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樂毅伐齊

發(fā)布時間:2020-08-13
1、

樂毅伐齊之戰(zhàn)中齊軍為何大?。靠纯措p方軍隊就知道了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后,諸侯爭斗更加激烈的戰(zhàn)國時代拉開了序幕,頻發(fā)的戰(zhàn)爭也使得這個時代名將輩出,吳起,白起,王翦,李牧等大批著名將領(lǐng)登上歷史舞臺,他們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也一直被后人津津樂道。但還有一位名將,一生只打過一仗,但比起我們前面所說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將軍來,也毫不遜色,這個人就是諸葛亮的偶像——燕國昌國君樂毅。

公元前315年,燕國相國子之逼迫燕王噲禪位后爆發(fā)了內(nèi)亂,齊國趁亂進攻燕國,攻破了燕國國都,殺死了燕王和子之,并將燕國都城洗劫一空。燕國人擁立太子繼位,這就是燕昭王。這個燕昭王和勾踐一樣,也是個狠人,繼位之后立志要向齊國復仇,于是禮賢下士,招攬?zhí)煜碌馁t才。這個時候在趙國做官的樂毅聽說之后,就來到了燕國。他到了燕國之后,由于能力突出,馬上就受到了燕昭王的賞識,成為了燕國的亞卿,幫助燕王處理國家大事。轉(zhuǎn)眼二十多年過去了,這二十多年里燕王和樂毅勵精圖治,弱小的燕國慢慢變得強大起來。但是僅憑燕國,就想對付東方的霸主齊國仍然是癡人說夢。那樂毅要怎樣才能幫助燕王擊敗齊國呢?

不久機會便來了。齊國先是擊敗了楚國,然后又聯(lián)合三晉進攻宋國,并和三國約定拿下宋國后平分土地,但事后卻撕毀盟約,獨吞了宋國。韓趙魏三國礙于齊國強大的實力,敢怒而不敢言。而且齊王殘暴不仁,齊國的百姓也不能忍受他的暴政了。樂毅知道擊敗齊國的絕好時機來了,他勸燕王聯(lián)合三晉和楚國一起進攻齊國。于是燕王派樂毅出使趙國,另外又派遣使者出使楚、魏,說服五國共同出兵伐齊。諸侯都恨透了齊國,伐齊之事一拍即合。

燕王拜樂毅為上將軍,將全國的兵馬都交給他統(tǒng)領(lǐng),趙王也把趙國的相印授予樂毅,讓他總領(lǐng)趙軍。于是樂毅一并統(tǒng)率趙、楚、韓、魏、燕五國三十多萬聯(lián)軍,討伐齊國。

齊王聽說五國聯(lián)合起來對付齊國,但卻并不害怕,聯(lián)軍向來戰(zhàn)斗力低而且難以指揮,曾今韓、趙、魏、楚、燕、齊、宋、衛(wèi)、中山九國聯(lián)軍,百萬之眾,扣關(guān)攻秦,卻被秦人輕易打敗。而今齊國和秦國的實力相差無幾,五國聯(lián)軍不過三十多萬,怎么可能打得過坐擁地利的齊軍呢?于是他親自率領(lǐng)四十萬齊軍迎戰(zhàn)聯(lián)軍。兩軍在濟水西岸相遇。

兩軍相遇之后,樂毅親臨陣前,帶領(lǐng)燕國士兵對陣齊軍。齊王只看到雙方實力的差距,卻沒有想到雙方士兵氣勢上的差距。齊國的士兵雖然訓練有素,戰(zhàn)斗經(jīng)驗豐富,但是卻驕傲自大,不把聯(lián)軍放在眼里。

而燕國的士兵可以說是都是懷著對齊國的仇恨長大的,個個都很不得將燕軍扒皮拆骨。

兩軍方一接觸,燕軍就像瘋了一樣,硬抗著漫天的箭雨,兇猛的進攻對方。齊軍見到這種不要命的打法,瞬間亂了陣腳。一轉(zhuǎn)眼的功夫,雙方就拉近了距離,開始短兵相接。驍勇剽悍的燕國騎兵舍棄了重甲,在步兵的掩護下,旋風一般將齊軍的陣型切割得七零八落。其他聯(lián)軍也被燕軍的氣勢所感染,個個爭先恐后,奮勇殺敵。齊軍大敗。

此時其他四國擔心燕國如果占領(lǐng)齊國會變得太過強大,紛紛撤軍。于是樂毅就只帶領(lǐng)著燕軍渡過濟水,進攻齊國其他地方。濟西一戰(zhàn),齊人早已喪膽,...

查看詳情>>
2、

歷史上樂毅為何要伐齊?樂毅伐齊取得什么結(jié)果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lǐng)。曾率兵攻取中山,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樂毅少年聰穎,喜好兵法,深得趙人推崇。趙武靈王時,他因避沙丘政變來到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當了大夫。

樂毅伐齊的原因

當時齊國非常強大,齊愍王率齊軍南敗楚相唐昧于重丘,西摧三晉的勢力于觀津,接著與三晉攻秦,助趙國滅中山,打敗宋國,擴地千余里。諸侯各國在強大的齊國面前都表示臣服,齊愍王因此而驕矜自滿,甚至想吞并二周,自己做天子。齊王的行為激起了眾怒,所有的諸侯國都對他十分不滿,造成齊國政治局勢不穩(wěn),形勢惡化。

燕昭王認為時機成熟,召來樂毅,與他商議怎樣攻伐齊國,樂毅說:“齊國系霸主之余業(yè),地廣人多,根基較深,且熟習兵法,善于攻戰(zhàn)。對于這樣一個大國,雖有內(nèi)患,但僅由我們一國單獨去攻打它,恐怕很難取勝。如果大王一定要去攻伐齊國,必須聯(lián)合楚、魏、趙、韓諸國,使齊國陷于孤立的被動地位,方可制勝?!边@就是所謂“舉天下而攻之”的伐齊方略。

燕昭王接受了樂毅的建議,派樂毅出使趙國,然后又派使者聯(lián)合楚、魏,還通過趙國旁敲側(cè)擊,暗示攻打齊國可獲得利益,以此來誘導秦國。各諸侯國都受過齊國欺凌,都愿意與燕國聯(lián)合去攻打齊國。

樂毅伐齊的過程

前284年,討伐齊國的戰(zhàn)爭開始了。燕王調(diào)集全國所有的軍隊,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同時,秦太尉斯離也率領(lǐng)軍隊和韓、魏的軍隊會合,趙王還任命樂毅為相國。這樣,秦、韓、魏的軍隊就由樂毅統(tǒng)一指揮。齊愍王得知消息后,迅速調(diào)集所有軍隊,與聯(lián)軍會戰(zhàn)濟西,結(jié)果齊軍主將指揮不力,致使齊軍大敗。

樂毅見勝負已定,讓秦、韓兩國軍隊先回國,答應以后會重謝他們。派魏國軍隊攻占原屬宋國的土地,命令趙軍收復河間。然后親率燕軍,徑直追趕敗逃的齊軍。

樂毅身旁的謀士劇辛覺得有點不妥,建議道:“齊國強大而燕國弱小,我們依賴各國的協(xié)助才可以大敗齊軍。現(xiàn)在應該及時攻占邊境城鎮(zhèn),擴大我們燕國的疆域,這樣才是長遠之計。您現(xiàn)在經(jīng)過境內(nèi)外這些城鎮(zhèn),卻不準備去攻占,反而打著旗號要深入腹地。這種做法,對齊國其實沒什么損害,我國也得不到好處,卻與齊國結(jié)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會后悔的。”樂毅說:“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淺了,齊王驕橫暴虐,任用阿諛諂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賢士,在國內(nèi)橫征暴斂,百姓早就對他不滿了,沒有民心?,F(xiàn)在齊軍打了敗仗,我們乘勝追擊,深入腹地,齊國肯定大亂,齊國百姓肯定會背叛齊國,依附我們,這樣我們征服齊國也就不遠了。我們現(xiàn)在不乘勝追擊,一旦齊王痛改前非,體恤下屬,愛惜民眾,那我們再要圖謀齊國就難了。”

劇辛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樂毅的才識。于是樂毅繼續(xù)率軍深入。齊國百姓果然大亂,齊愍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跑,后來在鼓里被楚國將軍淖齒殺死。樂毅率軍進入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像當年齊國搶劫燕國一樣,燕國軍隊將齊國的金銀珍寶和貴重物品都運回燕國。燕昭王無比高興,親自前往濟上犒賞將士,...

查看詳情>>
3、

樂毅伐齊之戰(zhàn)中有兩座城僵持了三年,樂毅伐齊后竟遭到猜疑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戰(zhàn)國時期,中原諸侯國你征我伐是常有的事,但是很少發(fā)生被聯(lián)合攻打的情況,除了秦國在當時因為非常強大遭到了諸侯國的聯(lián)合討伐之外,遠在東邊的齊國也曾被眾多諸侯國視為眼中釘,而領(lǐng)導五國討伐齊國的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戰(zhàn)國大將——樂毅。

樂毅伐齊,是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事件。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戰(zhàn)爭開始后楚也加入聯(lián)軍)。

樂毅的父親也是一名將領(lǐng),可以說樂毅遺傳了他的父親的基因。當時中原的局勢比較動蕩,齊國趁燕國內(nèi)亂的時候出兵侵略燕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當時燕國的國君燕昭王恨透了齊國,下定決心要復仇。

為使燕國強大起來,燕昭王向天下招攬英才,禮賢下士,樂毅為魏昭王出使到燕國,他看到當時的燕國國力并不強,遠遠不如齊國,于是為完成自己心中的報復決定為燕昭王效勞。

樂毅為什么伐齊?

齊湣王時期,齊國是東方最強大的國家,除了秦國幾乎無人敢與之匹敵,也正因為如此,齊湣王才妄尊自大,非常驕橫,對老百姓的死活不管不顧,而且經(jīng)常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引發(fā)了各諸侯國的忌憚和憤怒。

俗話說的好“多行不義必自斃”,齊國要是單純的侵略別人也就算了,還打南邊宋國的注意,發(fā)兵把宋國滅了并占領(lǐng)了這一地區(qū),這個時候其他諸侯國當然就不樂意了,為什么齊國占領(lǐng)宋國的領(lǐng)土其他國家會不高興呢?

原因在于宋國是一個比較敏感的地區(qū),一旦宋國并入齊國的版圖就好像如虎添翼,齊國四周的趙國、魏國、韓國甚至遠在西方的秦國都想狠狠地搞一下齊國,以免齊國坐大之后四處討伐侵略,這下齊國一下子把宋國吃了,其他國家必須得狠狠地打壓一下齊國。?

這個時候樂毅就對燕昭王說“齊國實在是太強大了,燕國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如果和他單挑是肯定不能取勝的,不如我們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起攻打齊國,這樣才有勝算”

樂毅的這種想法是非常有見解的,畢竟齊國是一個大國,而燕國的國力還不如齊國的十分之一,怎么和人家抗衡?所以燕國只有這一條路可走。

燕昭王聽到樂毅說要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同攻打齊國,心中當然是一萬個愿意,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更何況即將要實現(xiàn)了。于是馬上派樂毅去和韓國、魏國等諸侯國訂立盟約,約定一個日子一起去攻打齊國。

樂毅不僅在戰(zhàn)場上英勇無比,他的說服能力也是很強的,加上其他國家都對齊國有意見,所以樂毅輕易便說服了這些國家。樂毅身上攜帶著五個國家的相印,帶著趙、魏、韓、秦、燕五個國家的軍隊浩浩蕩蕩地奔向齊國,齊國雖然非常強大,但也無法抵擋這如同洪水般的軍隊,加上有樂毅帶頭親自在前線指揮作戰(zhàn),齊軍根本不是五國聯(lián)軍的對手,一個月就被攻陷了七十座城池。

樂毅伐齊中最難攻的兩座城

齊國軍隊被五個國家的聯(lián)軍打了個落花流水,但是在軍隊進入齊國之后出現(xiàn)了兩個問題:

1.這次五國伐齊的帶頭人是樂毅,而樂毅又是為燕昭王服務(wù)的,所以他想讓燕國獨占齊國,于是想方設(shè)法把其他國家的軍隊給調(diào)走了,這樣一來原來的五國大軍就只剩下燕國了,軍力一下子削弱了很多。

2...

查看詳情>>
4

組織伐齊的樂毅結(jié)局怎么樣?樂毅伐齊的故事是怎樣的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樂毅,字永霸,其先祖名叫樂羊。樂羊在魏文侯(魏斯)時期當將領(lǐng),帶兵攻取了中山國,魏文侯將靈壽封給了樂羊。樂羊死后就葬在靈壽,他的后代子孫就在那里安了家。中山國后來復國,到趙武靈王(趙雍)時期又被趙國所滅。樂家的后裔中當時有個叫樂毅的人,很賢能,且喜好軍事,趙國人曾舉薦他出來做官。趙武靈王餓死沙丘宮后,樂毅就離開了趙國到了魏國。

當時的燕國因為宰相子之篡權(quán),齊國趁亂攻打燕國,燕昭王(姬職)即位后十分仇恨齊國,每天都不忘向齊國報仇雪恥。燕國是個弱小的國家,燕昭王知道本國力量不足以克敵取勝,他禮賢下士,招募人才,積蓄力量。有一次,樂毅為魏昭王(魏遫)出使燕國,燕昭王以賓客的禮節(jié)接待他,讓他擔任燕國的亞卿。

當時,齊閔王(田地)相當強悍,吊打了周邊的國家,連宋國都被滅了,擴展了一千多里的領(lǐng)土,諸侯國畏懼齊國,都想背棄秦國臣服于齊國。由于齊閔王自高自大,為人又驕橫,加上諸侯國的恐懼。燕昭王認為攻打齊國的時機已到,就向樂毅詢問有關(guān)攻打齊國的事情。樂毅認為,齊國是大國不能單獨攻打他,必須聯(lián)合其他國家一起攻打才行。于是,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率先和趙惠文王訂立盟約。然后聯(lián)合韓、魏,并請趙國以伐齊的好處去打動秦國。

由于諸侯們認為齊閔王驕橫暴虐,都爭著跟燕國聯(lián)合共同討伐齊國。樂毅回來匯報了出使情況,燕昭王動員全國的兵力,派樂毅擔任上將軍,趙惠文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于是樂毅率領(lǐng)秦、韓、趙、魏共五國之兵攻伐齊國,在濟水之西打敗了它。各國諸侯收兵返國,惟獨燕軍在樂毅帶領(lǐng)下乘勝追擊,直逼到臨淄城下。

齊閔王在濟西大敗,只得逃走,固守莒城。樂毅不再窮追,率軍圍攻齊城,齊兵都退守城中。后來,樂毅攻下臨淄,將齊國的珍寶、財物、祭器等悉數(shù)掠取,并運送到燕國。燕昭王十分欣喜,將昌國地方封給樂毅,號稱“昌國君”。燕昭王收集了在齊所繳獲的器物歸國,并派樂毅繼續(xù)平定那些尚未完全攻下來的齊國城邑。

樂毅在齊國作戰(zhàn)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余座,都劃為郡縣歸燕國所有,只有莒城和即墨沒有收服。燕昭王死去后,他的兒子繼立為燕惠王。燕惠王做太子時就對樂毅有些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得知他與樂毅間的矛盾,就對燕國實施反間計,離間燕惠王與樂毅之間的關(guān)系,說樂毅準備在齊國稱王。

燕惠王本來就已經(jīng)懷疑樂毅,又聽到齊國反間計的挑撥,流言四起,就派騎劫替代他,并要召回樂毅。樂毅知道燕惠王派人替代自己是不懷好意,害怕回國后被殺,于是投奔趙國。趙國把觀津的土地封給了樂毅,封號為“望諸君”,借此震威懾燕、齊兩國。

樂毅離開燕國后,田單乘機反攻,收復了所有的失地,又從莒城迎回齊襄王,返歸于臨淄。后來燕惠王有些后悔,想召回樂毅,樂毅沒有回國,不過寫了一封很誠懇的信給燕惠王,陳述之間是因為害怕奸人陷害而離開燕國。

燕惠王雖然沒有召回樂毅,不過善待了樂毅的兒子樂間,封他為“昌國君”。而樂毅又與燕通好而往來燕、趙間,燕、趙都以他為客卿。后來樂毅就死在...

查看詳情>>
5、

樂毅伐齊之戰(zhàn)中集齊了哪六國軍隊?燕國采取了什么樣的計謀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戰(zhàn)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較弱的燕國與齊是近鄰。燕王噲于公元前318年讓位于燕相子之,以致太子平與子之因爭奪王位而發(fā)生內(nèi)亂。齊宣王于公元前314年乘機攻燕,在50天之內(nèi)攻下燕都薊,殺燕王噲和子之。但由于齊軍在燕大肆燒殺搶掠,燕國民眾紛紛起來反抗,各諸侯國也準備出兵救燕,迫使齊軍撤退,太子平即位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廣招賢士,改革內(nèi)政,發(fā)展生產(chǎn),積極準備報齊破國之仇。

公元前301年齊宣王死后,湣王即位,南攻宋、楚,西擊三晉,連年征戰(zhàn),國力日耗。燕昭王想乘機攻齊,但從燕國的土地、人口和經(jīng)濟條件看,燕遠不如齊國,單憑燕國本身的力量,不可能戰(zhàn)勝齊國。在此形勢下,燕將樂毅和燕相蘇秦提出爭取六國,孤立齊國;并慫恿齊國滅宋,以加劇它與各國的矛盾,爾后聯(lián)合各國,大舉攻齊。燕昭王采納了這一計策。

為此,燕表面上臣服于齊,并派蘇秦入齊進行離間活動,取得了齊湣王的信任。齊國被燕表面的屈服所迷惑,放松警惕,對燕不加戒備,甚至連防備燕國的兵力也全部從北面撤回。

公元前288年10月,秦約齊王同時稱帝,結(jié)成聯(lián)盟。燕再次派蘇秦至齊進行離間活動,勸說齊湣王撕毀齊、秦盟約,廢除帝號,而后伺機滅宋。齊湣王果然被打動,于12月廢除帝號,轉(zhuǎn)而與各國合縱攻秦,迫使秦國“廢帝請服”。齊湣王取得攻秦勝利后,又經(jīng)過三次戰(zhàn)爭,滅掉了宋國。鄰近齊國的宋國,土地肥沃,生產(chǎn)發(fā)達,其大商業(yè)城市定陶的巨大稅收,尤為齊、秦、趙三國所垂涎。宋為齊所滅,不僅加劇齊同秦、趙的矛盾,也對韓、魏、楚形成嚴重威脅,因此導致齊與各國矛盾異常尖銳。燕利用這種形勢,積極活動,終于和各國結(jié)成攻齊聯(lián)盟。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統(tǒng)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軍隊攻齊。

齊湣王驕傲自恃、忘乎所以,開始并未料到燕國會聯(lián)合諸國攻齊。及至發(fā)現(xiàn)燕軍已攻入齊國時,才匆忙任命觸子為將,率領(lǐng)全國軍隊主力渡過濟水,西進拒敵。雙方兵力各約20余萬在濟水之西展開決戰(zhàn)。齊軍由于連年征戰(zhàn),士氣低落。齊湣王為迫使將士死戰(zhàn),以挖祖墳、行殺戮相威脅,更使將士離心,斗志消沉。結(jié)果,當聯(lián)軍進攻時,齊軍一觸即潰,遭到慘敗。 觸子逃亡不知下落,副將達子收拾殘兵,退保都城臨淄。齊軍主力被消滅后,秦、韓兩軍撤走,樂毅派魏軍南攻宋地,趙軍北取河間(今河北獻縣東),自率燕軍向臨淄實施戰(zhàn)略追擊,繼續(xù)聚殲齊國敗退的殘余。此時楚頃襄王為分占齊地,便以救齊為名,派淖齒率兵入齊。齊湣王幻想借楚軍力量抵抗燕軍,便委任淖齒為相。淖齒在莒地殺掉了齊湣王,并奪回了以前被齊占去的淮北之地。

樂毅攻克臨淄后,采取布施德政、收取民心的政策,申明軍紀,嚴禁擄掠,廢除殘暴法令和苛捐雜稅。然后分兵五路,以徹底消滅齊軍,占領(lǐng)齊國全境。左軍攻取膠東、東萊,右軍沿濟水南進阿、鄄以接應魏軍,前軍沿泰山東進攻取瑯玡,后軍沿北海出擊攻占千乘,中軍占領(lǐng)臨淄以鎮(zhèn)齊都。燕軍僅在6個月的時間,就攻取了齊國70余城,...

查看詳情>>
6、

耗時五年的樂毅伐齊,最后為何不能對齊國斬草除根?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在戰(zhàn)國時期,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zhàn)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zhuǎn)折點。一方面,就長平之戰(zhàn)來說,直接重創(chuàng)了趙國,促使其失去了和秦國爭奪天下的能力。另一方面,五國伐齊重創(chuàng)的齊國,曾經(jīng)也是和秦國平起平坐的強國。就五國伐齊來說,也被稱之為樂毅伐齊。公元前284年,指揮著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軍隊去攻打齊國。齊湣王聞報,親率齊軍主力迎于濟水(在今山東省濟南西北)之西。兩軍相遇,樂毅親臨前敵,率五國聯(lián)軍向齊軍發(fā)起猛攻。齊湣王大敗,率殘軍逃回齊國都城臨淄。

燕國軍隊在樂毅指揮下單獨追擊敗逃之敵,一直追到齊國都城臨淄。齊湣王見臨淄孤城難守,就逃跑到莒邑并據(jù)城固守。樂毅留在齊國作戰(zhàn)五年,攻下齊國城邑七十多座,都劃為郡縣歸屬燕國,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收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因為即墨和莒這兩座城池的存在,意味著樂毅沒能徹底消滅齊國。

五國伐齊后,樂毅耗時五年,為何還是沒能徹底消滅齊國呢?

早在公元前284年,樂毅就率軍攻破齊國都城了。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去,太子樂資即位,稱燕惠王。燕惠王從做太子時就曾對樂毅有所不滿,等他即位后,齊國的田單了解到他與樂毅有矛盾,就對燕國施行反間計。于是,燕惠王就派騎劫代替樂毅任將領(lǐng),并召回樂毅。樂毅心里明白燕惠王派人代替自己是不懷好意的,害怕回國后被殺,便向西去投降了趙國。

因此,對于樂毅來說,在齊國耗費了五年左右的時間,卻依然沒能拿下莒城、即墨這兩座城池,也即沒能徹底消滅齊國這一諸侯國。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一方面,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lǐng)了齊國,也無法鞏固。所以他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已攻占的齊國城池,也是減賦稅,廢苛政,尊重當?shù)仫L俗習慣,保護齊國的固有文化。由此,非常明顯的是,樂毅的懷柔策略,目的是從根本上瓦解齊國上下的斗志,從而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進一步來說,“凡伐國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勝為上,兵勝為下”。從這一角度來看,樂毅是有機會徹底消滅齊國的,但是,他希望在不引起齊國上下激烈抵抗的基礎(chǔ)上,徹底消滅齊國。而這,促使樂毅圍困了即墨、莒城這兩座城池,卻沒沒有攻破城池的重要原因。不過,在筆者看來,這可能是一個原因,但是,這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另一方面,對于樂毅來說,很可能缺乏攻下即墨、莒這兩座城池的實力。因為在齊國的城池中,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在戰(zhàn)國時期,齊國都城都城臨淄之外,還在邊境設(shè)立了四個都城,也即這就是“齊國五都”——臨淄、即墨、高唐、莒、平陸。對于齊國五都來說,將齊國大致分為五個部分,也即這個都城,可以理解各個區(qū)域的中心城池。在此基礎(chǔ)上,齊國在五個都城中,都準備了大量的精銳士兵,以及必要的物資等,從而方便其和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作戰(zhàn)。

比如《戰(zhàn)國策·燕策一》中記載:“王(齊宣王)因令章子將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眾以伐燕 ?!痹谘鄧l(fā)生子之之亂時,齊宣王調(diào)集了齊國五都的兵力,從而迅速攻占了燕國。...

查看詳情>>
7

樂毅伐齊的成功之處在哪里?樂毅伐齊之戰(zhàn)為何功敗垂成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公元前284年,燕國上將軍樂毅攻打齊國,燕軍一路勢如破竹,連攻連克,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未被攻下。

與齊國相比,燕國無論是在國土面積上,還是在人力物力上,都遠遜于齊國,但為什么燕國卻可以做到以弱克強?或者換句話說,樂毅攻齊,有哪些問題是值得我們后人關(guān)注的呢?

燕國為何能以弱勝強?

燕國之所以能夠以弱克強,有賴于魏趙韓燕秦的五國聯(lián)合,后來楚國也出兵加入。可以說,當時的局勢是,齊國以一雄獨自對抗戰(zhàn)國七雄中的其他六雄聯(lián)合。這種情況下,齊國即便是一只強悍的猛虎,再如何強大,也無法獨自面對一群狼。

從這個意義上看,燕國破齊,與其說是樂毅的功勞,不如說是五國合縱的功勞。

與五國伐秦相比,五國伐齊的成功之處是什么?

歷史上,也曾出現(xiàn)過五國合縱伐秦的事,但最終要么不了了之,要么無功而返。那么,問題來了,與五國伐秦相比,五國伐齊為什么能取得成功?

五國伐齊之所以取得成功,我以為有以下三點原因:

1、前期精密籌備。

在燕國攻打齊國之前,燕昭王不僅在本國的人力物力民心上做足了準備,而且在外交上也做足了功課,從而爭取到各諸侯國的支持。樂毅等人游說于趙國以及后來六國能夠共同出兵攻打齊國便是明證。

2、各國合力,目標一致。

五國伐秦屢屢失敗有許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各國利益不同,目標不一致,無法形成合力,不能統(tǒng)一行動。

而在五國伐齊中,我們看不到這方面的問題,各國雖然也有各自的小算盤,但至少在表面上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打殘齊國。這不僅符合燕、趙、楚等國的利益(齊國的強大,直接威脅到這幾個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也符合秦國的利益(山東六國內(nèi)耗有利于秦國東出戰(zhàn)略)。

大家注意,關(guān)鍵是符合秦國的利益。五國伐秦不符合秦國的利益,所以秦國就會很快采取措施(或者威逼或者利誘)破壞合縱。但五國伐齊符合秦國的利益,所以秦國自然樂見其成,而且還積極撮合參與。

順便說一句,齊國在面對五國伐齊時,明顯缺乏像秦國面對五國伐秦時那樣的應對辦法??梢婟R國在外交上與秦國的相形見絀。秦國最后能夠兼并六國,其成功得當?shù)耐饨徊呗詫嵲谑枪Σ豢蓻]。

3、指揮統(tǒng)一,行動一致。

五國伐齊,燕國率先在國內(nèi)起兵,而秦、趙、韓、魏聯(lián)軍則是由秦國尉斯離率領(lǐng)前去會合。待到五國軍隊會合后,趙王把相國大印授給樂毅。于是樂毅便成為五國聯(lián)軍的統(tǒng)一指揮官,由他統(tǒng)一部署,統(tǒng)一指揮五國聯(lián)軍發(fā)起對齊國的戰(zhàn)斗。

在五國聯(lián)軍打敗齊國主力后,樂毅便退回秦國、韓國軍隊,令魏國軍隊分兵進攻宋國舊地,布署趙國軍隊去收復河間。自己率領(lǐng)燕軍,由北長驅(qū)直入齊國。

樂毅應不應該長驅(qū)直入,進入齊國腹地?

在樂毅長驅(qū)直入齊國時,燕國的另一名將領(lǐng)劇辛勸說樂毅不要這么做。他認為齊國大而燕國小,燕國是依靠各國的幫助才打敗了齊軍,所以,對燕國最有利的做法應該趁機攻取邊境城市,以充實燕國領(lǐng)土,這才是長久的利益。

劇辛最后說:“現(xiàn)在(樂毅你率領(lǐng))燕國大軍過城而不攻,一味深入,既無損于齊國又無益于燕國,只能結(jié)...

查看詳情>>
8、

樂毅伐齊是自掘墳墓嗎?燕國后來怎么樣了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燕昭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84年,燕國燕昭王為了一雪當年燕國被滅之恥辱,命令燕國昌國君樂毅率領(lǐng)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

五國聯(lián)軍在樂毅的指揮下連下齊國七十余城,直入齊國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當年齊國對燕國所施加的痛苦,最終也被燕國加倍奉還。

經(jīng)此一戰(zhàn),齊國幾近亡國,國土淪喪大半。只剩下齊國五都中的莒和即墨兩城還在頑強抵抗。樂毅知道這兩城乃是齊國重鎮(zhèn),倘若強攻反而會損兵折將最終得不償失,于是采用攻心戰(zhàn)術(shù),對它們圍而不攻,于是這一圍城就是三年。

但是燕昭王的突然病逝打亂了樂毅的計劃,新的國君燕惠王世襲王位。他素于樂毅不和,對他圍而不攻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意見,懷疑樂毅已經(jīng)有不臣之心。恰巧即墨城內(nèi)的齊國名將田單利用這一點,在燕國造謠生事,燕惠王派遣騎劫代替樂毅。

樂毅擔心回國后被殺,于是前往趙國尋求庇護,樂毅的離開讓燕軍軍心渙散。最終田單用“火牛陣”大破燕軍,一舉收復齊國大片土地,騎劫被殺,樂毅數(shù)年的努力一朝化為烏有,可是齊國也經(jīng)此一戰(zhàn)之后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有和西方的強國秦國抗衡的能力了。

樂毅,是戰(zhàn)國初期名將樂羊的后代。樂羊在戰(zhàn)國初期幫助魏文侯滅中山國,魏文侯感念于他的功績,將他的封地定在靈壽。也因此樂家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后來中山國再次復國,樂毅也就成為了中山國人。但是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知道中山國一日不除,中山國就是趙國的心腹之患,因此大力發(fā)展軍事對中山國連番打擊。最終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樂毅又從中山國人變成了趙國人。樂毅精通兵法,曉軍事,本可在趙國有一番作為??墒勤w武靈王的死讓他無用武之地,于是離開了趙國。恰巧聞聽燕昭王求賢若渴,最終去了燕國受到重用。樂毅這一生就打了一仗,可是就是這一仗樂毅以弱勝強,因此遭到后世無數(shù)兵家的敬仰。后世唐肅宗更是將他列入“武廟十哲”之一。

許多史學家認為樂毅伐齊此舉無疑是自掘墳墓。因為就是五國攻齊事件才讓秦國少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從此秦國崛起已經(jīng)不可阻擋,最終秦滅六國。他們認為當時的燕國國君沒有戰(zhàn)略眼光,做了一件不利于燕國的天大蠢事。

可是換一種看法齊國又何嘗不是咎由自取呢?若不是齊國動了其余諸國的奶酪怎么會引起五國的群起而攻之,所以樂毅的伐齊是一個必然性的事件。就算沒有樂毅伐齊,后面也還會有挑事人,只不過因為燕齊矛盾實在太深,而齊國自己的做法引起了諸侯的驚恐才給了燕國可趁之機。那么樂毅伐齊真的是一件天大的蠢事嗎?非也。滅齊是一把雙刃劍,其對燕國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

其一,燕齊矛盾已經(jīng)無法化解,伐齊可以一雪前恥

燕齊矛盾說的就是當年齊國借“子之之亂”假借助燕平叛之名最后行滅國之事。

當年燕王噲昏庸無能,他當時年老昏聵,朝政就由子之把持著。子之是燕國國相,他在任國相期間辦事果斷,善于監(jiān)督考核臣屬,得到燕王噲的賞識和重用。

但是子之并不滿足這一切,他此時想要獲得更大的權(quán)利。也因此就慫恿手下對燕王快說讓燕王噲學堯舜一樣進行禪讓之舉,定...

查看詳情>>
9、

樂毅伐齊做了哪些準備工作?樂毅伐齊失敗主要有三個絆腳石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樂毅伐齊是戰(zhàn)國時期一場重大軍事行動,燕昭王時期燕國發(fā)動舉國之力并且籠絡(luò)了秦、韓、趙、魏四國一起開展了伐齊行動。

長期以來大家都對此事有誤解,認為樂毅非常輕松就攻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但事實并非如此,樂毅伐齊并不輕松。今天我們來詳細看一下樂毅伐齊的過程,看看樂毅為什么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jié)局。

樂毅(yuè yì),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后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公元前284年,他統(tǒng)帥燕國等五國聯(lián)軍攻打齊國,連下70余城,創(chuàng)造了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后因受燕惠王猜忌,投奔趙國,被封于觀津,號為望諸君。

樂毅伐齊的準備工作

齊湣王時期齊國空前強大,戰(zhàn)勝楚國宰相、挫敗魏、趙聯(lián)軍、助趙滅中山、吞并宋國、聯(lián)合三晉伐秦,這些都是齊湣王時期干的事。但是長期的戰(zhàn)爭導致百姓滋生厭戰(zhàn)情緒,而且齊湣王本人的驕橫更是失去了盟友的支持。北方的燕國又經(jīng)過長期休養(yǎng)生息,兵強馬壯,因此決定伐齊。但老話說得好“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別說齊國是一匹撐死的大駱駝。

樂毅認為齊國是個霸主,燕國不能單獨攻打齊國,必須聯(lián)合趙國、楚國、魏國一同伐齊。

楚國、魏國、趙國、秦國非常樂意伐齊,這并不是因為齊國失道,而是因為利益。當時宋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定陶更是天下最繁華的商業(yè)城市,宋國僅靠“市租”就能賺一大筆銀子。但宋國只是經(jīng)濟好,軍事不怎么樣,是人人垂涎的肥肉,秦相(魏冉)、趙相(李兌)都曾想要取定陶為封地。不過他們都沒成功,這并不是因為宋國強大,而是因為宋國周圍有一圈強國。從軍事角度上看,不論短期還是從長期,宋國都不應被一個國家所吞并。齊國吞并了宋國,那齊國東出勢必會染指魏、楚土地,相反無論魏國和楚國誰吞并了宋國,那必定與其他國家接壤,從而引發(fā)地緣政治的矛盾。

燕昭王讓樂毅出任上將軍,并且發(fā)動舉國之力來支持樂毅,同時樂毅利用這個契機發(fā)動趙、楚、韓、魏四國,指揮五國的軍隊伐齊。

在這之前燕國間諜蘇秦不斷迷惑齊湣王,讓齊湣王放松了警惕,并且把原本負責防御燕國的邊防軍調(diào)回了齊國腹地?;邶R國的軍事漏洞,樂毅很迅速就攻打到了齊國境內(nèi),雙方在濟水區(qū)域展開了對峙。

樂毅伐齊的主要過程

齊國連年征戰(zhàn)導致百姓滋生了厭戰(zhàn)情緒,此番齊國士兵出戰(zhàn)也是被威逼的。齊湣王用刨祖墳、殺逃兵等血腥手段強迫士兵上戰(zhàn)場,這必定導致士兵嫉妒厭戰(zhàn),以至于聯(lián)軍一發(fā)起戰(zhàn)爭就迅速潰敗。聯(lián)軍在濟水附近打敗了齊國軍隊,齊國主將下落不明、副將收拾殘兵退守臨淄。

秦、韓和齊國沒有地緣接壤,他們的目的是削弱齊國的實力,因此在此戰(zhàn)過后就撤退了。但是趙、魏兩國都和齊國有地緣接壤,此時雙方結(jié)下梁子,那日后齊國必定會以此為由施展報復性侵略。為了避免齊國反擊,他們繼續(xù)伐齊,而與此同時楚國打著救齊國的名頭侵略齊國土地,派遣淖齒率兵進犯齊境。

齊國主力軍潰敗之后軍事實力大損,為...

查看詳情>>
10、

樂毅伐齊攻下七十二座城池,為何栽倒在最后兩座城上

樂毅伐齊
樂毅伐齊之戰(zhàn)
戰(zhàn)國

在戰(zhàn)國這一歷史階段,五國伐齊和長平之戰(zhàn)一樣,都是重要的歷史轉(zhuǎn)折點。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lián)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對于齊國來說,雖然非常強大,但是,面對樂毅率領(lǐng)的五國大軍,齊國還是在濟西之戰(zhàn)中失敗。在此之后,樂毅率燕軍乘勝攻克齊72城,直入都城臨淄。并燒齊都宮廟宗室,掠珍寶巨財一空,盡歸燕國。燕昭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國至此達到鼎盛時期。

不過,讓人沒有想到的是,樂毅伐齊連克齊國72座城池,為什么連續(xù)三年還是沒有攻下最后的莒、即墨兩城呢?

首先,在戰(zhàn)國七雄中,燕國和韓國成為其中最弱小的兩個諸侯國。與此相對應的是,對于戰(zhàn)國中期的齊國,則和秦國、楚國并稱為三大強國。而且,鼎盛時期的齊國,還在桑丘之戰(zhàn)等戰(zhàn)役中擊敗秦國。由此,燕國想要單獨擊敗齊國,幾乎是不可能的是。在樂毅伐齊的過程中,一開始是因為借助燕國、秦國、韓國、魏國、趙國這五個諸侯國的兵力,這才在濟西之戰(zhàn)中重創(chuàng)齊國主力。不過,在濟西之戰(zhàn)后,秦國、韓國、趙國、魏國這四個諸侯國的大軍忙著攻占齊國、宋國的疆域,所以,在攻打莒、即墨這兩座城池上,只有燕國這一個國家的大軍。

雖然樂毅是戰(zhàn)國時期媲美白起、吳起的名將,但是,燕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卻是相對較差的。比如在長平之戰(zhàn)和邯鄲之戰(zhàn)中,燕國趁機進攻元氣大傷的趙國,不僅沒有攻下一座城池,反而被廉頗率領(lǐng)的大軍包圍了自己的都城,差一點就被趙國所滅。由此,因為齊國主力被五國大軍重創(chuàng),加上齊閔王被殺等內(nèi)亂,導致樂毅連續(xù)攻克了70多座齊國城池。但是,已經(jīng)是強弩之末的燕國大軍,因為自身戰(zhàn)斗力較低,所以一直沒有攻破最后的莒、即墨兩城。當然,這也是因為莒、即墨這兩座城池,不是一般的城池。

根據(jù)《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的記載,對于齊國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并非簡單兩座城池,而是齊國的“五都”之二。在戰(zhàn)國七雄中,齊國除了都城臨淄之外,還分別在平陸、阿、即墨和莒四個戰(zhàn)略要地建造城池,對于這四座城池來說,不僅聚集了比較精銳的兵力,而且儲存了充足的糧草等物資。由此,對于齊國最后所剩的莒、即墨,可以理解為齊國的兩座“陪都”。在此基礎(chǔ)上,莒、即墨這兩座城池,擁有齊國五分之二左右的兵力。在堅固的城墻下,樂毅率領(lǐng)的燕軍自然難以攻下這兩座城池了。

最后,齊國能夠憑借莒、即墨這兩座城池堅守下,可能和樂毅沒有全力進攻存在一定的關(guān)系。根據(jù)《史記》、《戰(zhàn)國策》等史料的記載,樂毅認為單靠武力,破其城而不能服其心,民心不服,就是全部占領(lǐng)了齊國,也無法鞏固。在此基礎(chǔ)上,樂毅對莒城、即墨采取了圍而不攻的方針。對于樂毅來說,目光更加長遠,遵循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兵法策略。進一步來說,樂毅之所以這么做,可能也是避免燕國成為戰(zhàn)國七雄中的眾矢之的。眾所周知,齊國吞并宋國后,引起了燕國、韓國、魏國、趙國、齊國的五國聯(lián)合進攻。如果燕國真的徹底吞并了齊國,會不會也遭到戰(zhàn)國七雄的圍攻呢?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