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朱棣的思想不同于常人
古代戰(zhàn)爭大多數(shù)都是以攻城略地為主,為什么非要攻下城池,直接繞道而行豈不是省時省力?古代的交通不發(fā)達,有時候一座城就可能拒人千里之外,即便是能夠繞行通過該城池,但是打仗也要考慮糧草與補給問題,繞過城池萬一被前后夾擊或者糧草供應不足,那么失敗就成必然了,所以古代打仗一般是不繞行,而是步步為營、攻城略地,古代軍事家的思路也是怎么破城池或者建造堅固的城池。我們也經(jīng)常看見建在崇山峻嶺的堅固城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拒敵人于千里之外。
那么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有沒有不攻城略地而是直搗黃龍的戰(zhàn)爭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這類戰(zhàn)爭其中就包括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
靖難之役前三年戰(zhàn)爭的成果
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以北京之地對抗整個大明朝,成功的概率是微乎其微。在靖難之役的前三年,朱棣與朱允炆的戰(zhàn)爭中,朱棣雖然勝利較多,但是地盤也只不過是北京、保定、永平,看似比之前的地盤擴張了三倍之多,比起整個大明朝卻還是彈丸之地。
按照古人攻城略地的思想打下去,朱棣即便是一直勝利下去,也不定能夠看見戰(zhàn)爭結束的一天,更何況與朱允炆比起,他的人力資源、物資儲備遠不如朱允炆,這樣打下去的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朱棣的人越打越少,最后有可能被某個小兵抓住送到朱允炆那里領賞去。
我們不可否定朱棣的勇氣,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但是這樣無希望的打下去,朱棣也會失去信心。總結朱棣靖難之役的前三年,雖然戰(zhàn)勝了李景隆的60萬大軍、戰(zhàn)勝了盛庸、戰(zhàn)勝了平安,但是他又何嘗不是被高高的濟南城墻阻隔在北方。朱棣要想打到南京,在朱棣的思維里必須攻城略地拿下濟南才能繼續(xù)前進,奈何朱棣就是破不了濟南城。
朱棣的靖難之役前三年也是有許多成果的,比如白溝河之戰(zhàn),消滅李景隆的60萬大軍,使朱允炆軍事實力得到沉重打擊,為后期朱棣直取南京奠定了基礎。靖難之役的前三年看似朱棣取得的地盤微乎其微,但是起到的效果對于后期戰(zhàn)爭是非常有利的。
機會的到來,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運用
在朱棣對于未來沒有希望之時,朱棣潛伏在宮中的宦官間諜傳來一個驚人消息,南京城兵力空虛,可以乘虛而入。雖然是好消息,但是在沒有飛機、遠程導彈的古代有什么辦法可以直接打擊南京城呢?朱棣得到這個消息卻高興不起來,他打了三年不就是為了打到南京嗎?可是他連山東都沒有跨越過去,何談進攻南京?
正當朱棣失去信心之時,姚廣孝一句話點醒了朱棣,攻打南京為什么要攻下濟南城?一語驚醒夢中人,朱棣頓時感覺茅塞頓開,可以繞道直取南京,他的思維原來一直被古代行軍打仗的思維方式所限制,忘卻了他最終的目的。
建文帝三年12月,朱棣召集將領,開始準備直取南京,畢其功于一役。朱棣的對手盛庸、平安等得到消息也積極準備,等待朱棣的到來,但是這次他們錯了,朱棣的根本不是沖著他們?nèi)サ?,當他們發(fā)現(xiàn)朱棣的意圖之時,他們不得不慌忙去追擊朱棣。
直取南京之路上的“荊棘”
盛庸與平安從12月份一直追來年的三月份,平安率先追上朱棣。在平安眼里,朱棣是一心想直接...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朱棣的思想不同于常人”相關的文章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帶你詳細了解朱棣是怎么反敗為勝的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
靖難之役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高皇帝。
老朱太過喜愛大兒子朱標了,無奈朱標早逝,大兒子沒了,那就大孫子來當吧,就這樣,二十歲出頭的皇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宗。
老朱死后,朱允炆身邊的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認為藩王分封各地會埋下隱患,為避免重蹈漢晉藩王之亂的覆轍,于是建議朱允炆施行削藩,不能讓叔叔們威脅到他的統(tǒng)治。
各個王爺先后不是被廢為庶人就是直接被殺。在準備對朱棣下手時,朱棣在政治和尚姚廣孝的建議下,以太祖遺訓中的“清君側(cè),靖內(nèi)難”名義起兵,此時的朱棣只有燕王府中800親兵,但朱棣太能了,不僅順利突圍,而且兵馬逐步壯大,一路打敗朝廷幾十萬大軍,占領京師后,明惠宗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年號永樂,是為明太宗(后來嘉靖帝給改成了明成祖)。
以多輸少
朱允炆手握朝廷幾十萬大軍,卻敗給了起義時只有800親兵的朱棣,有人說是因為朱棣太過威猛,用兵如神,有人說是朱允炆太過羸弱,不舍得殺叔叔,以至于給了朱棣好幾次翻盤的機會。
上面的這些其實都是朱棣能夠打敗朱允炆和朝廷軍隊的原因,但朱棣靖難之役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英勇,還要感謝這個人的神助攻,此人堪稱是“靖難第一功臣”。
而這個人便是曹國公李景隆。李景隆,明朝軍事將領,建文帝的表哥,世襲其父曹國公李文忠之爵。為啥說他是“靖難第一功臣?
原來朱元璋擔心孫子性格太軟,易被權臣控制,在他還活著的時候就大殺功臣,把能打仗的幾乎都殺光了,這導致了建文帝面對朱棣時無將可用的尷尬局面。而李景隆作為李文忠的兒子,又是朱元璋姐姐的孫子,自小便被老朱所喜愛,17歲就繼承了曹國公的襲位。老朱認為李景隆是“虎父無犬子”,哪曾想這李景隆還真就是個“犬子”,壓根沒領兵打仗的經(jīng)驗,只會紙上談兵。
在耿炳文被燕軍打敗后,朱允炆已無將可用,這時我們的主人公李景隆就上線了。朱允炆親切會見了表哥李景隆,并授予他大將軍之銜,統(tǒng)領50萬兵馬揮師北上。
其實李景隆一直都很可疑,有人認為他是朱棣派來的臥底。原因在于他的軍隊是朱棣的幾倍不止,卻屢次被朱棣擊敗。在圍攻北平時,瞿能父子在前面拼死進攻,他在后面卻不予支援,生怕頭功被部下?lián)屃巳?,就這樣眼睜睜地錯過破城的最佳時機,最終導致戰(zhàn)爭失敗。
敗退后,齊泰黃子澄等人建議朱允炆處斬李景隆治罪,說來允炆小兒著實仁慈,看在沾親帶故的份上,他不僅沒殺李景隆,反而讓他看守金川門防守要地。你丫上次不舍得殺叔叔朱棣,致使朱棣翻盤,這次不舍得殺表哥,這不是作死么?
果然,李景隆這貨估計是被打怕了,這朱棣還沒攻進去城呢,他就直接開門投降了。
靖難首功
最不可思議的是,朱棣即位后,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并增歲祿一千石。朝廷每議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這不是間諜是啥呢?
一個無能之人能夠位列班臣子之首,這導致很多靖難...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帶你詳細了解朱棣是怎么反敗為勝的”相關的文章
朱棣引起的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有時候運氣也是一種實力
1402年7月13日,朱棣的靖難大軍浩浩蕩蕩開進南京,南京宮中起火,建文帝不知所蹤,歷時四年之久的“靖難之役”落下帷幕。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朝代,出現(xiàn)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現(xiàn)象,從看似不可能的以南向北完成大一統(tǒng),到朱棣時代的天子守國門,構成了明朝特有的形態(tài)。
而朱棣,也為明朝的獨特貢獻了一項巨大成就。因為他完成了大一統(tǒng)王朝所有藩王都沒有完成的壯舉——造反當皇帝!
歷朝歷代,但凡大一統(tǒng)王朝,統(tǒng)治者對于藩王都是高度警惕和防范的,一般而言政權建立初期為鞏固革命果實,統(tǒng)治者需要分封藩王拱衛(wèi)和共享勝利成果,藩王有異姓王,也有同性王。
但隨著政權鞏固,藩王無一例外都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后快,于是削藩隨之開始。這時藩王面臨著兩個選擇,一是引頸就戮,畢竟是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而另一個選擇就是扯旗造反,如漢朝七國之亂、清朝三藩之亂。但造反的結果一般都是慘淡收場,為大一統(tǒng)王朝的武力貢獻了經(jīng)驗值。
朱棣引起的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
1、孤獨的朱允炆
藩王造反之所以難以成功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藩王是以一隅敵全國,這種以卵擊石的做法一般情況下是注定失敗的。
面對朱棣的造反,遠在南京的建文帝本應該慶幸,自己是手握天下兵馬的皇帝,收拾一個小小的藩王,簡直是易如反掌。
但此時的建文帝卻比任何人都要迷茫。首先造反的不是外人,而是自己的親叔叔,是小時候在一個餐桌上吃飯的家人?,F(xiàn)在刀兵相見,深受儒家教化的朱允炆下不了手,所以他告訴自己的主帥耿炳文:“往死了打,除了我叔?!?/p>
兒女私情是兵家大忌,再加上朱允炆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在戰(zhàn)爭的一開始,南京方面就沒有搶得先機。
朱允炆不了解朱棣,而朱棣卻很了解朱允炆。所以他能夠充分利用建文帝的弱點對癥下藥。譬如建文帝謹遵爺爺朱元璋教誨,打壓宦官,而朱棣就用重金賄賂他們,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內(nèi)應。
沒有宦官的支持問題還不大,畢竟戰(zhàn)場遠在千里之外,這些小魚小蝦也翻不起什么浪。真正決勝千里的,是將領,可惜朱元璋給孫子留下的名將真的是“鳳毛麟角”。
洪武朝血腥的屠戮讓名將十不存一,到建文時期,朝中竟無可用之將。面對朱棣20萬大軍,先是只會防守的耿炳文,然后是長腿將軍李景隆,60萬大軍被吊打得不要不要的。經(jīng)歷了多次打敗,朱允炆才在下層找到了盛庸、鐵鉉這樣的軍事人才??上?,已經(jīng)錯過了扼殺叛亂于搖籃的最佳時機。
早在朱元璋屠殺功臣時,就感到朝中無將,于是想到以子孫作為藩王拱衛(wèi)中央的辦法。按說自家人辦事,應該更放心才是。然而建文帝太著急了,在黃子澄等書生的謀劃下,急功近利地削藩,終于導致了朱棣造反。而當造反發(fā)生時,建文帝猛然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地方藩王,都站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因為朱棣某種程度上,是為藩王們在申正義、討說法。
建文帝很孤獨,和他父親朱標一樣,失敗沒有讓他強悍,而是讓他更懦弱。
2、強悍的朱棣
在武將幾乎都被干掉的空虛時光里,朱棣是朱元璋的希望。
帶領明軍討伐北元,鎮(zhèn)守北平拱衛(wèi)北疆,...
查看詳情>>與“朱棣引起的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有時候運氣也是一種實力”相關的文章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呢?在權力面前,原來親情也是這么不可靠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呢?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國,從北方向南方進行大一統(tǒng)是比較多的,從南方往北方進行一統(tǒng)則比較少,雖然比較少,但是也有,明帝國就是從南向北進行統(tǒng)一的。
朱元璋在將元末明初的幾位大諸侯鏟除后,便開始對元朝發(fā)起進攻了,朱元璋手下也有幾名不世出的名將,在這些名將的輔佐下,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
朱元璋深知繼承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所以他對太子朱標是非常重視的,可是,讓朱元璋傷心的是,朱標英年早逝,為了寄托對朱標的思念,朱元璋將皇太子的地位送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知道那些開國功臣的厲害,為了不讓孫子將來為難,朱元璋將自己的開國功臣幾乎全殺了。
在朱元璋看來,雖然這些人能夠和自己一起打天下,雖然這些人都是自己的好兄弟,但是,他們都是外人,自己年幼的孫兒是駕馭不了這些人的,既然駕馭不了,作為爺爺?shù)闹煸坝斜匾獮閷O子排憂解難。
于是,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好哥們幾乎全被殺死了。
那么,能打仗的都被殺死了,誰來幫助自己孫子打理天下呢?不用怕,人家朱元璋也有辦法,一起打天下的臣子是外人,那自己的親生兒子一定就是自己人了。
所以朱元璋讓自己的孩子們擁有很大的權力,朱元璋的孩子們在自己的封地上還有軍隊,目的就是為了讓建文帝的叔叔們幫助孫子建文帝一起來管理大明天下。
然而,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還是目光短淺了,在權力面前,有時候親情是不堪一擊的。
朱元璋以為的天衣無縫,最后還是出現(xiàn)了裂痕。
建文帝上臺后,就開始對自己的叔叔們下手了,你們這些長輩手里的權力太大了,部隊也太多了,不如讓他們都回歸朝廷吧。
借著這個理由,建文帝對自己的叔叔們開始肆意打壓,有的直接被這個小侄兒弄死了。
這時候就有人不同意了,不同意的人中,就有朱元璋的老四朱棣。
朱棣眼看其他兄弟們被活活整死,他不甘心,于是在一個老和尚的引誘下,一拍屁股反了。
明朝歷史上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拉開了帷幕。
人家建文帝的南軍畢竟是中央軍,人比較多,所以雙方剛剛排兵布陣的時候,南京方面是比較厲害的。
當時建文帝派出了一員大將,這位將軍在建文帝的眼中是非常厲害的,因為這位將軍的爹比較厲害,因為他爹是李文忠,是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所以在建文帝看來,虎父無犬子,老子厲害,兒子也厲害。
然而,這位虎父的兒子卻是名副其實的一個犬子。此人就是李景隆。
靖難之役開始后,李景隆受建文帝之命,直接奔赴北京的鄭村壩。戰(zhàn)爭還沒有開始,朱棣就認定李景隆一定會失敗。
朱棣就是這么有信心,除了朱棣對李景隆有深刻的認識外,人家朱棣當時派出的是明朝的特種部隊兀良哈三衛(wèi)蒙古騎兵。
在如此精銳兵力的進攻下,李景隆看到戰(zhàn)場上血肉模糊的場景后,就直接逃跑了。
李景隆當時是率領五十萬大軍進攻北京的,可是因為主將的逃跑,五十萬大軍師兵敗如山倒,大家一起跑。
此戰(zhàn)大大增長了朱棣的實力,俘獲的兵力和武器,讓朱棣的勢力猛增。
而李景隆呢?直接從北京逃到了德州。知道朱棣的厲害之后,李景隆不敢主動出擊了,因為李景隆的逃避,朱...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呢?在權力面前,原來親情也是這么不可靠”相關的文章
藩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其實都怪朱允炆錯失這么多次機會
藩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
在靖難之役打響之前,朱元璋給朱允炆留下多好的家當啊,那個時候大明王朝不僅國力富強,還有訓練有素的精良軍隊和朱元璋為他精心挑選的文武人才團隊。
朱元璋還在世的時候,就預想了朱允炆上位后可能會遇到的麻煩,所以朱元璋為他精心挑選的,絕對不是一些人說的老弱病殘,而是群星閃耀的強大天團。
先從武將來看,朱元璋給建文帝留下的,可是明朝開國戰(zhàn)爭中最擅長騎兵戰(zhàn)的猛將郭英,除此之外,還有被稱為中國防御實力最強的耿炳文。按理說,有這兩位老將坐鎮(zhèn),打戰(zhàn)就是進退自如的事情,哪怕對手是朱棣,理論上來說,也是翻不了身的。
至于文官團隊,實力也很是強大。只不過后人們只記住了,朱允炆身邊像齊泰、黃子澄等這些敗事的腐儒們。其實當時朱允炆身邊還有像卓敬這樣的戰(zhàn)略天才,當時他提出的削藩政策更是讓朱棣驚出一身冷汗,卻被朱允炆輕松拋棄。朱允炆擁有這么一個文武薈萃的強大團隊,其實足以保護他扛過這場叛亂。
但是!在封建專制的條件下,一個有權任性又優(yōu)柔寡斷的皇帝,足以把這盤好棋給打亂。朱允炆是個溫和好學的好孩子,但是他絕對不是一個擁有治國能力的好皇帝。從他登基之后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看出來他在瞎指揮:明明可以提前扣押朱棣解決問題,他卻聽從黃子澄的話放虎歸山;明明可以通過穩(wěn)受拖死朱棣,結果他卻替換了防御天才耿炳文,最后他任用的李景隆是怎么打怎么輸,百戰(zhàn)無一勝,結果幾十萬精英軍隊,活活敗給了朱棣。最終節(jié)節(jié)敗退,被朱棣要了命!估計連朱棣自己都有懷疑朱允炆是上天派來的救兵,故意輸給他的吧。
其實朱允炆有很多次機會都可以斬殺了朱棣,但是因為他的猶豫錯失了很多機會。所以說領導的素質(zhì),也是一門強大的功課,想要作為一個好領導,并不是點個頭說個是那樣簡單,一個領導者他需要冷靜的判斷力和果斷的決策力,更需要殘酷的磨煉才能成型。像朱允炆這樣的溫室花朵,只能說難經(jīng)風雨。
查看詳情>>與“藩王朱棣在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其實都怪朱允炆錯失這么多次機會”相關的文章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里,除了朱棣的優(yōu)勢也還有著其他原因
縱觀中國古代史,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趣的情況,那便是皇帝一般情況下喜歡重用外戚,諸如喜歡用舅舅什么的。而對于叔叔或者兄弟等皇族成員,往往是提防居多。
也就是說皇帝一般情況下喜歡重用外戚,而非藩王。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不少外戚篡位之事,諸如外戚王莽篡西漢江山建立新朝,還有隋文帝楊堅以外戚身份篡了北周江山,建立隋朝。但縱觀中國大歷史來看,大部分皇帝還是喜歡重用外戚,對于藩王是提防提防再提防。
皇帝之所以不敢重用叔叔等藩王,因為藩王身為皇族成員,同樣身具皇家血脈,往往造反起來是事半功倍。
那么藩王造反有多么事半功倍呢,看看明朝的燕王朱棣造反就知道了,只是打下了南京一地,天下便歸服了。
首先來說說以朱棣為代表的藩王造反到底有何巨大優(yōu)勢?
藩王身為皇族成員,所具有的一個巨大優(yōu)勢就是可以順理成章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造反。像西漢的七王之亂,還有明朝靖難之役,藩王一方都是打著“清君側(cè)”名義造反的,對外宣傳我不是造反,而是皇帝被身邊奸臣所控制或蠱惑了,我身為皇族成員是去救皇帝的,可謂是師出有名。
像明朝燕王朱棣造反的時候,就是指侄子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齊泰和黃子澄為奸臣,并援引《祖訓》:“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tǒng)領鎮(zhèn)兵討平之”。打著清君側(cè)的名義,稱其師為“靖難”。
一般來說身為皇族成員,藩王一旦打著“清君側(cè)”名義師出有名的造反,在天下大部分人看來,既然人家?guī)煶鲇忻?,其實這已經(jīng)是相當于帝王家事了,與我等無關了。因為當時的忠臣往往忠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
正因為這個巨大的優(yōu)勢,所以靖難之役歷時四年,雖然燕王朱棣勝多敗少,只是占據(jù)了北平、保定、永平三郡。
但當朱棣采取斬首行動直取南京以后,尤其是在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但留有子嗣的情況下,朱棣打著“國賴長君”的名義,便登基為帝。
朱棣稱帝的阻礙只不過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五十多名建文帝朱允炆的死忠大臣,將這些“奸黨”清除以后,朱棣稱帝再無阻礙。雖然他是藩王,屬于明之臣子,但他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所以在天下人看來這不過是帝王家事,因此朱棣只是拿下京師南京,天下各地自然是歸服。
試想如果朱棣并非藩王,不具有皇族血脈,那么肯定做不到這般的。像使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安史之亂那般聲勢浩大,但屬于是武將造反,所以即使帝都淪陷,李唐皇族的統(tǒng)治也沒有結束,因為人心還在李唐皇族這邊,安祿山想要真正的統(tǒng)治天下,只能是一地一地的攻占了,很明顯他并沒有完成這個艱難的事情,最后反而被兒子弒殺。
雖然朱棣身為藩王造反成功,還有著其他原因。諸如建文帝朱允炆削藩太霸道,短短幾個月連削五王,還逼得湘王朱柏自焚而死,所以使朱棣造反時,天下的藩王都默然支持他,還有實力的藩王也沒有跳出來鎮(zhèn)壓他,甚至谷王還在朱棣兵臨南京城下,主動開金川門投降。
但不得不說朱棣身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身具皇族血脈,這是一個巨大的政治優(yōu)勢。也是他可以拿下京師南京而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里,除了朱棣的優(yōu)勢也還有著其他原因”相關的文章
你知道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嗎?朱棣的成功冥冥之中卻好像有如天助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擊敗朱允炆改年號為洪武39年,榮登大位。和平年代,百姓豐衣足食,國力強盛,國庫充盈,朱元璋做好了安排,在這種情況下,造反難度大大增加,你知道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嗎?
翻閱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通常是朝政有問題會引發(fā)爆動,賊寇反叛,或者是權臣當?shù)?,企圖造反再上一層,但是成功概率不高,即便成功,也還是會被推翻,比如王莽,李自臣,洪秀權等,然而朱棣成功了,還一直管理明朝到終點。
首先,從人員配備方面。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為了朱允炆可以管理朝局,高祖煞費苦心將一干文臣武將貶的貶,殺的殺,也算是把刺都除盡了。朱棣有黑衣宰相姚廣孝,精于相面,陰陽術數(shù),能謀善斷,武有朱能,張玉,邱福。都曾跟隨朱棣南征北戰(zhàn),出生入死。
其次,決策失誤,一次次錯失良機。朱允炆性格猶柔寡斷,決定削藩后,朱棣入京祭祀,大臣建議扣下朱棣,而朱允炆顧念叔侄情誼,擔心后世議論他容不下叔叔,而放虎歸山。另朱棣開始謀反后,朱允炆下旨給大將,不要傷到朱棣,導致戰(zhàn)爭開始后,南軍投鼠忌器,多次圍攻朱棣即將取勝時,讓朱棣毫發(fā)無傷的突圍而出。再次任命李景隆為總督軍。雖然兵多糧足,有平安,盛庸,瞿能輔佐,奈何李景隆只會紙上談兵,50萬大軍,卻節(jié)節(jié)失利,多次敗仗,留下俘虜跟糧草不斷充實朱棣的隊伍。即使這樣,朱允炆還是顧念李景隆先祖沒有處罰。最后在北軍圍攻南京時,李景隆開城門放朱棣進城。
再次,朱棣雖多次身陷險境,冥冥之中卻好像有如天助。比如白溝河決戰(zhàn),北軍即將失敗,南軍還在奮勇殺敵,卻突然變天,飛沙走石,妖風四起,竟然將帥旗旗桿折斷,南軍看到?jīng)]有了帥旗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機會,將南軍打敗。而這樣神奇的現(xiàn)象還發(fā)生了不是一次二次,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朱棣本人文滔武略,有勇有謀,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攻赫赫,是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最像他的。僅僅因為削藩就興兵造反,怕是早就有想法只是一直沒有借口吧。總之歷時四年,一路所向披靡,終于成功,最后在群臣的一次次苦諫中,登上寶座。
查看詳情>>與“你知道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嗎?朱棣的成功冥冥之中卻好像有如天助”相關的文章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有哪幾個?其中這兩個因素讓人莫名其妙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有哪幾個?
明成祖朱棣,中國君王榜上少數(shù)幾個能上馬沖鋒、下馬治國的全能型君主,“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平蒙古、定安南、編“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為明朝的長治久安立下汗馬功勞,將中華之文明友好傳揚遠至非洲。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要削藩,燕王朱棣要保住自己的一切并且不成為階下囚就只能反抗,于是靖難之戰(zhàn)就這樣爆發(fā)了??墒窃谶@場戰(zhàn)爭中發(fā)生得兩件不大不小、讓人哭笑不得的“奇跡”卻最終決定了戰(zhàn)爭的走向。第一個奇跡是永遠打不死的朱棣。說來實在讓人難以相信,這位仁兄似乎成為了美國大片中永遠打不死的超級英雄,他身經(jīng)百戰(zhàn),沖鋒陷陣,卻從未負過重傷。要知道刀劍無眼,在戰(zhàn)場上帶頭沖鋒的大將和士兵被打死的幾率是沒有多大差別的,而朱棣之所以如此厲害并非是因為他有什么超能力,而是因為他的敵人朱允炆愚蠢地命令部下不得傷害他的性命(朱允炆曾在大將耿炳文出征的時候說:不要讓我悲傷殺害叔叔的罪名啊)。這種不公平的比賽實在讓人覺得興趣索然。
第二個因素是永遠刮不停的大風。白溝河之戰(zhàn)中朱棣軍已經(jīng)開始崩潰了,這時突然刮起大風吹斷了敵軍的帥旗,南軍驚慌失措,被朱棣打敗;第二次是夾河之戰(zhàn),朱棣軍在和盛庸軍苦苦僵持的時候,突然刮起東北風,盛庸軍逆風作戰(zhàn),眼睛都睜不開,戰(zhàn)斗不可避免的失敗了。北方多風沙是正常的事情,問題在于刮風的時間和地點,每次都是早不刮,晚不刮,偏偏在兩軍交戰(zhàn)正激烈時就開始刮風。北方地盤那么大,可風沙就是喜歡光顧那么一小片戰(zhàn)場,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每次刮風都是有利于朱棣的,不是把敵軍帥旗刮斷就是對著南軍猛吹,讓士兵們睜不開眼。如果沒有以上這兩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因素影響,朱棣的墳頭只怕已經(jīng)可以收莊稼了。
靖難之戰(zhàn)成功的第三個因素可以說是朱棣本身的軍事能力了。燕王朱棣出生的時候,老朱正在忙著跟人打架,跟元朝打、跟張士誠打、跟陳友諒打,沒時間關心朱棣的教育問題,朱棣的童年時代整日見到的都是那些明晃晃的刀劍、穿著厚重鎧甲出入的將領和缺手缺腳、身負重傷的士兵。與他的哥哥朱標不同,朱棣的前半生可以說是跟著那些名將們在戰(zhàn)場上度過的,李文忠、傅友德、藍玉,在與這些名將廝混的過程中,在一次次的刀砍劍劈的過程中,朱棣漸漸的迷上了金戈鐵馬,漸漸的成為一流的騎兵將領。而朱允炆一方在經(jīng)過朱元璋屠殺功臣后已經(jīng)拿不出什么名將了,唯一一個遺老耿炳文還只善于防守,可以說,朱棣是當時最具有軍事能力的將領了。
第四個因素主要要歸功于“黑衣宰相”姚廣孝。當朱棣得到南京城內(nèi)傳出的消息說城內(nèi)空虛,可一鼓而下時激動萬分,可是他拼了老命也越不過鐵鉉駐守的山東濟南城,這時候姚廣孝提醒他:攻打南京不一定要從濟南走,完全可以繞過去。一語驚醒夢中人,放棄了山東,朱棣很容易就攻進了南京。如果沒有姚廣孝的逆向思維,恐怕朱棣在打到只剩一兵一卒也還在濟南城下啃城墻吧。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原因有哪幾個?其中這兩個因素讓人莫名其妙”相關的文章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可以說朱棣的成功絕非偶然
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后,傳位給朱允炆,朱允炆上位之后,見諸位皇叔勢力甚為龐大,實為一大隱患,便對叔叔們舉起了屠刀,開始了削藩行動。建文元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廢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為保名節(jié)舉家自焚;齊王朱榑被軟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軟禁在封地大同。兩個月后,明廷削岷王朱楩,廢為庶人,徙漳州。
燕王朱棣在情況交加之時,選擇了起兵造反。我們可以看到,燕王并非一開始就決心謀逆,但削藩已經(jīng)到了不容得他猶豫的地步了。雖說,朱允炆上位,朱棣心存怨恨,論能力,朱棣的能力遠在朱允炆之上,論功勞,朱棣戰(zhàn)功赫赫,論輩分,朱棣是朱允炆的叔叔。所以,朱標死后,按理說,太子之位應該由朱棣繼承,但是,朱元璋卻義無反顧的將皇位傳給了年幼的朱允炆。朱棣為此肯定心存怨恨,也有心想推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可是,這一切卻都是想想而已,并沒真正付諸行動。但是,朱允炆一心削藩,當?shù)兑呀?jīng)架在朱棣脖子上的時候,朱棣只能是下定決心造反??梢哉f,朱棣造反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
朱棣的成功有多方面的,但絕非機緣巧合投機取巧。
朱棣在20歲時做了燕王,受封于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先后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對于燕王來說,此后能夠以王爺甚至皇帝的身份,吃苦耐勞、頑強彪悍,親臨戰(zhàn)爭第一線,甚至是直接與敵人正面格斗,并且能夠?qū)⒁淮笈邢录壾姽賵F結在自己身邊,屢戰(zhàn)不退、敗而不亂。他年輕時便在北部邊疆的軍隊中有非常高的聲望。朱棣從小便行軍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非同小可。同年齡的朱允炆還只是個溫室下的兒童,從心智上,就不占上風。
朱棣的軍隊,朱棣起兵時只有八百人,后來北方的軍隊源源不斷的加入進來,這些人長年行軍作戰(zhàn),戰(zhàn)斗力與作戰(zhàn)經(jīng)驗非常強大,朱允炆的軍隊是遠遠不能比的。還有一點原因也是比較主要的,那就是,朱棣在寧王手中收買了當時戰(zhàn)斗力最強的朵顏三衛(wèi)騎兵。
再看朱棣靖難時期的助手,有朱能張玉丘福等人,還有姚廣孝這樣的得力謀士,反觀朱允炆,手下齊泰方孝孺等人都是飽讀詩書,卻只會耍嘴皮子的儒生,手下大將更不值一提,朱元璋時期碩果僅存的只剩耿炳文一人,然而朱允炆派耿炳文去攻擊叛軍,事實上,耿炳文是個防守專家,只會固守,不會進攻。李景隆,軍事白癡,紙上談兵之徒,論作戰(zhàn),與朱棣毫無可比性。
內(nèi)應,李景隆與朱棣據(jù)說私交是非常不錯的,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朱棣從小便跟隨李文忠東征西討,與李景隆關系更為密切。白溝河之戰(zhàn),李景隆以50萬大軍攻擊朱棣10萬士兵,卻落得個慘敗,不得不值得懷疑李景隆是不是故意的。然而更具說服力的是,當燕王大軍兵臨南京之時,李景隆直接開城投降,朱棣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南京。
燕王的成功絕非偶然
首先,燕王具備奪取天下的...
查看詳情>>與“靖難之役為什么能成功?可以說朱棣的成功絕非偶然”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