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文天祥的一首經典名詩《南安軍》,詩中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顯示出民族正氣
今天小編要說的古詩是文天祥的一首經典名詩《南安軍》。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靈武,改元至德。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后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qū)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
523年后,神州陸沉、赤縣烽火。華夏土地再次飽受戰(zhàn)火焚燒,彼時,南宋最后一個據點厓山被元軍攻陷,宋朝滅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嶺,經南安軍(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時同樣也寫下一首詩,在詩中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
南安軍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xiāng)如不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志,夢中行采薇。
一二兩句略點行程中的地點和景色。作者至南安軍,正跨越了大庾嶺(梅嶺)的南北兩路。此處寫梅花不是實景,而是因梅嶺而說到梅花,借以和“風雨”對照,初步顯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嶺的梅花在風雨中搖曳,濡濕了押著兵敗后就擒、往大都受審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時,一陣冰襲上了他的心頭。
頷聯兩句,上句是說行程的孤單,而用問話的語氣寫出,顯得分外沉痛。下句是說這次的北行,本來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廬陵,但身系拘囚,不能自由,雖經故鄉(xiāng)而猶如不歸。這兩句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而兩“出”字和兩“歸”字的重復對照,更使得聲情激蕩起來。
頸聯兩句承首聯抒寫悲憤。上句化用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名句。而說“山河千古在”,意思是說,宋朝的山河是永遠存在的,不會被元朝永遠占領,言外之意是宋朝還會復興,山河有重光之日。下句是化用丁令威化鶴歌中“城郭猶是人民非”句意,是說“城郭之非”只是暫時的,也就是說,宋朝人民還要繼續(xù)反杭,繼續(xù)斗爭,廣大的城池不會被元朝永遠占據。這兩句對仗整飾,蘊蓄著極深厚的愛國感情和自信心。
最后兩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決心餓死殉國。他出之以言,繼之山行,于是開始絕食,意欲死在家鄉(xiāng)。而在絕食第五天時,即已行過廬陵,沒有能死在家鄉(xiāng)。又過了三天,在監(jiān)護人的強迫下,只好開始進食。詩中用伯夷、叔齊指責周武王代商為“以暴易暴”,因而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餓死的故事(見《史記·伯夷列傳》),表示了蓄不投降的決心?!梆I死真吾事”,說得斬釘截鐵,大義察然,而且有實際行動,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這首詩化用社甫詩句,抒寫自己的胸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這首詩逐層遞進,聲情激蕩,不假雕飾,而...
查看詳情>>與“文天祥的一首經典名詩《南安軍》,詩中化用杜甫春望中的名句,顯示出民族正氣”相關的文章
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詩歌背后的尷尬
公元755年唐肅宗繼位之后,杜甫聞訊一個人投奔朝廷。其實我們可以想象當時杜甫的心境,畢竟他一輩子都渴望匡復大唐,渴望扶大廈于將傾。尤其在當時安史之亂的背景之下,杜甫期待個人,或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但是令人尷尬的是,杜甫走了沒多遠,就被扣押的長安城。當時人們對于杜甫并不覺得是個多大的威脅,因為他的官職實在是太小,就是一個在基層機構看管武器庫的,哪有多大的權勢?他雖然被扣押,但是沒有被囚禁,所以只能在長安城內漫無目的的游蕩。
但就是這么一游,他就寫出了一首精美絕倫的唐詩: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就是唐代的杜甫《春望》,通篇都是在寫他看到了什么,“春望”到了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乃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他看到了什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記憶當中的長安城是何等的繁華,何等的鳥語花香,何等的游人如織,尤其是在這個春天踏青的季節(jié)。但現在呈現的杜甫眼前的是什么呢?
到處都是國破,到處都是草木生。人煙稀少,草木雜生。如何不讓這個情感細膩的詩人發(fā)出感慨?
正是因為詩人有了怨恨的心情表達。所以看到春天的花,看到春天的鳥兒,也覺得他們情緒上都帶有說不出的傷感。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
這后面的詩句是他對現實狀況的直接描寫?!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兵荒馬亂的歲月已經延續(xù)了一個春天,到現在依然沒有結束,給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他們根本就找不到親人現在何處,也根本沒有辦法收到家書。杜甫對于這種感觸不光是對自己人生的未來擔憂,而是對時代背景下所有普通人的生活狀況感到憂慮。
當然,杜甫在詩歌當中的“望”并不僅限于眼前所看到的場景,而是有內心當中的守望。
雖然“國破”但是山河猶在,雖然“草木深”,但畢竟是在陽光明媚的春天。所以他守護的這一座長安城,就是為了重整山河待后生。守護也是一種責任,守望更代表了詩人對于唐王朝逐漸變好的殷切盼望。
而且后來寫到“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不就是期盼著在這個春天國家能夠早日回歸平靜和安寧,百姓們能夠更加的安居樂業(yè),能夠和家人團聚嗎?
看上去滿眼悲傷,也確實是“沉郁頓挫”,但同樣也充滿著希望和般的期盼。
與“杜甫的代表作《春望》,詩歌背后的尷尬”相關的文章
杜甫的詩歌名作《春望》主題是什么?
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忠君愛國、愛民憂民,他的詩作中充滿了對底層勞動百姓的深切同情,對國家命運的深沉擔憂。
他的詩作《春望》就是他愛國憂民之心的真實寫照。
一、《春望》詩歌的主題之爭
杜詩專家傅庚生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只是抒發(fā)“恨別”的情感,而不是以往學者認為的愛國憂民的“感時”之作。
他認為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種互文的詩句中,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與所書往往是偏重在后者, 因而得出此詩的主題是“恨別”,“感時”只是陪襯的結論。
然而香港學者周錫韛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既不是“感時”,也不是“恨別”,而是寫詩人希望沖破叛軍包圍、投奔肅宗皇帝以報效國家、親人團聚的心愿。
就像這首詩的題目《春望》一樣,周先生認為這首詩的主題是“企望并追尋春天的溫暖”。
二、詩歌及創(chuàng)作背景
到底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我們還是來從詩中尋找答案吧。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fā),玄宗逃亡四川。次年七月,肅宗于靈武繼位。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鄜州,只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 杜甫在長安待了半年多時間 , 至德2年從長安逃出,在鳳翔見到肅宗,任左拾遺。
這首詩就是杜甫被困于長安時所作。
含義豐富的首聯“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這首詩以“國破”開頭,既奠定了詩的感情基調,也點明了詩作的時間——安史之亂爆發(fā)后。這標志著唐王朝太平盛世的結束,烽火綿延時期的開始。
詩為矛盾語。國家已“破”,山河依舊“在”。這是表層的語義矛盾,卻也表達了一種似非而是的真實——政治意義上的國家被叛軍攻破,而自然的山川河流卻依然矗立奔流。
人力多么渺小,詩人多么無奈!
而春天依然自顧自的來了。長安城里春光彌漫,雜草和灌木肆意生長,大自然充滿生機。望見這一片春光的,是國破家亡后的詩人。
“深”字可作多重理解。它可從表面上來理解,指草木長得茂盛;也可指草木肆意瘋長。草木茂盛和肆意瘋長兩個意象交疊融合,使這句詩給人以春深而無人照管的蒼涼之感。
緣情于景的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花濺淚”、“鳥驚心”是一種“移情”手段?!耙魄椤边@種詩歌常用手法,就是詩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創(chuàng)作對象中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
詩人賦予“花”“鳥”自然之生靈以人性、人情。因為詩人感懷國家時局,看到花上的露珠,仿佛覺得花也在哭泣;因為詩人長恨家人分別,看到鳥兒翻飛,仿佛覺得鳥兒也因分離而心神驚擾。
頷聯在這首詩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詩人看到花不由濺淚,聞聽鳥總是驚心,這是承接上句“城春草木深”而來。
“感時”是感家國殘破之時,“恨別”是恨妻離子散之別,也是恨國破家亡人民流離失所之別?!案袝r”、“恨別”二詞,承接“國破”,既痛心于國破,又憂思于家室,使得家國命運在此實現了統(tǒng)一。
用詞精準的頸聯“烽火...
查看詳情>>與“杜甫的詩歌名作《春望》主題是什么?”相關的文章
人生里春天總是那么遙遠,悲情詩人杜甫凄慘的一生
人們常說,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杜甫對春天情有獨鐘,他的一生寫了很多關于春天的詩句,遺憾的是,他人生的春天,一直沒有到來。
京兆杜氏是中國古代一個威名赫赫的大士族,族人多為官,名人輩出。其中就有西漢御史中丞杜周。作為京兆杜氏的后人,杜甫有高尚的理想抱負,希望像他的先人一樣爵位顯赫,為國之棟梁。
杜甫的父親曾任職兗州司馬,二十幾歲的杜甫常常游于齊趙。初識張氏好友,他寫道“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睆埵想[居山中,品質高潔,不染塵埃,杜甫感動于好友的情懷,與之暢談對飲。這時的杜甫正值風華,氣概豪邁。
天寶初年,杜甫應考進士沒能上岸,不得不轉投權貴之門,文人干謁走拜,大多崎嶇坎坷,他客居長安十年,期間生活困苦,郁郁不得志。
天寶末年,杜甫有機會讓唐玄宗看到自己的佳作《三大禮賦》。玄宗覺得文筆奇妙,就讓他來監(jiān)考作文,并先后讓他做河西尉,京兆府兵曹參軍的職位,其實,這是兩個低階無用官職。 這時候的杜甫已經四十歲了,還前途渺茫。
公元755年末,安祿山叛亂,京師淪陷。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次年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是為唐肅宗。杜甫聞訊,只身一人投奔肅宗,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回長安,因官職卑微未被囚禁,杜甫像一枚落葉飄在長安。
公元757年,杜甫寫下千古名篇《春望》,曾經的國都繁華盡逝,本應鳥語花香卻經歷著戰(zhàn)火硝煙,眼前滿目瘡痍,江山殘破不堪,國破城春,令人悲戚,詩人憂慮重重,日漸衰老。
之后,杜甫從京城趁夜逃到河西地區(qū),拜見了肅宗,被封為右拾遺。拾遺又稱作言官,類似于諫議大夫、補闕、正言、司諫之類的官員。
當時杜甫的好友房琯擔任宰相,房琯帶領軍隊討伐叛軍,不幸戰(zhàn)敗,被貶為刺史。杜甫為好友說情,被肅宗貶到華州。戰(zhàn)亂年代,糧食短缺,杜甫不能養(yǎng)活家庭,回家探親,小兒子竟被餓死了。
上元二年冬,黃門侍郎、鄭國公嚴武鎮(zhèn)守成都,嚴武家與杜甫家是世交,他舉薦杜甫擔任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故稱杜工部。
杜甫性格浮躁,氣量不大,喝酒占著嚴武的坐榻,還醉話連篇:“你父親嚴挺之居然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雖然也是暴脾氣,對杜甫卻非常寬容,并不生氣。
蜀中生活是杜甫一生中較為安定的時光,浣花溪畔,景色如畫,杜甫種花植竹,水邊建起茅草屋,與鄉(xiāng)野村夫無異?!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入夜,春雨綿綿,他屏息傾聽,欣欣然,不能入眠,期待著黎明到來,期待著繁花盛開。
詩人漫步江水東岸,春風和煦,桃花開得燦爛,他不禁思忖,到底喜歡深紅呢還是淺紅呢?黃四娘家的花兒太茂盛,把小路都遮蔽了,萬千花朵壓彎枝條。彩蝶依戀芬芳,翩翩飛舞,黃鶯嬌軟,歡聲啼叫。
可惜好景不長,這樣悠閑的生活隨著嚴武的去世結束了,郭英乂接管成都,郭英乂很粗暴,杜甫不能與之相處,就游歷東蜀去找高適,到了之后,高適卻也去世了。杜甫就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了。
晚年的杜甫寄居耒陽,對于杜甫的死,民間有幾種說法,有的說中毒...
查看詳情>>與“人生里春天總是那么遙遠,悲情詩人杜甫凄慘的一生”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