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諸葛亮任由劉備舉國伐吳,只因諸葛瑾寫信求和?
夷陵之戰(zhàn)堪稱三國歷史的又一大轉(zhuǎn)折點,當時面對曹丕代漢自立這樣的一個大歷史背景。打著興復(fù)漢室為旗號的劉備,卻率軍舉國伐吳,而且還在猇亭慘敗,被陸遜一把火燒得近乎全軍覆沒。不僅國力大損,還搭上了吳班、馮習、馬良等一眾青年將領(lǐng),導(dǎo)致蜀國在后期人才凋零,軍力疲憊。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蜀國丞相的諸葛亮,在此戰(zhàn)中卻乏善可陳。作為聯(lián)吳抗曹策略的堅定支持者,諸葛亮一定是反對劉備伐吳的。然而在史書中,并沒有諸葛亮事先阻止劉備伐吳的記載。在這場事關(guān)蜀國未來命運的關(guān)鍵戰(zhàn)役中,諸葛亮好像隱身了一般。
首先我認為,諸葛亮他根本就不想阻止,因為無論劉備成敗與否,他諸葛亮都不吃虧。
劉備在世期間,諸葛亮的軍事表現(xiàn)并不突出,劉備打益州帶的龐統(tǒng),打漢中靠的法正,就算是赤壁之戰(zhàn)中,諸葛亮也只是充當一個外交使臣的角色。
換句話講,當時的諸葛亮并沒有資格去教劉備打仗,他的作用更大的在于治理國家,供給糧草。此時的諸葛亮之于劉備,就相當于蕭何之于劉邦,雖然至關(guān)重要,居功至偉,但是其作用更多的在后方。直到劉備死后,諸葛亮放手施展才華,南定南中,收孟獲,北伐中原,大顯身手。
所以從功利角度而言,劉備伐吳前途未卜,最大受益者是諸葛亮,成功則東吳受損,蜀國地盤擴大,諸葛亮也隨之承當更多,權(quán)力更大,樂見其成。失敗則由諸葛亮收拾殘局,諸葛亮位置上升,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當然,就算是諸葛亮想阻止,他也根本阻止不了。首先諸葛亮和劉備是臣子與君主的關(guān)系,他只有建議權(quán),而沒有決策權(quán)。再者劉備是個犟脾氣,當時他失去了荊州這一戰(zhàn)略要地,又接連痛失關(guān)羽和張飛兩位生死兄弟,心中對于東吳早已經(jīng)是恨之入骨,一心只想報仇。
諸葛亮對劉備忠心耿耿,同時作為個政治好手,他也懂得審時度勢。即使他反對對東吳用兵,但以他的劉備的了解,他是不可能勸動的。搞不好最后還會像趙云一樣,因為耿直進言,導(dǎo)致坐冷板凳。
此外,諸葛亮的身份也非常尷尬,當時他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當差,為了避嫌,諸葛亮也很難在伐吳一事上發(fā)表意見。
更有趣的是,在夷陵之戰(zhàn)前,諸葛瑾還給劉備寫過一封求和的書信。說是求和,但其言語姿態(tài)卻放得很高,滿篇都是說教。讓劉備不要因小失大,要分輕重緩急,為漢獻帝報仇,興復(fù)漢室才是大事兒,為關(guān)羽報仇,搶奪荊州則是小事兒,姑且先放放。
劉備東伐吳,吳王求和,瑾與備箋曰:“奄聞旗鼓來至白帝,或恐議臣以吳王侵取此州,危害關(guān)羽,怨深禍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試為陛下論其輕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損忿,蹔省瑾言者,計可立決,不復(fù)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關(guān)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孰與海內(nèi)?俱應(yīng)仇疾,誰當先后?若審此數(shù),易于反掌?!?/p>
你瞧這話說的,劉備估計當時都想指著諸葛瑾鼻子罵街,兄弟死了不報仇?地盤被搶了不去搶回來?我劉備這么慫的嗎?孰輕孰重我難道不知道,用得著你教?
當然,諸葛瑾話糙理不糙,說得其實挺有道理。而諸葛亮此時如果跑去勸阻劉備,其實也無非是這些理由,你說劉...
查看詳情>>與“諸葛亮任由劉備舉國伐吳,只因諸葛瑾寫信求和?”相關(guān)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