一步鞏固了他的權(quán)威,使當時的魏帝和皇太后對朝廷幾乎沒有掌控力。他經(jīng)營了一些列政治事件,這些事件被視為篡奪三國時期曹魏王朝的前奏。
256年,他讓皇帝曹髦授予他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他的親密助手,不斷向整個帝國的官員暗示了他將控制國家的意圖。
257年,當司馬昭派賈充探查諸葛誕的意圖時,諸葛誕嚴厲斥責賈充。然后,司馬昭則以升官的名義,將諸葛誕召回魏國首都。諸葛誕知道有去無回,拒絕了司馬昭的請求,并發(fā)動了叛亂,并且屈服于東吳以尋求保護。
司馬昭迅速在諸葛誕的壽春(今安徽六安)據(jù)點迅速排兵平叛,并包圍了它,在切斷了對東吳營救的任何希望之后,于258年占領(lǐng)了這座城市,司馬昭處死了諸葛誕,諸葛誕家族被滅.,他死后,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沒有人敢再反對司馬昭。
公元258年,司馬昭強迫皇帝下詔封他為晉公,然后他公開假裝拒絕了九次后,才答應。
曹髦之死與魏國的完全控制
公元260年,司馬昭再次強迫皇帝曹髦頒發(fā)詔令,授予司馬昭各種頭銜與財物,卻招來了曹髦的憤怒,曹髦召集了一些忠于他的臣子,雖然他知道成功的機會很小,但他將與司馬昭對戰(zhàn)。
曹髦率領(lǐng)皇家衛(wèi)隊,用劍武裝自己,朝司馬昭的宅邸出發(fā),賈充到達并攔截了曹髦和他的衛(wèi)隊。曹髦親自參戰(zhàn),賈充的軍隊也不敢攻擊皇帝,紛紛退后。賈充指揮的一名軍官成濟(任職太子舍人),告知他要捍衛(wèi)司馬家族的利益,因為正是司馬昭平時養(yǎng)活了你們,成濟最后拿起長矛,殺死了皇帝曹髦。通過這次事件,司馬昭將徹底爆發(fā)。
曹髦死后,公眾輿論呼吁賈充應當被處死,但司馬昭首先要做的是,強迫太后將曹髦降為庶民身份,并下令將其埋葬。他還處死了尚書王經(jīng)及其家人,因為他曾協(xié)助曹髦攻入司馬昭府邸。
第二天,在由司馬昭叔叔司馬孚請愿后,改為讓郭太后下令將曹髦從皇帝降職為“高貴鄉(xiāng)公”,下葬規(guī)格按照皇太子的儀式。
司馬昭隨后召入燕王曹宇之子常道鄉(xiāng)公曹璜,扶持他為天子,事到如此,郭太后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幾天后,司馬昭公開指控成濟及其兄弟成倅叛國罪(弒君),并下令將他們的家人一起處決,以安撫公眾情緒。
在皇帝被刺殺后,也沒有人敢對司馬昭采取制裁行動,就這一點而言,司馬昭實際上是已是帝國權(quán)威。同年6月,曹璜進入洛陽,成為皇帝。兩天后,司馬昭又暗中強迫曹璜授予他“九錫”,以及升任官職和爵位頭銜,他對此深表謝絕。
查看詳情>>與“細品司馬昭之心:后來他完全掌控了魏國并殺死了當時的君主曹髦”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之心,他處事原來這么狠,后來還滅了成濟的族人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成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講的是司馬昭誅殺曹髦的故事。
曹髦是個愣頭青,不甘于當司馬昭的傀儡,一心想翻身農(nóng)奴把歌唱。
這天夜里,曹髦召集了幾個“心腹”,商議誅殺司馬昭事宜,他慷慨陳詞道: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實在受不了了,老子要帶著你們幾個干掉那個老家伙!”
曹髦真是蠢的不可救藥,殺司馬昭,這是要命的買賣,一定要慎之又慎,豈能大聲喧嘩,唯恐天下不知啊!
再者,你看曹髦找的這幾個所謂的心腹,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yè)、尚書王經(jīng)幾人,表面上對曹髦百依百順,唯命是從,客客氣氣,其實他們是間諜,是司馬昭安插在曹髦身邊的間諜。
當王沈、王經(jīng)聽了曹髦之言后,馬不停蹄地趕到了司馬府,將曹髦的圖謀一五一十地轉(zhuǎn)告了司馬昭。
曹髦,連身邊人是敵是友都沒搞清楚,頭腦一熱,就要抄家伙干,真是不作死就不會死啊!
司馬昭得知消息之后,緊急調(diào)派賈充,做好了應對準備,在司馬府四周埋伏重兵,就等著曹髦上鉤了。
不多會兒,曹髦手持大砍刀,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幾百個馬仔殺了過來,剛沖到半路,賈充一干人等沖了過來,將曹髦幾百人團團圍住。
曹髦臨危不懼,大喊道:“外面的人聽著,我是皇帝,我是皇帝!敢有抵抗者滅族!”
賈充的手下聽了,紛紛異動,你瞅瞅我,我瞅瞅你,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這時候,賈充見勢不妙,大喊道:“主公養(yǎng)了你們這么多年,不就為了今天嗎?怎么都慫了,誰要殺了曹髦,拜將封侯!”
這時候,只聽一聲大喊,“我來也!”,只見一白袍小將,手持長戈,將戈遠遠地擲出,噗呲一聲,鋒刃刺穿了曹髦的身體,又從后背穿出,曹髦倒在了血泊之中,眼睛睜得大大的,無力地瞪著天空。
殺皇帝者,成濟也!他是太子舍人!
曹髦沒殺成司馬昭,反被司馬昭殺了!
皇帝被殺,此事非同小可,消息迅速傳播開來,上上下下議論紛紛,輿論迅速發(fā)酵,形勢對司馬昭非常不利。
司馬昭召集下屬商議應對之策,仆射陳泰建議道:“為今之計,只有殺賈充,以泄天下之憤了!”
司馬昭搖了搖頭,說道:“退一步,再想想看!”
賈充是他的心腹愛將,若是殺了他,以后誰還敢替他賣命啊!
陳泰沉思片刻,說道:“那只有殺成濟了!”
司馬昭點了點頭!
可憐成濟,本來想拜將封侯的,結(jié)果反倒成了替罪羔羊,不僅自己身死,還連累了族人,被夷滅了三族。
司馬昭又擔心王經(jīng)泄露機密,最后連告密的王經(jīng)也一塊斬殺了!
查看詳情>>與“司馬昭之心,他處事原來這么狠,后來還滅了成濟的族人”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之心,司馬昭藏心到底藏了多久呢?這背后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我們常常都在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這段典故背后的歷史到底是指的什么事件呢?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的是什么歷史?
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去世,司馬師接過父親的權(quán)杖,讓少帝曹芳一點主權(quán)也沒有。
但是司馬師并不滿足這些,他先是逼死了張皇后,隨后廢了曹芳,降為齊王,改立曹髦為魏王。
曹髦是曹丕的長孫,不過14歲。公元255年司馬師病死,其實高平陵事件之后曹魏勢力一落千丈,司馬師權(quán)勢甚至超過司馬懿,但是可惜他死得早,最后是司馬昭接任為大將軍。
司馬昭看不起幼帝,經(jīng)常當面嘲諷他,幼帝就對自己的近臣說了這樣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可惜曹髦的近臣中都是司馬氏的爪牙,這邊皇帝抱怨著曹髦,那頭消息已經(jīng)傳出去了。而這個曹髦雖然聰明,但是行事莽撞,帶著幾百個人人就要去刺殺司馬昭,結(jié)果被臣子刺死,連司馬昭的面都沒見著。
司馬昭聞訊,假裝大哭,最后授意附庸給太后上書,誣曹髦忤逆不孝,意圖弒母,應該廢為庶人。這個時候的司馬昭還不敢明目張膽地篡位,雖藏不住野心,但是依舊打的是曹魏的旗幟。
因為滅蜀有功,司馬昭被尊為晉王,他開始想要當皇帝了,但是誰知道竟然因為高興過頭,忽然中風了。病危之際,選了太子司馬炎為繼承人之后,就死了,當時不過54歲。
司馬家族從司馬懿開始都是藏著野心的政治家,司馬昭大概是最倒霉的那個,眼看著皇位就到手了,竟然中風而死。不知做夢都想當皇帝的他是否感覺到了老天爺對他的嘲諷。
查看詳情>>與“司馬昭之心,司馬昭藏心到底藏了多久呢?這背后有你不知道的故事”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的所作所為,或許也不能用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簡單評價
說起司馬昭,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出自曹魏的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司馬師廢除曹芳后,擁立了曹髦做皇帝。不甘心做傀儡的曹髦,總是找機會想奪回權(quán)力。公元260年,曹髦秘密召集尚書王沈等人向他們說出:“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钡脑?,要決定率軍討伐司馬昭。沒想到的是,王沈等人出去就向司馬昭告密,最終被司馬昭的黨羽賈充等人殺害。自此,司馬昭就有了殺主、欺主的惡名,成了野心家、篡權(quán)者的代號。這句話表面上看上去完全沒有問題,可凡事都有兩面性,其實司馬氏代魏是必然的結(jié)果。
司馬氏的民心
公元226年,魏明帝曹叡登基。曹叡上臺后大興土木,鬧得民怨沸騰。等到齊王曹芳繼位后,更是荒淫無道,寵信小人。而等到還算靠譜的曹髦繼位后,司馬昭面臨的處境已同曹操和漢獻帝一樣。百姓和大多數(shù)臣子只認司馬氏,不認曹魏。這樣的情況下,司馬昭只能一步步向前走。
司馬氏經(jīng)過司馬懿父子三人的努力,已收取了曹魏的民心。公元255年,司馬師病逝,司馬昭繼位輔政。期間,他勵精圖治,對魏國的政治、經(jīng)濟做出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修改律法,減輕懲處。在經(jīng)濟上,廢除苛捐雜稅,提倡節(jié)儉,興修水利,讓百姓安居樂業(yè)。他還廢除民屯制,改為軍屯制,提高了耕種的積極性。飽受戰(zhàn)亂之苦折磨的人,當然會選擇安穩(wěn)生活,民心已然歸附。
司馬昭的武功
在軍事上,高平陵之變的動亂,讓雍、涼之地遭受蜀漢姜維等人的攻擊。司馬昭臨危受命,負責鎮(zhèn)守關(guān)中。鄧艾、陳泰等人在他的率領(lǐng)下,解除了關(guān)隴危機。公元253年,蜀漢丞相費祎遇刺身亡,姜維掌權(quán)興兵攻關(guān)隴。司馬昭再次赴關(guān)中,擊退姜維的進攻。這兩次軍事行動,都為司馬氏的穩(wěn)定時局起了一定的作用。
司馬昭剛執(zhí)政時,姜維與夏侯霸聯(lián)合攻打雍、涼之地,被陳泰、鄧艾等人擊退。兩年后,諸葛誕殺死樂進的兒子揚州刺史樂綝,據(jù)淮南反對司馬昭。當時,諸葛誕遣質(zhì)子到吳,請得東吳派全懌、全端、唐咨、文欽等人率軍增援。為了應對諸葛誕聲勢浩大的聯(lián)軍,司馬昭親自率領(lǐng)26萬大軍征討。
此戰(zhàn)中,司馬昭采用“圍點打援”的策略,讓諸葛誕據(jù)守的壽春很快成了一座孤城。司馬昭又用攻心戰(zhàn)術(shù),讓城里的叛軍發(fā)生了內(nèi)訌,矛盾重重下,諸葛誕殺死文欽,讓文欽之子文鴛、文虎為報父仇投靠了司馬昭。城中叛軍看見司馬昭連文欽之子都能不計前嫌,加以重用,于是紛紛投降。司馬昭看時機成熟,發(fā)起猛攻,最終斬殺諸葛誕,平定淮南叛亂。
當時,東吳援軍大多被俘虜,有人向司馬昭建議全部坑殺。司馬昭未能同意,反而把他們遷到三河安置。司馬昭還以只誅殺首惡的原則,放過了跟隨諸葛誕反叛的大部分人員。這樣的政策下,讓吳地的百姓心生好感,為以后的晉武帝平吳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
平蜀的謀略
平定諸葛誕叛亂后,司馬昭休養(yǎng)生息,養(yǎng)兵修甲,積極備戰(zhàn)。公元259年,統(tǒng)一天下的時機已經(jīng)成熟。當時,君臣之間關(guān)于吳、蜀先攻打誰爭論不休。大部分大臣都建議先攻打東吳,其中包括鄧艾。司馬昭認為要攻打東吳,必須打造戰(zhàn)船,疏通...
查看詳情>>與“司馬昭的所作所為,或許也不能用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簡單評價”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之心,體現(xiàn)出了司馬昭的多面性,帶你認識真實的司馬昭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成語,想必人盡皆知。司馬昭也因為這個成語,而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成為亂臣賊子的代名詞。司馬昭的確是亂臣賊子,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每個人都有多面性,司馬昭也不例外,他既有謀權(quán)篡位的一面,也有安邦定國的一面,還有舐犢情深的一面。
謀權(quán)篡位
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家逐漸控制了曹魏的軍政大權(quán)。司馬懿死后,他的長子司馬師繼承了他的權(quán)力。司馬師當然不可能還政于曹家,他成了司馬家的代言人,繼續(xù)清除支持曹魏的勢力。
不過人有失足,馬有失蹄。司馬師專權(quán)的行為,引起了鎮(zhèn)東將軍毌丘儉及揚州刺史文欽的不滿,毌丘儉和文欽聯(lián)合起兵反對司馬師。司馬師親率十萬大軍鎮(zhèn)壓。雖然把毌丘儉和文欽鎮(zhèn)壓了下去,但是沒想到文欽的兒子文鴦是個猛人,勇冠三軍,夜里偷襲司馬師的大營,司馬師所部大為驚恐,司馬師受到嚴重驚嚇,以至于眼疾復發(fā),眼珠“奪眶而出”。
司馬師最終因為眼疾過重而死,臨終前把權(quán)力移交給弟弟司馬昭。于是司馬昭正式走上歷史舞臺,曹魏迎來了司馬昭時代。
司馬昭接過司馬師的衣缽之后,繼續(xù)掏空曹魏,司馬昭一路從大將軍到錄尚書事,再到大都督,最后到相國,還獲得了“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的特權(quán)。司馬昭幾次逼迫朝廷封他為晉公、加九錫,朝廷同意后,司馬昭卻又連番拒絕,以博取好名聲,為篡位做準備。
封帝為晉公,加九錫,進位相國,晉國置官司焉。九讓,乃止。
眼看著曹魏就要變成司馬晉,司馬昭也要成為晉朝的開國之君。曹魏的傀儡皇帝曹髦忍無可忍,發(fā)出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怒吼,然后帶領(lǐng)一幫烏合之眾,討伐司馬昭,被司馬昭的心腹賈充指使太子舍人成濟當街殺掉。
帝遂帥僮仆數(shù)百,鼓噪而出。文王弟屯騎校尉伷入,遇帝於東止車門,左右呵之,伷眾奔走。中護軍賈充又逆帝戰(zhàn)於南闕下,帝自用劍。眾欲退,太子舍人成濟問充曰:"事急矣。當云何?"充曰:"畜養(yǎng)汝等,正謂今日。今日之事,無所問也。"濟即前刺帝,刃出於背。文王聞,大驚,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謂我何!"
曹髦被殺,徹底打亂了司馬昭稱帝的步伐,他原本計劃先讓曹髦當幾年傀儡皇帝,待時機成熟,再逼曹髦禪位于他。結(jié)果曹髦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了。
司馬昭的計劃破產(chǎn)了,他不得不中止了篡位稱帝的步伐。他的皇帝夢戛然而止。盡管司馬昭后來受封晉王,和皇帝相差無幾,但他始終沒有邁出稱帝那一步。
同時為了平息眾怒,司馬昭下令夷成濟三族。盡管如此,弒君還是成了司馬昭人生最大的黑點,雖然不是他直接動手殺的,但大家都說他弒君。
安邦定國
司馬昭是三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執(zhí)政時,為曹魏做了許多貢獻。
魏明帝本人崇尚奢華,他不顧民生凋敝,大興土木,興建宮室,以致“力役不已,農(nóng)桑失業(yè)”,百姓負擔非常重。他的后宮宮女有千人,也給曹魏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
魏明帝死后,整個曹魏彌漫著一股浮華之氣,上層窮奢極侈,底層生不如死。司馬昭執(zhí)政...
查看詳情>>與“司馬昭之心,體現(xiàn)出了司馬昭的多面性,帶你認識真實的司馬昭”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為何不會為了權(quán)力做殺害對方之事?
在三國故事中,親兄弟為了權(quán)利而互相爭斗的事情可以說層出不窮。著名的就是河北袁家了,袁紹、袁術(shù)兄弟二人是出了名的不合,而袁紹自己家里三個兒子袁譚、袁尚、袁熙也為了爭權(quán)奪利打的頭破血流,白白便宜了曹操;
而曹操雖然雄才大略,但是自己的兒子曹丕、曹植、曹彰等人也為了權(quán)利爭斗的厲害,民間傳說中曹丕毒死曹彰,還打算逼死曹植,幸虧曹植聰明寫了七步詩才留得性命,曹氏兄弟之情可見一斑。
就算是看起來貌似兄友弟恭的東吳,孫策放心的把江東基業(yè)交給了弟弟孫權(quán),但是孫權(quán)稱帝后卻為了自己這一脈的正統(tǒng),追謚父親孫堅為武烈皇帝,但對于打下江東基業(yè)的哥哥孫堅僅僅追封為長沙桓王,最后東吳政權(quán)還徹底除掉了孫策一脈以絕后患。
但是很奇怪的是,在三國末期,一般被大家視為反面人物的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卻奇跡一般的父慈子孝,而司馬師和司馬昭兩兄弟之間也沒有傳出為了爭權(quán)奪利兄弟相殘的故事。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稱帝后,不但把自己的父親司馬昭追謚為文帝,而且大度的把自己大伯司馬師追謚為景帝,這一做法和小氣的孫權(quán)比起來簡直大度的不是一星半點,那么為啥同樣是兄弟,司馬氏兄弟就可以這樣友愛呢?
本期《墨說三國》以史為鑒從著名的高平陵事件開始,分析一下司馬師、司馬昭兄弟二人兄友弟恭的原因。
一、司馬師
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家可以說是人才輩出,早在東漢末年,司馬家就出了著名的“司馬八達”八位名人。而到了司馬師這一代,他也不負眾望,年少時就和當時著名的大才子夏侯玄、何晏并稱,才華之高可見一斑。
等到司馬師開始做官的時候,因為家族的原因起點很高,年輕的時候就官拜散騎常侍,最后升到了中護軍。司馬師不但名氣大,而且很會做官,他在任職期間,被評價為選材任人“舉不越功,吏無私焉?!边@是非常高的評價了。
除了這些表面工作,司馬師性格完全隨著父親司馬懿,城府極深。
因為司馬懿被當權(quán)派曹爽打壓,需要低調(diào)裝病,只能暗中籌備司馬家的力量。負責這件事情的人選就是老大司馬師,司馬師表面上規(guī)規(guī)矩矩,但是暗中則避開朝廷耳目,培養(yǎng)了三千司馬家的死士。
這么龐大的隊伍,朝堂之上竟然無人知曉?最后這三千死士在高平陵事變中可以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梢娝抉R師做事機密的程度。
根據(jù)晉書記載:司馬懿在決定發(fā)起政變之前,只告訴了長子司馬師。作為老二的司馬昭則是什么也不知道,甚至連自己父親和大哥在商量啥都不知道。
到了事變發(fā)動前一天晚上,司馬懿才把最終的方案告訴了司馬昭。結(jié)果這一天晚上司馬師跟平常沒啥區(qū)別,該吃吃,該睡睡,可能也是司馬師一直參與這事的策劃,整個步驟都爛熟于心了;但是剛剛知道這一勁爆消息的司馬昭,則是緊張的一晚上輾轉(zhuǎn)反側(cè),壓根睡不著。兄弟二人的心理素質(zhì)差異可見一斑。
高平陵事變后,司馬懿成功剪出了曹爽等人,司馬家族成為曹魏頭號權(quán)臣,但是司馬懿畢竟年紀大了,沒幾天就去世了,在這之后作為長子的司馬師繼承了大將軍一職,毫無疑問的成為了司馬家族的新一代領(lǐng)頭人。...
查看詳情>>與“司馬昭、司馬師是司馬懿的兒子,為何不會為了權(quán)力做殺害對方之事?”相關(guān)的文章
劉備的江山被司馬昭奪取,誰知百年之后還是被姓劉的搶回來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漢,史稱蜀漢。劉備從二十多歲出道創(chuàng)業(yè),到五十多歲稱帝,一生可謂是歷經(jīng)坎坷,飽經(jīng)滄桑,辛辛苦苦打下來一片江山。
只可惜老子英雄兒狗熊,劉備怎么說也是三國中響當當?shù)挠⑿廴宋?,可是他的兒子劉禪卻是狗熊。劉禪直接送人頭,把江山拱手讓人,如果劉備知道的話,非要打死他不行。
公元263年,劉禪出城投降,司馬昭奪了劉備的江山,但是讓司馬昭沒有想到的是,司馬家自此和劉家結(jié)上了梁子。
晉朝建立沒有多久,便發(fā)生了八王之亂,司馬家的八位王爺相互內(nèi)斗,讓晉朝政權(quán)岌岌可危。中原混戰(zhàn)的時候,北方的游牧民族便趁勢崛起,開始侵犯中原,最終導致了五胡亂華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趁機在稱帝,并且派遣兒子劉聰攻打晉朝。劉聰可是一位猛人,他直接領(lǐng)兵攻進洛陽,俘虜了晉懷帝,加速了晉朝的滅亡。
晉懷帝俘虜之后,晉愍帝在長安繼位。建興四年(公元316),劉聰聽說晉朝又出現(xiàn)了一個皇帝,于是派遣劉曜攻打長安,最終長安被破,晉愍帝被俘虜,西晉滅亡。
西晉滅亡之后,胡人在北方紛紛建國稱帝,北方大地一時之間狼煙四起,戰(zhàn)火紛飛。司馬氏知道北方是守不住了,于是就南渡長江,在南方建立東晉王朝,企圖北伐中原,收復失地。
可是直到東晉滅亡,司馬氏都沒有收復北方。西晉王朝是被姓劉的滅了,東晉王朝同樣也是被姓劉的滅了。司馬氏滅了劉姓江山一次,劉姓人卻滅了司馬氏王朝兩次。
劉裕和劉備一樣都是草根出身,他們憑借著自己驚人的能力奮斗創(chuàng)業(yè),最終當上了皇帝。
當時東晉王朝岌岌可危,政權(quán)也都掌握在劉裕的手中,因此他就派人把晉安帝殺了,扶持司馬德文稱帝,史稱晉恭帝。公元420年,劉裕廢掉晉安帝,他登基稱帝,定國號為宋,史稱劉宋。
晉朝分為西晉和東晉,可是東西晉都是被姓劉的給滅了,司馬昭滅了劉氏江山一次,劉姓人以牙還牙,滅了司馬氏江山兩次,直至把晉朝給滅了!
查看詳情>>與“劉備的江山被司馬昭奪取,誰知百年之后還是被姓劉的搶回來”相關(guān)的文章
王佐之才鐘會,為何最終選擇謀反叛亂?
263年,魏國權(quán)臣司馬昭派遣三路大軍,討伐蜀漢政權(quán),最終將其滅掉。 蜀漢滅亡幾個月后,成都就發(fā)生了一場動亂,魏國大將鐘會妄圖謀反叛亂,結(jié)果引起了一場血雨腥風。許多人不明白,鐘會是司馬昭的親信,又有了滅蜀的戰(zhàn)功,絕對可以出將入相,但他為何卻要造反呢?
鐘會出身士族名門潁川鐘氏,他的父親是曹魏重臣鐘繇。鐘會自幼聰慧過人,長大后“有才數(shù)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以夜續(xù)晝,由是獲聲譽”。別看當時鐘會年紀不大,卻與王弼齊名。二十幾歲時,鐘會就成為司馬師的幕僚,司馬師說他有王佐之才。鐘會為司馬師、司馬昭出謀劃策,平定淮南的叛亂,深得信賴。
由于鐘會算無遺策,人們稱贊他是當時的子房(即張良)。261年,鐘會被封為司隸校尉,雖然在外朝做官,“時政損益,當世與奪,無不綜典”。夏侯霸投奔蜀漢后,就曾經(jīng)說過“有鐘士季者,其人雖少,終為吳、蜀之憂”。后來,司馬昭策劃伐蜀時,只有鐘會堅決支持,他還與司馬昭“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之后,鐘會奉命率領(lǐng)十幾萬大軍伐蜀,最終將蜀漢滅掉??墒鞘駶h滅亡后,鐘會卻謀反了,這背后到底有怎樣的內(nèi)幕呢?關(guān)于鐘會謀反的原因,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認為,鐘會“心存魏室”,想幫助曹魏除掉權(quán)臣司馬昭。畢竟鐘會叛亂時,打出的旗號是奉郭太后的遺旨。
第二種說法是鐘會懷有野心。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鐘會滅蜀后居功自傲,特別是在鄧艾被捕后,他“獨統(tǒng)大眾,威震西土”。 鐘會覺得自己“功名蓋世,不可復為人下,加猛將銳率皆在己手,遂謀反”。另外,姜維還在旁邊不斷的挑唆,鐘會這才舉兵謀反的。
上面的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過還有第三種說法,本人也更傾向這種說法。鐘會謀反在某種程度上說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聰慧過人,善于謀劃,引起了司馬昭身邊人的不滿,他們不斷攻擊鐘會,才最終引發(fā)了這場叛亂。具體而言,司馬昭的親信賈充、羊祜就對鐘會表示質(zhì)疑。
甚至連司馬昭的夫人王元姬都認為,“會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特別是在鐘會滅掉蜀國后,這些人的攻擊更加厲害。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昭給鐘會寫了一封信,“今遣中護軍賈充將步騎萬人徑入斜谷,屯樂城,吾自將十萬屯長安”。鐘會看完信后大驚失色,他明白了司馬昭并不信任他,“但取鄧艾,相國知我能獨辦之。今來大重,必覺我異矣”。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讀出這樣的信息,其實鐘會原本沒想謀反,以他的才智,如果打算叛亂,肯定會第一時間派重兵守住漢中的要塞。當他得知司馬昭派兵時,才意識到了危險。此外還有一個因素,鐘會滅蜀有功,引起了鐘會政敵的嫉妒,功高震主加深了司馬昭的猜疑,才引發(fā)鐘會之亂。
與“王佐之才鐘會,為何最終選擇謀反叛亂?”相關(guān)的文章
司馬昭討伐蜀國是為什么用鐘會不用鄧艾?
來看看司馬昭任命鐘會為伐蜀大將。
公元262年,司馬昭準備伐蜀,這不是一般的一場戰(zhàn)役,而是要進行一場滅國之戰(zhàn)。司馬昭的目的很明確,要通過建立這樣一件蓋天之功來實現(xiàn)篡魏大業(yè)。在他的規(guī)劃當中,蜀國是“藪爾小國”,劉禪昏庸無能,姜維避禍沓中,正處在一種半失權(quán)狀態(tài),能用來抵抗魏國的軍隊不過五萬人,這時候出兵是有一定成功把握的。但是,長期在西北作戰(zhàn)的征西將軍鄧艾以為不可行,并且這還是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只有鐘會認為可行,還說了一些可行的理論。于是,司馬昭就任命鐘會為鎮(zhèn)西將軍,率領(lǐng)十萬大軍伐蜀。同時命令鄧艾率領(lǐng)三萬軍隊進攻姜維,諸葛緒率領(lǐng)三萬軍隊截斷姜維的退路。
不僅僅是伐蜀很多人認為不可行,對于這種任命也有人覺得不行,認為應該派其他人去。就當是的情況來說,鄧艾的資歷要比鐘會更合適當這個伐蜀大將。鄧艾在打敗東吳諸葛恪的戰(zhàn)役中立有大功,升任為兗州刺史、振威將軍,后來在平定諸葛誕和文欽叛亂中得力被任命為代理安西將軍,又因為打敗姜維解救王經(jīng)有功得到了正式的任命,同時還有了假節(jié)待遇,兼任護東羌校尉職務。從此以后,鄧艾常年與姜維對陣,多有勝仗,升任為鎮(zhèn)西將軍、征西將軍。反觀鐘會,只是在司馬氏所任的大將軍府中任記室一類的職務,雖多有建樹,但不過是“參同計策”,所立功勞也都是些“謀謨”之功?;蛘哒f,鐘會并沒有實際帶兵作戰(zhàn)的經(jīng)驗,對西北軍事也不如鄧艾熟悉。
那么,司馬昭為什么要做這樣一種任命呢?他在對人解釋時說:“如果人心預先膽怯,則智慧和勇敢都發(fā)揮不出來。智慧和勇敢都沒有卻強迫他們出兵,那必然會被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他還說,現(xiàn)如今眾人都說不能伐蜀,只有鐘會和我的意見相同,所以我要用他,只有用他,才能成功。
實踐也證明,鐘會出主意還行,打仗還真是不行。伐蜀行動開始后,鐘會對于蜀國邊境兩座小城進行圍攻,要不是守城將領(lǐng)投降,還真不知道他要打到什么時候。實際上在這個時候,姜維已經(jīng)撤離了邊塞之兵,只留下這兩座小城。劍閣是蜀地守衛(wèi)漢中的重要關(guān)隘,鐘會沒有及時攻下,致使姜維擺脫諸葛緒以后,在這兒和成都趕來的軍隊會合,鐘會面對此局面束手無策;在劍閣前和姜維對壘,鐘會毫無辦法,唯一能做的就是借口糧食問題打算撤兵。要不是鄧艾陰平偷渡成功,劉禪投降后又下令姜維投降,鐘會這次伐蜀是一個什么樣的結(jié)局還真難說。但司馬昭非常清楚,他當時能用的也只有鐘會了。
與“司馬昭討伐蜀國是為什么用鐘會不用鄧艾?”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