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三國分晉之時,楚國為何放棄順勢而為的滅晉?
三家分晉,指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歷史事件。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設(shè)立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大權(quán)。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后來趙氏把范氏、中行氏滅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聯(lián)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三家分晉”成為了春秋時代和戰(zhàn)國時代的分界點。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滅亡了,戰(zhàn)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chǎn)生了,七雄兼并的戰(zhàn)國序幕揭開了。值得注意的是,在三家分晉之前,楚國一直和晉國爭霸,也即在整個春秋時期,晉楚爭霸是重要的歷史事件,并對春秋時期的諸侯格局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也即很多諸侯國要么倒向晉國,要么倒向楚國。那么,問題來了,三家分晉時,楚國在干什么,為何不趁亂消滅晉國呢?
一
首先,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子重耳回到晉國即位,是為晉文公。晉文公在位期間,日益強大的晉國和楚國爭霸中原。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zhàn):前632年城濮之戰(zhàn)晉勝,前597年邲之戰(zhàn)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zhàn)晉勝。鄢陵之戰(zhàn)時俘獲了楚國王室的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zhàn)再次擊敗楚國。前546年弭兵之會后,晉楚大體上平分中原霸主的寶座,但是,因為晉國勝多敗少,所以晉國長期占據(jù)上風,而楚國則長期處在下風。
由此,對于楚國來說,晉國可謂自己的頭號大敵。而三家分晉的時候,晉國各個卿大夫之間激烈較量,這意味著晉國陷入到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中。對于楚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趁機發(fā)難的良好機會。不過,楚國并沒有在三家分晉時進攻晉國,乃至于消滅晉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在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初期這一歷史階段,楚國的實力相對下滑,不具備消滅晉國的條件。
二
楚康王十四年(前546年),弭兵之會在宋國舉行。晉、楚、齊、秦、宋、魯、鄭、衛(wèi)、陳、許、曹、邾、滕、蔡等14國參加了會議。會議決定: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晉國和楚國之間不再交戰(zhàn),至于秦國、齊國之外的諸侯國,則需要向晉國或者楚國朝貢。彼時,晉國因為受制于卿大夫執(zhí)掌大權(quán)的情況,所以逐漸無力對楚國發(fā)動戰(zhàn)爭。但是,晉國選擇扶持楚國東邊的吳國,以此達到牽制乃至于削弱楚國的目標。
春秋后期,楚平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忠奸不分,聽信佞臣費無極,殺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謀、頗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平王十年(前519年)秋,吳王僚見形勢對吳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來。也即在春秋后期,吳國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晉國,成為楚國的重要對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吳王闔閭派伍子胥、孫武率軍攻打楚國,從而爆發(fā)了柏舉之戰(zhàn)。
三
柏舉之戰(zhàn)是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由吳王闔閭率領(lǐng)的3萬吳國軍隊深入楚國,在柏舉(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內(nèi),一說湖北漢川北)擊敗楚軍20萬主力、繼而占領(lǐng)楚國都城的遠程進攻戰(zhàn)。由此,非常明顯的是,...
查看詳情>>與“三國分晉之時,楚國為何放棄順勢而為的滅晉?”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