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發(fā)布時間:2020-07-16
1、

原來劉備“三顧茅廬”并不存在,全是諸葛亮毛遂自薦加入劉備的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作為三國的經(jīng)典篇章,劉備三顧茅廬在中國,甚至是在整個華人世界應該都是家戶喻曉的,當年劉備在荊州寄居劉表帳下,駐軍新野。由于軍務不是很多,他努力結交朋友,廣收人才,以備關鍵時刻使用。當時徐庶來投劉備,劉備對他非常重視。

有一天劉備跟徐庶說,聽司馬徽講荊州這一帶有個號稱臥龍的隱士很厲害,他就是你吧?徐庶聽后對劉備說:“臥龍”呀,他叫孔明,此人比我厲害多了,將軍想見他嗎?

劉備立即回答:想想,你明天把他帶來我們一起喝幾杯,聊聊天。聽到劉備這么說,徐庶卻回答他說:這個諸葛孔明只能你自己去拜訪,別人是叫不動他的。于是就有一段精彩的三顧茅廬。

不過大伙都知道《三國演義》是虛構的,好多情節(jié)都被加工過,那么三顧茅廬這個情節(jié)是不是真實的呢?我們看看《三國志》中是怎么寫的。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有這樣一句話: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凡三往,乃見。講的不就是去了三次才見到嗎?所以說這個羅貫中的三顧茅廬情節(jié)是出自于《三國志》的,所以并不是虛構的。但是大伙都知道,當年的正史并不僅僅只有《三國志》一本,其它的正史中有沒有記載劉備三顧茅廬呢?

在史料中,對于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還真的就有不同的說法。它就在魚豢寫的《魏略》上?!段郝浴肥侨龂鴷r代中記載魏國的史書,現(xiàn)在不少學者在研究三國歷史時都會引用《魏略》中的說法。而就在這本《魏略》中記載的諸葛亮出山的過程竟然與《三國志》是完全相反的。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不管《三國志》還是《三國演義》講的都是劉備親自登門去請了三次才把諸葛亮請出山。但是《魏略》卻說是諸葛亮向劉備自薦的。其原文: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坐集既畢,眾賓皆去,而亮獨留,備亦不問其所欲言。備性好結毦,時適有人以髦牛尾與備者,備因手自結之。亮乃進曰:“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備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與!我聊以忘憂耳?!?/p>

意思就是當年諸葛亮是自己去找劉備的,而因為他當年才二十幾歲,是個年輕人,劉備根本不重視他。一場聯(lián)宜結果,等大家都走了,劉備竟然都沒有跟諸葛亮說過一句話。但是諸葛亮不死心,大家都散了,諸葛亮卻自己留下來不走。而劉備還是沒有理他,自顧自己在編他的手工藝品,然后還是諸葛亮自動找劉備說話,最后才被劉備收留并重用的。

查看詳情>>
2、

大家都看過三國演義,那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可不可信呢

三國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常說《三國演義》虛實七三,但《演義》的確令后世陶醉三國歷史。既然不少故事情節(jié)有虛實,后世都會拆解一留,就好像“三顧草廬”那一段,當時擁有勢力且年齡更大的劉備,不辭勞苦求見一個年紀輕輕的孔明,不由惹人懷疑。當然,我們對劉備禮賢下士用人唯才的印象深刻,唐朝詩人杜甫《蜀相》一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垢鼮檫@件事定了基調(diào),那事實上,諸葛亮出山真的因為劉備三顧茅廬嗎?

“三顧草廬”說法,出自諸葛亮向蜀后主劉禪上的《前出師表》,表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后來晉朝陳壽撰寫《三國志》采信這說法:「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沟搅怂未抉R光著《資治通鑒》時,更全文引用《三國志》的說法。到了明朝羅貫中編寫《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就演繹成波瀾起伏、感人至深的情節(jié),深入民心。

從以上記載來分析,在“三顧草廬”前,劉備和孔明應該不相識。可是,一直以來都有另一說法,令故事顯得更撲朔迷離。我們從南朝宋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當寫到“三顧草廬”后,注引了魏國人魏郎中魚豢私撰的《魏略》,說明當時劉備屯軍于樊城,諸葛亮知道,曹操平定河北后就會進攻荊州,而當時荊州牧劉表,生性猶豫不決,且不懂軍事,諸葛亮只好北行去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并非故交,又因其年輕,便將他和諸生一樣對待。

劉備與諸生集會完畢,眾賓客都離去了,諸葛亮獨自留下,這時有空的劉備不問他想說什么,有編織習慣的劉備,就自顧自地編織起來。此時,諸葛亮便利用「結毦」進言:「明將軍當復有遠志,但結毦而已邪?」孔明與劉備縱論抵抗曹軍大計,以「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發(fā)調(diào),則人心不悅??烧Z鎮(zhèn)南,今國中凡有游戶,皆使自實,因錄以益眾可也」作結,劉備于是聽從其計,部隊逐漸壯大。

從引述魚豢《魏略》的:「備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禮之?!毒胖輱u春秋》所言亦如之?!惯@一記載可推斷,諸葛亮不是由劉備“三顧草廬”請出山,而是「毛遂自薦」找上門,也有其他記載如是。這一說法,似乎讓“三顧草廬”成了案中之案。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釋中,其實還有另一段話:「臣松之以為亮表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挂簿褪桥崴芍J為,根據(jù)諸葛亮《出師表》所說,應該不是諸葛亮先去拜訪劉備。雖然聽說了有另外說法,但彼此說法也各不相同,實在令人感到奇怪。這也令裴松之迷惑不解,但為何不同朝代的史學家,在撰寫這段歷史時,都采信“三顧草廬”說法?

有歷史愛好者,從諸葛亮一生嚴謹性格來分析,他不可能在大部分經(jīng)歷過那段歷史的人還健在時,無中生有編造出“三顧草廬”的故事,與諸葛亮品格不相符。另一方面,諸葛亮在草廬中,為劉備作了“隆中對策”,成為蜀國的十多年的發(fā)展藍圖,由無立錐之地,終于占據(jù)荊益,站穩(wěn)住腳,與曹、孫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加上歷朝歷...

查看詳情>>
3、

關于劉備“三顧茅廬”有這幾種說法,到底哪個更可信點?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三顧茅廬”的故事之所以被世人所知曉最大的功勞非羅貫中莫屬,羅貫中的描述也是出自于諸葛亮自己的說法,諸葛亮在出師北伐之前向劉禪上了一篇《出師表》,諸葛亮是這么介紹“三顧茅廬”的事情:

這段史料說的非常清楚,“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劉備是“三顧茅廬”才將諸葛亮請出山的。那么我們看看陳壽撰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中是怎么說的,“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陳壽的撰寫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是采用了諸葛亮《出師表》的說法。

但是,對諸葛亮出山也有另外的說法,另外的說法恰恰和《三國志》的記載完全相反,諸葛亮并非劉備三請而出山,是諸葛亮自己“毛遂自薦”的。這個說法是出自三國時期魏人魚豢所撰寫的《魏略》。魚豢是比陳壽時期要早的史學家,《魏略》中對于這件事情的記載大致是這樣的:曹操統(tǒng)一北方之后,就開始南下取荊州,劉表無計可施。這時的劉備駐守樊城,諸葛亮見曹操南下,為保荊州免受曹操的戰(zhàn)火,諸葛亮親赴樊城找劉備。劉備當時正在會客,就沒有理會諸葛亮,因為諸葛亮太年輕了,再加上從未蒙面(那個時期的名士都是有人引薦的),客人走后劉備還是沒有把諸葛亮當回事。這時有人送來牦牛尾,劉備就用牦牛尾結毦,諸葛亮邊嘲諷劉備道:“我以為將軍必定胸懷大志,想不到原來只知道結毦而已?!边@就引起了劉備的注意力,然后經(jīng)過一番交談后,劉備發(fā)現(xiàn)這是個人才,于是就留在了身邊。這就是“毛遂自薦”的其中一個歷史版本。

大家沒有看錯,《魏略》只是“毛遂自薦”的其中一個歷史版本,還有另外一種歷史版本,那就是西晉司馬彪所著作的《九州春秋》,《九州春秋》的記載于《魏略》提到的內(nèi)容差不多。

這樣就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歷史說法了,那么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其實這個問題早在千年前就有人提出過了,那就是南北朝的裴松之了。裴松之把《魏略》和《九州春秋》中“毛遂自薦”的說法放入了自己為《三國志》作的注中。裴松之在完成這些資料收集之后,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

上面這一段裴松之的引注就表明了他的立場,他是支持或者說是贊同“三顧茅廬說”的。

近年來,“三顧茅廬說”與“毛遂自薦說”又再一次的被拿出來熱議。社會上對于這兩種觀點的爭議范圍越來越廣,隨之而來的說法也越來越多樣化。針對這兩種看法我也來發(fā)表一下我不成熟的看法,希望大家不喜勿噴哦!

首先,我們前面說到,不管是陳壽還是羅貫中,他們所說的“三顧茅廬說”都是源自于諸葛亮的《出師表》。對于陳壽,我們知道他本是蜀國史官,所以可以說陳壽的《三國志》比《魏略》和《九州春秋》更有說服力,這也是陳壽給“三顧茅廬說”帶來的最大優(yōu)勢。

其次,“三顧茅廬說”更有利的佐證就是《三國志·諸葛亮》中所出現(xiàn)的諸葛亮親筆的《出師表》。不過有人對《出師表》提出了疑問,說諸葛亮為了抬高自己的身價,故意編造了《出師表》中的內(nèi)容。我覺得這種疑問不太妥當,我們先看一下《出師表》的歷史背景,那是在諸葛亮北伐之前,上表劉禪的一份奏章,也就是官方文件,那是要...

查看詳情>>
4、

劉備“三顧茅廬”是假的?《魏略》記載是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的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首先,說說諸葛亮的出山和他的地位鞏固過程。三顧茅廬的故事大家都知道的,可是《魏略》和《九州春秋》上記載的諸葛亮主動求見劉備的故事,知道的人卻很少了。書上說:“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后來劉備自顧自編帽子,被諸葛亮諫阻,才注意到這個年青人——這一情節(jié),稍加改編,也添加進《三國演義》中去。

當時荊州出名的讀書人很多,劉備因為徐庶的話,就去求見在荊州士人中名聲并不很響亮的諸葛亮,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基于以下兩種考慮:一,有名的讀書人都被劉表搜刮光了,劉備只好去找二流名人;二,劉備是想仿效“千金買馬骨”的故事,通過走訪一個年青人,來提高自己愛才的名聲。

總之,不管劉備因為什么原因去親自登門找的諸葛亮,既然正史上采用了這種說法,就姑且相信吧。但是后面又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隆中對》?!堵≈袑Α匪貋肀徽J為是極其高明的戰(zhàn)略方針,但是仔細研究之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它具有兩個很大的缺陷。一是“聯(lián)吳”和“據(jù)荊”的矛盾(孫吳也想要荊州很久了,兩條狗都盯著同一塊骨頭,怎么會不撕咬?不過,這個問題與主題無關,姑且不談),二是怎樣取得荊州的問題。就第二個問題來看,諸葛亮這篇《隆中對》如果是獻給劉表的還情有可原。劉備當時只有小小一個新野,他怎樣才能拿到荊州?諸葛亮再聰明,也不是邪 教妖人,他不會知道劉表什么時候死,不會知道曹操什么時候南下,更不會知道劉琮那么簡單就投降。沒有這第一步的實行方法,《隆中對》就是一紙空文,它也許仍舊是很好的戰(zhàn)略方針,但是大而無用,不會吸引當時連屁股也坐不穩(wěn)的劉備。

因此,有人估計,《隆中對》的基本策略,其實劉備早就明白,他不過看看這個小年青思路是不是和自己一樣,既然大致相同,也就不管細節(jié)了,先聘出山再說。還有人認為,所謂《隆中對》,不過是諸葛亮和劉備長時間談話中的一些片段,連綴起來而已,本身并不是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對策。

先放下《隆中對》不提,諸葛亮總算出山了??墒撬錾?jīng)]所久,曹軍南下,就把劉備打得慘兮兮地向東逃跑。演義中大篇幅渲染的“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其實在正史中,根本一筆都沒有記載。諸葛亮出山以后的第一份功勞,其實是過江東,說孫權,聯(lián)合抗曹。赤壁之戰(zhàn)以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diào)其賦稅,以充軍實?!逼溟g的借東風、伏華容、收四郡本來就子虛烏有,而且直到這個時候,諸葛亮也主要負責內(nèi)政和外交工作,根本沒有上過一線去打仗。

諸葛亮第一次上陣,是在劉備攻打四川的時候,兵困葭萌,龐統(tǒng)戰(zhàn)死,沒有辦法,才召“(諸葛)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四川平定,“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諸葛)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仍然是文職人員。說諸葛亮用兵如神,起碼在劉備生前是看不到的——劉備很少讓諸葛亮帶兵,并且...

查看詳情>>
5

劉備“三顧茅廬”到底是史實還是隨意撰寫出來的?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關于三顧茅廬一事是否真實存在,在學術界一直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見解。

“三顧茅廬”說的支持者認為劉備確實曾經(jīng)三次到隆中拜訪諸葛亮,證據(jù)就是諸葛亮出兵北伐前寫給后主劉禪的《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p>

在這篇流芳百世的散文名作中,諸葛亮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先主劉備當年曾三顧他于草廬之內(nèi)并向他咨詢發(fā)展大計,他深為感動之下答應出山輔佐劉備成就興復漢室之大業(yè)。諸葛亮的人品道德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出師表》是寫給皇帝劉禪的,所以,“三顧臣于草廬之中”之言絕對是一點兒也沒有摻假的真話。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是認可“三顧”之說的。陳壽在《諸葛亮傳》中曾對傳主做出過這樣的評價——“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庇纱丝梢?,陳壽在為諸葛亮作傳時是站在一個公正客觀立場上的,這就使得他筆下的劉備三顧諸葛亮可信度非常之高。

然而,“三顧茅廬”說的反對者也有白紙黑字的證據(jù),他們拿出的古籍是與《三國志》同時代的《魏略》和《九州春秋》。按照這兩本書的說法,諸葛亮是在曹操劍指荊州之前主動“北行見備”的。他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有修齊治平遠大政治理想的青年才俊,他不會傻傻地在隆中坐等那位可能來訪更可能不來訪的像劉備一樣的明主。

易中天先生覺得兩種看法都有不可辯駁的論據(jù),他經(jīng)過一番思考給出了一個不偏不倚的新結論——諸葛亮先去找劉備,劉備也接受了他的建議,但仍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于是諸葛亮就回去了。等到劉備意識到諸葛亮的價值時,只好親自出馬,三顧茅廬,重新把諸葛亮請了出來。此說看似兼容并包,兩全其美,但確如易先生自己所說“太大膽了一點”,以至于有些突兀,難以令人信服。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有人忽然來到你家中邀請作為一家之主的你去外地某公司任職而且短期內(nèi)不能回家,你會立刻放下家中的一切跟隨對方前往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按照常理,你需要一兩天時間來打理家中事務為遠行做準備。在這種情況下,合理的做法是讓對方先走,你幾天后自己到他們公司報到。

熟悉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諸葛亮在被劉備拜訪時乃是一家之主,而且以“一生唯謹慎”著稱于世,他理應會像上面所設想的那樣在安排好家中一切后獨自奔赴劉備的軍營,而劉備自然不會到處宣揚他三顧茅廬搬請諸葛亮這件事,于是,諸葛亮應劉備之邀如約而至在不知情人的眼里就成了主動“北行見備”了。

查看詳情>>
6、

劉備“三顧茅廬”背后的隱情并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許多人提到“三顧茅廬”,就會堅信,擁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人,就一定會等到明主的拜見。但是,真是這樣嗎?諸葛亮真的純粹因為其才華橫溢遠近聞名,而被劉備三顧茅廬的嗎?我看,其中恐怕也有隱情!

在公元207年,還不是大軍閥的劉備率領一幫烏合之眾來到了新野。之前,他是屢戰(zhàn)屢敗,屢敗屢逃,雖然有張飛、關羽等猛將,但由于部隊不正規(guī),實力不強大,沒有過硬的社會根基,所以他常吃敗仗。這次,劉備在新野駐軍,就想拉攏當?shù)睾雷澹硗庖彩钦嫘囊獙ふ乙晃幌耥n信那樣才華橫溢的將領。

當時,劉備經(jīng)過多方打聽,找到了水鏡先生司馬徽。司馬徽就給劉備推薦了徐庶和諸葛亮。但是徐庶還沒干多久,就被曹操給挖了墻腳。沒辦法,畢竟曹操那邊兵強馬壯,給的工資待遇很好,再加上曹操還撈到了徐庶的母親為“核心王牌”,徐庶無奈,也就只好惜別劉備,跑到曹操那邊去了。

一時半會兒,沒有了軍師可怎么辦呢?劉備只有繼續(xù)物色找人這條路可走。經(jīng)過多方權衡,再加上司馬徽、徐庶等人的推薦,劉備決定去找諸葛亮。

當時,劉備是不會天真地相信26歲的諸葛亮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的。劉備如此看重諸葛亮,主要是因為諸葛亮有著特殊的當?shù)亍瓣P系”,比如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是荊州牧劉表的舊友;大哥諸葛謹已經(jīng)去東吳當官,屬于典型的潛力股,正在提升中。

沔南名士黃承彥是諸葛亮的岳父,在當?shù)仡H有影響;主掌荊州行政的蒯家是諸葛亮大姐的婆家;掌握軍權的蔡瑁是諸葛亮的妻舅。最重要的是,當?shù)匦姓娛率最I劉表,因為娶了蔡家的女兒,親上加親,也就成了諸葛亮的表舅舅。如此復雜的社會關系網(wǎng),怎能不讓劉備心動呢?

于是,公元208年春,劉備3次到隆中草廬拜訪諸葛亮。不過,劉備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注意,絕對不是諸葛亮故意不見,而是因為他出去游山玩水去了,才和劉備無緣。

當然,第三次兩人終于還是見上了。兩人一拍即合,諸葛亮就在家中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

很多人佩服諸葛亮提出的三足鼎立,其實真正熟讀歷史的人,是很容易提出這個策略的。為何呢?我們可以從東漢之前的歷史說起。

當年韓信為齊王,項羽為楚王,劉邦為漢王,當時項羽的謀士就去勸說韓信,3家均分天下,各自占領地盤,這不就是三足鼎立的教科書版本么?有現(xiàn)成的歷史教材,搬來就可以實施,此種論斷其實是見不得高明到哪里去的。再說,提出三足鼎立觀點的又不是只有諸葛亮一人,當時吳國的魯肅提出的觀點比諸葛亮更早。

歷史表明,劉備三顧茅廬可能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簡單。在三國時期,每一次軍事行動背后都有著復雜的動機。三國并不缺人才,但是為何劉備執(zhí)意邀請諸葛亮幫助自己,這背后有更多的隱情。

查看詳情>>
7、

歷史上“三顧茅廬”的典故是真是假?劉備“三顧茅廬”其實并不可靠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三顧茅廬”的典故在中國流傳千古,而到現(xiàn)代更是耳熟能詳。羅貫中在其小說《三國演義》中更是大肆渲染其典故,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請他出山的事情,更是深入人心,讓人不為贊嘆,劉皇叔禮賢下士,真乃仁君風范??墒聦嵣险娴娜绱?

“三顧茅廬”的典故的由來。

一是是出至于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第二是出至于陳壽《三國志》中的“凡三往,乃見”。

由此可以看出來僅僅是在這兩處有過記載,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中,劉備如果真的是三顧于草廬之中,應算的上是轟動之舉,各家史書都應當爭相記載和評判,但是總覽整個三國史料和相關人物,除了陳壽一家以外,竟無人提及劉備三顧茅廬一事,這在現(xiàn)在來看真的是無法想象。

“三顧茅廬”的見解

在《魏略》中記載的:“劉備屯於樊城。是時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荊州次當受敵,而劉表性緩,不曉軍事。亮乃北行見備,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p>

說明是劉備屯兵于樊城時,曹操方已統(tǒng)一黃河以北,下一步計劃是攻擊荊州。諸葛亮帶著自己的預測,北行見劉備。劉備與諸葛亮初次相見時,看諸葛亮年紀輕輕,沒有重視他,以諸生對待之。

《魏略》早于《三國志》,且以史料豐富,態(tài)度嚴謹見長。而在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中也作過相同記載。這就說明三顧茅廬的典故真實性有待考察。

而且當時諸葛亮27歲只是一介布衣,無論才情多大,要想要一個“天下無人不識君”的劉備去親自三請可能性有多大呢?當時劉備已經(jīng)46歲了,在古時已是大齡之年,所以說是三次拜訪諸葛亮,其實是諸葛亮主動“毛遂自薦”更值得肯定。

查看詳情>>
8、

三國歷史上真的有劉備“三顧茅廬”這件事嗎?

三國
劉備“三顧茅廬”
歷史上真有“三顧茅廬”嗎

三顧茅廬顧名思義就是三次前去拜訪茅草屋。茅廬就是茅草屋的意思,顧就是前去拜訪的意思。這個故事來源于漢末的三國時候。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劉備經(jīng)過徐庶的指點知道了諸葛亮這個人才,于是他迫不及待的去見諸葛亮,然而第一次,第二次沒有見到諸葛孔明,這次終于見到了諸葛亮,經(jīng)過自己的一番解釋,并表示十分看重諸葛孔明,諸葛孔明最后答應了劉備的邀請,于是三顧茅廬的典故便流傳至今了。諸葛亮在接受重用之后,還寫了文章來描述自己對劉備的感激之情,自己的才能終于被伯樂發(fā)現(xiàn),并加以重用。三顧茅廬的意思主要是表達尋覓人才的人對人才的渴望。

三顧茅廬現(xiàn)在作為一個詞語使用,表面意思是(劉備)三次前去拜訪(諸葛亮)的茅草屋。現(xiàn)在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思那就是形容領導者很渴望得到人才,不惜一切代價,帶著自己的真誠去邀請有能力的人前來幫助自己成就一番事業(yè)。三顧茅廬的典故給現(xiàn)在的領導者一個提示,那就是要當領導者挖掘有才能的人是很重要的,對成就自己的事業(yè)幫助是十分大的,因此多用于領導者善于接納有才能的人。三顧茅廬的意思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要想成功,就必須要發(fā)現(xiàn)并接納有才能的人,人才是獲取財富及名利的重要手段,否則劉備也不會那么著急去請諸葛亮了。

三顧茅廬背景

在向劉禪提出北伐建議的書中,諸葛亮曾提到劉備曾三顧茅廬拜訪自己的事情。劉備身為一方的君主,能降低自己的身份以求能人相助自己,不論是誰,都會為之所動容,諸葛亮也不例外。劉備這份虛心求賢才的誠意,怕是擁有萬千軍隊的曹操所不能及的,也是孔明先生愿意傾盡全力襄助劉備,甚至于在日后扶助劉禪。

史料上對于三顧茅廬這個典故,多多少少有著些許的記載,從這些史料記載,我們不難看出三顧茅廬發(fā)生時的歷史背景。三顧茅廬發(fā)生在東漢末年之時,準確的說法應是發(fā)生在公元二零七年至公元二零八年之間,或許有人會問,為什么是會跨年呢,難道是記載有誤。其實是因為劉備在最后一次拜訪孔明時是在次年的昔年后,因此才有如此記載。在三顧茅廬之前,劉備因不敵曹操麾下大軍,大敗于官渡,不得不投靠劉表。然而更令劉備喪氣的是,自己有力的謀士徐庶不得不離開自己,自己的身邊忽無一人可用。后來從他人口中,劉備悉知了孔明這一能人,為了求得孔明的相助,劉備便有了三顧茅廬這一舉措,這也是三顧茅廬發(fā)生的背景的由來。

正是因為當時的背景以及劉備的虛心,這才使得孔明助得劉備取得一席之地,終成三國之勢?,F(xiàn)今仍有不少后人仍在繼續(xù)研究三顧茅廬發(fā)生時的背景,也是因為有環(huán)境造就人和決策這一說法。

三顧茅廬是真的嗎

對于很多事我們都感到懷疑,拿《三國演義》中最典型的一個例子“三顧茅廬”來說吧,很多人都覺得諸葛亮在被劉備重用之前只是一個在南陽耕種的學者而已,怎么會受到劉備這樣的大人物的三次邀請呢?或許這只是作者在寫這篇作品時為了去美化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而編造的故事而已。也有人對這件事的真實感到深信不疑,因為這個故事曾經(jīng)多次被人們引用而且歷史資料...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