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發(fā)布時間:2020-07-28
1、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你了解過嗎?看他是怎么掌控官員的

唐朝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你了解過嗎?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古代杰出而有作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間,選賢任能,精簡機構,考核官吏,懲治腐敗,提倡節(jié)儉,以身作則,從而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增強了國家各級機構的效能,開創(chuàng)了"君臣一心、和衷共濟"的良好風氣,呈現出了吏治清明的大好局面。

唐太宗選賢任能的標準就是德才兼?zhèn)?,因為他明?亂世時重才不重德,太平時必須德才兼?zhèn)?的道理,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國家強盛,社會安定,就必須選拔和重用德才兼?zhèn)涞娜瞬拧?/strong>他認為治理國家的根本在于選拔官吏,而選拔官吏在于保證質量。他反復強調說:"致安之人,惟在得人","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同時,"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可見唐太宗把握住了用人的本質。因此,唐太宗即位后求賢若渴,嚴格標準,只要"才行俱兼",就及時提拔與重用,因而選拔了一批正直無私、才華橫溢的文臣武將,如房玄齡、杜如晦、魏征等,都是一時之俊,竭其智、盡其能、畢其力,深受太宗的信賴和重用,從而開創(chuàng)了貞觀年間的清明盛世。

精簡機構,裁汰冗員,以解決機構臃腫,責權不清,互相推諉,效率低下,貪腐成風等問題和亂象,唐太宗在這方面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也成為后人學習的表率。唐太宗在位期間,大刀闊斧地精簡官僚機構,雷厲風行地進行改革,裁減了冗官余吏,震懾了官員,提高了工作效率。

唐太宗對官員腐敗深惡痛絕,因為他親自參加了隋末農民戰(zhàn)爭,也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所以唐太宗即位以后,從隋朝因吏治腐敗而短命而亡的歷史教訓中,深刻體會到官吏廉明對于穩(wěn)定政局、鞏固政權的極端重要性。貞觀二年(628),唐太宗告訴大臣說:"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貞觀四年(630),又告誡朝臣們說:"若徇私貪濁,非止壞公法,損百姓,縱事未間發(fā),心中豈不常懼?恐懼既多,亦有因而致死者。大丈夫豈得茍貪財物以害及性命,使子孫每懷愧恥也?"可見,唐太宗始終把政治的清明廉潔放在首位,要求為政者居官清廉,廉潔奉公,造福百姓。

唐太宗李世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采取了一系列整頓吏治的措施,充分表現出了他非凡的才能和無所畏懼的膽魄,在一定程度上選拔了大批廉潔謹慎、有所作為的官吏,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為大唐"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基礎。

查看詳情>>
2、

李世民開起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對國家統(tǒng)治的認識真的很厲害

唐朝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李世民開起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朝時期,唐太宗李世民登上最高統(tǒng)治者的位置,在他統(tǒng)治期間,唐朝的社會經濟有利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唐太宗由此也被后世稱為一代賢主,他統(tǒng)治的唐朝繁榮現象也被稱為“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能夠帶領國家步入“貞觀之治”的繁盛局面,這與他本人以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等方面都是分不開的。

社會生活相對穩(wěn)定。

唐朝在經歷過開國皇帝唐高祖的統(tǒng)治和管理之后,社會逐漸的穩(wěn)定發(fā)展起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社會經濟和文化方面都有了更進一步的發(fā)展,社會風氣十分良好,根據司馬遷在《史記》當中的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統(tǒng)治時期出現了“商旅野次,無復盜賊”的狀況,由此可以直接的展現出當時人們生活的繁榮景象。

同時在經過唐高宗時期對于邊境地區(qū)的收服戰(zhàn)爭之后,也進一步穩(wěn)定了唐朝了邊境秩序,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也十分的富足,因此百姓對于唐太宗的統(tǒng)治十分的支持,社會經濟也有了更加快速的發(fā)展,從而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社會方面的良好基礎。

民族之間有了進一步的融合發(fā)展。

在唐太宗統(tǒng)治時期,唐朝的之中的漢族人民與少數民族的人民有了更進一步的融合發(fā)展,民族之間的關系十分的融洽。唐太宗對于少數民族地區(qū)也是和睦對待,他在朝廷中還任用了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優(yōu)秀人才,并且將文成公主嫁給了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首領松贊干布,根據《新唐書》中的記載:“西北君長請上號為天可汗?!?/p>

由此 可見少數民族地區(qū)對于唐太宗的認可程度之高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頻繁往來,也進一步帶動了漢族和少數民族地區(qū)之間的經濟往來和文化的傳播,文成公主就帶了許多唐朝的先進技術幫助藏族地區(qū)發(fā)展起來,促進了我國多民族地區(qū)之間的融合、交流和發(fā)展。

除了本國之中的少數民族地區(qū)之外,國外的許多民族也紛紛來到唐朝,出現了許多的留學生以及僧人,使得當時唐朝的都城長安一度成為了世界名城。國外的人們來到唐朝,為唐朝帶來了許多新鮮的發(fā)展內容,同時也將我國唐朝的各種先進工藝技術傳播到國外,使得當時的唐朝在世界上都十分的有名,直到現在,國外依舊有唐人街,由此可見當時唐朝的繁榮景象,充分的帶動了當時唐朝的各方面的發(fā)展,為“貞觀之治”局面的出現提供了充分發(fā)展的環(huán)境氛圍。

唐太宗所實行的正確政治措施。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過,百姓是水,而君主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他充分的認識到了民眾對于國家的統(tǒng)治的重要意義和重要作用,因此他認為,要想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要采取適合百姓發(fā)生的政治措施。因此唐太宗針對當前農業(yè)發(fā)展的現實狀況,在國家中推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度,通過這兩項政策的實行,農業(yè)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農民的生活也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同時唐太宗本人十分崇尚節(jié)儉,因此他強調一切從簡,禁止國家的官員鋪張浪費,李世民在位期間,沒有像其他統(tǒng)治者那樣建設大型的工程建筑,避免給農民帶來過重的負擔,后宮的嬪妃們也需要同樣的節(jié)儉。為了減少朝廷中政府部...

查看詳情>>
3、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是什么?難怪李世民統(tǒng)治的時候人才輩出

唐朝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李淵之嫡次子,唐朝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及詩人。他從小果敢聰明,善于騎馬和射箭術,隋末隋煬帝暴虐無道,隨父親晉陽起兵,并親自領軍破長安,封為秦國公、趙國公。唐朝建立后,先后平定劉武周、竇建德等武裝割據勢力,封為秦王。公年626元,面對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殘害,李世民決定先下手為強,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射死了兩兄弟,三年之后,李淵冊封李世民為太子。在位期間,籠絡天下人才,虛心納諫,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方面進行改革,國泰民安,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李世民知人善任

李世民開創(chuàng)了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在治理國家的同時,深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所以即位后,不拘一格地網羅天下英才,甚至不計個人恩怨,只要才德兼?zhèn)?,便大膽地加以使用。唐太宗同歷史上其他賢明皇帝一樣,在考察與任用人才時,重視其德行與才華的兼而有之,在選拔官員時“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勸;無用惡人,不善者競進。”主張用人必須考察品德與才華方可用之,可見德行高低在唐太宗心里占有多重要位置。

無論一個人才華有多高,身上都具有短處,于是唐太宗提出用人時應該揚長避短,盡量發(fā)揮長處,發(fā)揮個人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剛即位時,即發(fā)布求賢令,名尚書所屬部門舉薦人才,但是很久未能向上舉薦一人,唐太宗覺此事蹊蹺,便詢問之,相關部門答辯:“所見未有奇才奇能?!碧谟谑侵厣辏骸叭酥心埽荒芗?zhèn)?。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p>

唐太宗推行人才政策,使得“貞觀”年間人才輩出

1.完備學校教育制度,推行一系列新舉措

人才培養(yǎng)基本上靠兩種途徑,一種是家庭教育,一種是學校教育,其中學校教育是培育人才搖籃的主要地方。鑒于此,唐太宗一心打造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從上而下,設置中央、州、縣一體的教育體系。將國子監(jiān)定位全國最高學府,下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六種學校,共收學生名額2210人。

唐太宗推行的教育新舉措包括四點,第一是在全國招聘教師,充實教師隊伍;第二是編撰《五經正義》為統(tǒng)一國學教材;第三是擴大學校招生名額滿足庶族子弟入門學習要求;第四是接受外國留學生。

2.繼承與完善科舉制,以才選用官員

隋朝開創(chuàng)出了科舉制,打破了門閥士族壟斷教育與官員局面。而科舉制的出現使得做官不看門第看才華,將選拔官員人事員集中到朝廷手上,加強了中央集權制,使得封建統(tǒng)治政權基礎進一步牢固。唐太宗完善了科舉制,給封建地主甚至寒門進階做官提供了機會,受到了廣大讀書人的歡迎,這種以才為用的人才選拔制度具有歷史進步性,為以后各朝各代選拔官員提供了制度藍本。

結論

唐太宗由于重視教育與人才選拔任用,所以在“貞觀”年間人才輩出,他的一系列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為國家的強盛提供了先決條件,也為教育的普及,打破門閥士族教育壟斷提供了政策保障。

查看詳情>>
4、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

唐朝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朝的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tǒng)一。

首先政治上,李世民即帝位不久,按秦王府文學館的模式,新設弘文館,進一步儲備天下文才。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賢,不問出身,初期延攬房玄齡、杜如晦,后期任用長孫無忌、楊師道、褚遂良等,皆為忠直廉潔之士;其他如李勣、李靖等,亦為一代名將。此外,李世民亦不計前嫌,重用建成舊部魏徵、王圭,降將尉遲恭、秦瓊等,人才濟濟。又命高士廉、令狐德棻等人重修《氏族志》,著重立德、立言、立功,以功臣代替世胄;又通過科舉,吸納有才干的庶族士人,用科舉代替門第。從而,寒門子弟入仕機會大增,為政壇帶來新氣象。此外,更接納封德彝之議,命宗室出任官吏,以革除其坐享富貴的惡習。還有李世民以隋煬帝拒諫亡國為戒,即位后盡力求言,他把諫官的權力擴大,又鼓勵群臣批評他的決策和風格。其中魏徵廷諫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陳皇帝的過失,在早朝時多次發(fā)生了使李世民尷尬、下不了臺的狀況。又如王圭、馬周、孫伏伽、褚遂良皆以極諫知名。晚年的李世民因國富民強,納諫的氣度不如初期,偶爾也發(fā)生誤殺大臣的遺憾,但是大致上仍克制、保有納言的風范。

在經濟上,貞觀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不歧視商業(yè)的王朝,不但不歧視,還給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這進一步地體現了李世民將眼光放到很遠。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導下,貞觀王朝的商業(yè)經濟有了迅速和長足地進展,新興的商業(yè)城市像雨后春筍般地興起。當時世界出名的商業(yè)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國。除了沿海的交州、廣州、明州、福州外,還有內陸的洪州(江西南昌)、揚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涼州。首都長安和陪都洛陽則是世界性的大都會。 除此之外,李世民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使農民有可能安定生產,耕作有時,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重視農業(yè),減輕農民賦稅勞役。“戒奢從簡”,節(jié)制自己的享受欲望;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自漢開辟的“絲綢之路”一直是聯系東西方物質文明的紐帶,唐朝疆域遼闊,在西域設立了安西四鎮(zhèn),西部邊界直達中亞的石國(今屬哈薩克斯坦),為東西方來往的商旅提供了安定的社會秩序和有效的安全保障,結果絲綢之路上的商旅不絕于途,品種繁多的大宗貨物在東西方世界往來傳遞,使絲綢之路成了整個世界的黃金走廊。

軍事上,貞觀二年四月二十六壬寅日(628年6月3日),朔方人梁洛仁殺夏州割據勢力首領梁師都,歸降唐朝,唐朝統(tǒng)一全國。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師塞北,挑戰(zhàn)東突...

查看詳情>>
5、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是哪個?這個措施衍生的制度最后成了笑柄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李世民執(zhí)政的貞觀年間,在隋末廢墟上崛起的大唐王朝體現出一副生機勃勃的新氣象:對內政治清明、經濟復蘇、社會安定,短短幾年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對外積極開拓、四面出擊,以最小的代價,將周邊游牧民族牢牢壓制。

不可否認的是,大唐的巔峰當屬唐玄宗李隆基的開元盛世;但貞觀年間,唐王朝政治之清明、社會之和諧、向心力之強,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上實屬少見;李世民君臣緊密協作,大唐政府的內外政策從未出現過大的失誤,這在權力壟斷的封建時代堪稱奇跡。

那么,面對絕對的權力誘惑,李世民是如何做到從諫如流、“親賢臣遠小人”的呢?

簡而言之:吸取隋朝二世而亡的慘痛教訓,是精神動力;制度的創(chuàng)新,則是現實保證。被玩出了新花樣的古老諫官制度,為魏征這樣的諫官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是哪個?

服務于封建王權的古老諫官制度

從秦漢兩朝起,結合秦國變法實踐打造起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標準政體。這種體系下,國家全部大權悉數集于帝王一身,保證了思想與行動的統(tǒng)一,既為維護大一統(tǒng)的中原王朝提供了制度支持,也方便集中力量辦大事,客觀上促進了封建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但權力的過于集中,風險也很明顯:方向正確的獨斷專行,誠然可以擺脫各方面的阻礙辦成大事;反之,則會對統(tǒng)治階級自身以及整個王朝利益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害。因此,為了減少負面情況的出現,歷代封建王朝都采取了一些列的舉措,來補正高度集中的封建皇權帶來的負面效應。其中,諫官制度成了最主要的選擇?!爸G官”也被稱作“諫臣”,是指專門規(guī)諫君主過錯的官員/臣子。

不過諫官的出現,并不是秦朝首創(chuàng),可以往上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桓公設立的大諫、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都可以被視為諫官。

然而秦朝是首次以正式官職的形式將諫官制度確立下來,并為后世提供了參考依據;漢隨秦制,完整沿用了這一官職,到了東漢時期,由于賦予了諫官議政職能,正式對其改名為諫議大夫;三國時期,對這一官職也進行了保留。

到了兩晉及南朝階段,諫議大夫這一名稱被取消,其職能被侍中、散騎常侍等職務承擔。令人意外的是,少數民族色彩濃厚的北朝反而完整繼承了漢代的“諫議大夫”官職。

隋朝是我國封建社會制度創(chuàng)新的時代,公元581年楊堅代隋之初,就根據崔仲方的建議改革官制,設置了尚書、門下等五省,這就是三省六部制的雛形。其中,門下省設侍中(為避楊堅父親楊忠名諱改為“納言”)、尚書省設散騎常侍,兩者的職能一樣:諫官。

諫官一職自出現之日起,就不斷涌現出許多帝王虛心納諫的佳話。但所謂“諂諛易合,正直難親”,并不是每個帝王都愿意聽取不同意見,由于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而導致人亡政息的案例比比皆是。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隋煬帝楊廣。

“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諫官的缺位,見證了隋朝的二世而亡。

隋氏以主驕臣諂亡天下,朕即位以來,每虛心求諫

公元619年,在朝廷考核群臣后舉行宴會時,唐高祖李淵對裴寂等人說出了...

查看詳情>>
6、

你知道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嗎?這些措施讓唐朝在歷史上大放光彩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嗎?

當風起云涌的戰(zhàn)爭之后,大唐王朝急需將重心放在治理國家和改善民生上。唐太宗總結前朝的教訓,不敢輕易對外言戰(zhàn),只為給百姓更安穩(wěn)的生活。柏楊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唐太宗李世民“自從盤古開天辟地,李世民大帝是中國帝王中第一個被中國人真心稱頌崇拜的人物,他沒有讓世人失望。成就了豐功偉業(yè),造就了大唐盛世,給世界留下了一個永恒的背影?!?/p>

李世民富國、利民之路

治理天下、富國強軍必須以民為本,唐太宗能開創(chuàng)大唐盛世,在于他深刻的認識到這一點。貞觀初年,李世民力排眾議,采納魏征以“王道”治國的政策,這足以看出李世民以民為本的態(tài)度。孟子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碧铺谠裨诔险f過:“凡是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

唐初,因隋末戰(zhàn)爭的影響,經濟、民生、生產等各方面社會問題都嚴重受損,可謂是百廢待興。針對此種社會問題,高祖李淵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是因為在位時間較短,當時唐朝初定,周邊割據勢力都虎視眈眈,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所以在社會問題上效果并不明顯。

而貞觀初年,唐朝的社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于是,李世民首要要做的就是休養(yǎng)生息,恢復生產。天下以百姓為本,百姓以衣食為本,對于百姓來說,土地才是最重要的。為此,太宗下令繼續(xù)推行“均田令”,“均田令”雖然起源于高祖李淵,但是由太宗李世民徹底推向全國。與此同時,太宗下令各地官員在所在地勸課農桑,并派遣官員到各地視察。這樣一來可以督促各地官員對朝廷政策的實施力度,也可以隨時理解各地民生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做出相對的政策調整。

開放“計劃生育”,實施“裁員”

百姓有了土地固然是好,但另外一個問題出現在李世民的面前,那就是生產的主體過少,過年的戰(zhàn)亂,導致人口銳減。在以農耕為主體的封建社會,充足的勞動力是社會經濟強大的體現??墒翘瞥醯娜丝诓蛔闼宄瘯r的四分之一,根本滿足不了生產。為了改變人口不足的問題,李世民可謂是絞盡腦汁,于是開放“計劃生育”,首先,他下令“裁員”,將宮內三千多人放歸民間。鼓勵百姓多生多育,獎勵婚嫁的政策在貞觀年間得以實施。不僅如此,太宗還將人口增長率放在了官員政績考核中,經過二十年全國上下共同的努力,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朝人口增加了一倍,從原有的二百多萬戶增加至四百萬戶。

“計劃生育”成功的實施,離不開太宗的另一個決策,那就是減少百姓的負擔,太宗下令裁并州縣,為了防止各地豪強形成割據的形式。豪強林立與土地割據的現象源自于隋文帝時期,隋文帝為了改變各地“十養(yǎng)九牧”的現象,下令將東漢末年延續(xù)下來的州郡縣三級地方制度改成州縣兩級地方制度。這一制度的改革在當時很有成效,但是隨著隋末戰(zhàn)亂的爆發(fā),各地豪強紛紛割地自立,郡縣制也就形同虛設了。唐高祖為了避免豪強各地自立,恢復了郡縣制,這一舉措不是唐高祖昏聵,而是為了安撫當時的各地勢力,但是高祖設置的郡縣數量遠遠的超過了隋朝。李世民...

查看詳情>>
7、

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李世民的所作所為擔得起仁君二字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第一、“安人寧國”,刪削繁苛

李世民是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而起家的,認識到老百姓的力量完全可以決定一個國君的命運。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從貞觀初年就開始注意處理好與老百姓的關系。李世民引古人的話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論教戒太子諸王》)“國以民為本”,民心向背乃是國家存亡的關鍵。為了做到“安人寧國”,必須刪削繁苛,先存百姓,“安諸黎庶”,使其“各有生業(yè)”。李世民實行了“省徭賦”,“務積于人”的政策,盡量減輕人民的徭役和賦稅的負擔,讓老百姓能生存下去。他說:“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君能清凈,百姓何得不安樂乎!”(《貞觀政要?政體》)只有“徭役不興,年谷豐稔”,百姓才能安樂,國家才有安寧的基礎。他從歷史的教訓中認識到,“徒益其奢侈”,乃是危亡之本。為此,他于貞觀之初,采取一系列厲行節(jié)約、限制奢侈的措施,如停止諸方進貢珍貴異品,限制營造宮室,破除厚葬的陳規(guī)舊俗,規(guī)定葬制一律從簡,如有違反,依法問罪。在他的影響下,當時有許多重臣,一般也都崇尚儉約的生活和簡肅的作風。與此同時,李世民也比較體察民間疾苦,并采取一些相應的“恤民”措施。所有這些都是服務于他“安人寧國”這一治國的總的指導思想。

第二、“為官擇人”,“唯才是與”

李世民的所作所為,在這方面比歷代帝王有著較突出和罕見的才華和創(chuàng)舉。他強調“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難致治。今所任用,必須以德行、學識為本?!?《貞觀政要?崇儒學》)他確實能夠“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yè)則咸盡其才?!?《舊唐書?太宗紀》)早在統(tǒng)一戰(zhàn)爭時,他就重視人才的搜羅,每擊敗一個武裝集團之后,房玄齡就“先收人物,致以幕府。及其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舊唐書?房玄齡傳》)武德四年(公元621),尚為秦王的李世民,“以海內浸平,乃開館于宮西,延四方文學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齡等,“并以本官兼文學館學士,分為三番,更日直宿,供給珍膳,恩禮優(yōu)厚。世民朝謁公事之暇,輒至館中,引諸學士討論文籍,或夜分乃寢?!?《資治通鑒》卷189,武德四年十月)。貞觀時期的文武大臣,既有早年追隨他的秦府幕僚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也有他的政敵李建成的舊部魏征、王 、韋挺等;既有原屬各個武裝集團的人物岑文本、戴胄、張玄素等,也有農民出身的將領李 、秦叔寶、程知節(jié)等;既有出身貴族的李靖等,也有出身寒微的尉遲敬德、張亮、馬周、劉洎等;此外,還有出身少數民族的契 何力、阿史那社爾等。李世民對他們不講門戶,不分親疏,不避仇嫌,不論前后,任人唯賢,只要確有才能,忠誠于唐,都能委以重任。為了選拔人才,他還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制度,如通過科舉制度把選拔人才的權力集中到中央,以網羅人才,擴大統(tǒng)治基礎。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進而出,喜曰:‘天下英雄盡入吾...

查看詳情>>
8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從他的治國方略看出他的治國之術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唐太宗時期

唐太宗時期可謂唐朝的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績。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為了登上帝位,他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當了皇帝。

李世民并沒有讓大家失望,在他任內,重用魏征等賢臣,對內實行仁治,讓百姓休養(yǎng)生息,減輕賦稅,聽取各方大臣意見,知人善用,也注重吏治,要求官員廉潔,自己也吸取隋亡的教訓,勤儉節(jié)約,而且還會親自選派一些地方官員。所以說,唐太宗時期是一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的時期。在此期間,李世民還平定了東突厥、薜延陀等部落,成功的擴大唐朝疆土。因為百姓得以安居,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努力下,人口大面積增長,而且民風很好,貞觀四年一共被判處死刑的罪犯只有29人,基本上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這一時期的百姓因為豐衣足食,對國家沒有怨氣,所以不會涉險犯罪,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氣。

唐太宗時期,對于商人來說也是個不錯的時期,自古士農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卻給商業(yè)發(fā)展提供便利,設立安西四鎮(zhèn),維護商人利益,保護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聲名遠播。

這樣看來,唐太宗時期真正算得上鼎盛時期,可以說是百姓之福,百姓好了,太宗自然也得好處,他奠定了大唐盛世,為李唐子孫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唐太宗知人善任

唐太宗原名叫做李世民,有人說他的名字暗藏著濟世安民的意思,他是漢族人,除了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之外,還是非常有名的詩人和書法家。他一生有很多功績,其中被很多人稱道的就是他非常知人善任。

他推行了眾人皆知的貞觀之治,在他繼承皇位之后,對大臣們非常尊重,努力學習治理國家的方法,非常積極地向愛卿們吸取經驗教訓,貞觀年間,他主張削弱地方割據勢力,但是又不是強迫他們服從他,而是知道包容的力量是無窮的,他積極聽取各個小國的治國方法,盡量讓他們都滿意,從而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他在位的時候為了能夠得到更多的人才,設立了讓人才們自由學習的弘文館,以備不時之需,希望在國家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能夠盡自己的一份力。他受文人們敬仰的另一大原因是他不分貴賤,用人的時候以賢德為唯一的標準,這就為非官宦子弟的廉潔之士提供了為國家效力的機會。這些寒門弟子也為政界帶來了一些新鮮空氣。這對整頓政績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對待大臣方面,李世明以隋煬帝為戒,成為皇帝之后積極鼓勵各位大臣給自己提意見,而且把諫言的權利放寬,這樣可以有力的減少他決策的失誤。有時候甚至有些大臣在朝堂之上都讓李世民有些下不來臺的狀況發(fā)生了,他也不會因此怪罪他們而是與他們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就是因為他這樣的清明政策和用人之道才為國家?guī)砹藝┟癜驳臅r期。

唐太宗時期以直言 失去一面鏡子的是誰

李世民在位非常的重用一名大臣,這個人就是魏征。而他和魏征兩個人在歷史故事中一直是明君與賢臣的代表,一個敢不畏生死直言進諫,一個不拘九五之尊虛心接受,不得不說,大唐的盛世與這二人的相輔相成不無關系。

李世民信任魏征,甚至于在...

查看詳情>>
9、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都體現在哪?出現這個盛世也是有原因的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貞觀之治,是李世民把大唐王朝推向了一個小高峰,同時也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出現這個繁榮盛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都體現在哪?

第一:李世民當政后所進行的制度設計

唐太宗當政后,總結歷代得失,從而制定了比較合理的國家權力結構。在政事上君權的范圍有了明確的劃定,這不得不承認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李世民時期的宰相制度,是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

政府一切最高命令,皆由中書省發(fā)出,此種最高命令,名義上是皇帝的詔書,叫做“敕”,凡屬重要政事之最高命令,一定要皇帝下敕行之。但實際上皇帝自己卻并不擬“敕”,而系中書省擬定,此所謂“定旨出命”。

三省之中的中書省按照皇帝旨意草擬詔書,然后呈送門下省審議,諫官即負責審察詔書,如果詔書中決策內容違背禮記綱常或是存在不妥之處,諫官此時有權將其加封并退回原處,要求加以修正并重新起草,直至通過門下省的審議之后,方可交尚書省予以執(zhí)行。

如果是皇帝直接發(fā)出詔命,沒有加蓋“中書門下”之印,在當時便被視為違法,各個下級機關可以不予承認。由此封駁制度是伴隨三省制形成而產生。

后來果然發(fā)生了一件事情,讓當年李世民所制定的制度接受了一次嚴峻的考驗。

司戶柳雄假冒隋朝所授官資,唐太宗已經下了“敕令”要殺掉他,主管刑法的戴胄堅持以法律為準繩進行審判,最后唐太宗的“敕令”作廢。

雖然戴胄沒有得到物質獎勵,但當著群臣的面,李世民對戴胄大加褒揚,說:“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復何憂也!”

其實在此種情況下,這種精神獎勵,還要勝似物資獎勵。

這個事件看起來很普通,但在歷史的進程中,特別是在中國法制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它凸顯了皇權與法權的沖突,并且以皇權的妥協告終,最后使得法律的尊嚴得到了維護。

唐太宗通過這件事情,看到皇權和法權的矛盾之處。后來聽從魏征、王珪這些大臣的建議,責令房玄齡、杜如晦等人重新修訂了國家權力架構,使一切國事政令行使起來更加順暢。

第二:李世民善于納諫

有一次唐太宗皇孫降生,在東宮大擺酒席,宴請五品以上官員。在喜慶的歡宴上, 唐太宗念念不忘褒獎為李氏江山做出貢獻的有功人員,他總結道:“貞觀年以前,跟隨朕奪取并治理天下,以房玄齡的功勞最大。貞觀年以來,糾正朕的過失,主要是魏徵的功勞?!睂@兩位建立殊勛的大臣,御賜他們佩刀,以示皇恩浩蕩。

酒到高潮時,李世民有些飄飄然,他問魏徵說:“朕治理國政與往年相比如何?”

魏徵據實回答:“威德加于四方,則遠超過貞觀初年;人心悅服則不如從前?!?/p>

這話說的,褒中帶貶啊,唐太宗有些不理解的問道:“朕自當‘天可汗’以來,遠方民族畏懼皇威羨慕圣德,所以前來歸服。說威德加于四方,公正客觀。但是怎么又說不如以前,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魏征回答:“陛下以前以天下未能大治為憂慮,所以注意修德行義,每天都有新的作為,如今既得到治理又較安定,所以說不如以前勤勉了?!?/p>

在這歡樂祥和的氛圍中...

查看詳情>>
10、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發(fā)布這些有利于民族的政策你知多少

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的主要措施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貞觀之治的措施有哪些?

隋煬帝在位沒有繼承其父親隋文帝的治國道路與思想,采取殘酷毫無仁道的統(tǒng)治,同時又好大喜功,連年對外用兵,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唐代李世民,唐太祖李淵之嫡二子,目睹大隋王朝歷二世而亡,又經歷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因此,在推翻隋朝,建立大唐后,開始以"仁義"廣攬賢能,即位后更是以"仁義"治天下,使得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家,史稱"貞觀之治",由于他的"仁與義",也受到各族人民的尊崇。

仁義的思想加上天下形勢的發(fā)展促成了唐太宗"德政"產生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兵變后殺死太子李建成即登位,開創(chuàng)了大唐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其知人善任,四夷咸服。由于出身貴族,聰敏好學,青年時期就通曉儒家學說,傳統(tǒng)儒學貴在以"仁義"治天下,強調天下大一統(tǒng)思想,唐太宗就是在如此文化熏陶下成長為一代賢君。而且佛教在太宗時期盛行,經常與唐著名僧法師玄奘一起談佛論道,與民休息,實行"德政",在勵精圖治下,江山日益穩(wěn)固,人民安居樂業(yè)。

隋文帝楊堅結束南北朝分裂割據局面,在他的有力統(tǒng)治之下,國家風調雨順,國家儲糧豐碩。人民渴望已久和平局面實現了,奈何隋煬帝楊廣殘暴不得人心,又好大喜功,"務巡游、事四夷",完全拋棄了父親治國之主張。對于無道昏君,人人想誅殺之,終于釀成了隋末農民大起義。

唐高祖李淵身為隋朝太原太守趁天下大亂之際,四處招攬賢士,攻破長安,易幟將國號改為"唐",又平定四方割據勢力,于是大唐江山定矣!作為唐朝建立大功臣,李世民目睹隋朝二世而亡的歷史教訓,知道了民眾的力量,于是很想做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事。在登上皇位后,于是不拘一格任用賢才,在國家大一統(tǒng)的形勢下,施行開明的政策,以免重蹈前車之鑒。

中國史由隋朝入大唐時,中國的外部環(huán)境也悄然發(fā)生改變,先是印度佛教興盛,印度國王想利用佛教染指西藏吐蕃,吐蕃地處西南邊陲,與印度相距不遠,為了控制這一塊地區(qū),策動當地獨立,并發(fā)生交兵事件;再次是東北方有朝鮮、日本,朝鮮自隋煬帝東征失敗就有點忘乎所以,和當時百濟一起不斷侵犯新羅,此時日本也想越越試試,與高句麗一起抗拒大唐;最后是大唐依然受突厥族的侵害,在唐太宗時期,開始對西域各國進行戰(zhàn)爭,大敗突厥汗國后開始加強對西域的軍事管理,以重新恢復其對西域的控制,在完全恢復統(tǒng)治之前,唐太宗出現過幾次征伐戰(zhàn)爭。

唐太宗"以史為鑒",以"仁義"感化四夷,各族成為一家

自秦始皇修筑長城起,華夏與少數民族在心理上產生不信任與隔閡,為了打破彼此心理間距離,促進兩族經濟和文化交流,唐太宗于是沖破"貴華夏,賤四夷"的民族觀念,一者因為唐太宗相信在"貞觀之治...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