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李時珍的故事

發(fā)布時間:2020-07-14
1、

你了解李時珍的故事嗎?李時珍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緊密相關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16世紀,伴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方世界進入了一個殖民擴張的時代。這個時代的到來,從此將世界劃為兩部分。西方如同一個茁壯成長的孩子,日漸強大雄壯,東方閉關鎖國,不斷的落后于世界,像一個羸弱的孩子。慢慢變弱的國家里,出生的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好在他們家是醫(yī)學世家,體弱的他才不至于被病魔奪去生命。這個孩子就是后來被稱為藥圣的李時珍。

時間慢慢的流失,多病的孩子終于可以健康的成長了,這說明了他父親醫(yī)術的精湛。從李時珍開始懂事以后,他就會給父親打下手,幫助父親為病人看病,和父親一起去深山老林里面尋找藥材。在父親給病人看病的時候站在旁邊仔細地看父親行醫(yī)的過程。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李時珍在醫(yī)學世家的環(huán)境里面從小耳濡目染,從小便有學醫(yī)的慧根,這也成為了他走向醫(yī)學道路上的動力。

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對問題的追根究底,不達到目標決不罷休的恒心。給父親打下手的小李時珍,每天像十萬個為什么一樣,向父親問好多的事,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有的時候父親都被他問的不耐煩了。但是,更多的時候,父親會耐心的回答他,他家得到的答案深深的記在了心里。從此,醫(yī)學上的許多學問他都掌握了。這個時候的他還是一個年幼的小孩,真可謂是“少年英才”。

從植物到動物,李時珍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在大自然里得以大開眼界,他跟著父親像神農氏一樣嘗百草。親自去品嘗,這樣才能了解草藥的藥力,作用,藥的味道和它的療效。只有努力的認真的去實踐了,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知識,坐在家里僅僅憑借猜測是得不到真理的。父親的回答已經解決不了李時珍的疑問了,他向社會界的各類人士問問題,把從事各類職業(yè)的優(yōu)異者者拜為自己的師傅。

我們要學習李時珍的這種精神,為了追尋真理可以不恥下問,可以向各類人士彎腰的對真理探索的執(zhí)著精神。14歲的時候,李時珍就已經考取了秀才。這時候的他看到醫(yī)書便愛不釋手,求知若渴。他到各家去尋找有關于醫(yī)術的醫(yī)書,借到了就像得到了寶貝一樣,廢寢忘食地閱讀。

他像一頭大胃牛一樣,將各種各樣的醫(yī)書囫圇吞棗的咽下去。又在閑暇時間反芻咀嚼,這就是他能成為藥圣的原因之一。努力過就一定會有結果,李時珍廣泛的閱讀大量的醫(yī)書。從小就積累了大量的醫(yī)學知識,這也他后來編纂《本草綱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得不說,李時珍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離不開關系,和父親的殷切教導切不斷聯系。但是最重要的還是李時珍自己對于醫(yī)學的濃烈興趣和他追根究底的求實精神。他造福了人類,他的成就是中西方共同的財富,他是醫(yī)學界的里程碑!


查看詳情>>
2、

李時珍的著作《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yī)藥學的發(fā)展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享有“藥圣”之稱的李時珍,他的經典著作《本草綱目》對我國的醫(yī)藥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生在醫(yī)學世家的李時珍,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一起去上山采藥,祖父是一位奔走于坊間的大夫(醫(yī)生),父親也不出意外也成為了一名大夫,因為從小生活在藥草中,所以小時候的李時珍就特別喜歡花花草草,遇到一些不懂的花草,便虛心請教周圍的人,并把學到的知識都牢記于心中,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真是一個好學的孩子。別的小孩都是在沙堆里打滾玩耍,除了李時珍,他常常沉浸在父親的后花園里面,父親的后花園里面種滿了各種各樣的草藥,年幼的李時珍也經常跟在父父親的背后,幫忙給后花園里的草藥澆水,悉心照料,父親見李時珍這么好學,便耐心地傳授一些關于草藥的知識,以及各種草藥的功效,在父親的啟蒙教育之下,年幼的李時珍比一般小孩懂的醫(yī)藥知識都多,還對李時珍的成長產生了深厚的影響。逐漸長大的李時珍開始跟著父親上山采藥,開始走出家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李時珍經常流連在池塘邊、竹林中,便認識了各種各樣的動物以及植物,探討大自然的秘密,還經常與周圍的人交流,獲取日常生活經驗。年少積累許多經驗,不僅豐富了李時珍的知識層面,還讓李時珍養(yǎng)成了虛心討教的好品質。正所謂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每個人都應該養(yǎng)成虛心的品質,做一個有進步的人。

作為醫(yī)學家,家中肯定會有無數的有關醫(yī)學書籍,勤奮的李時珍一有時間便沉迷于書海中,雖然李時珍喜歡看書但是也不是全部都相信書上所記載的,每當李時珍看到書上記載與自己所認知有所出入時,并不是囫圇吞棗,而是刨根問底,他先是請教父親,父親并沒有因為工作繁忙而隨便推脫李時珍,而是激發(fā)他的求學精神,于是就對他說如果你對書上記錄的東西有疑惑,你為什么不去親自去采集,然后細心觀察,再來對比一下書上說的東西是不是真的?李時珍聽完父親這番話后,便動身去實地考察,親自采集、細心觀察,然后認真對比醫(yī)學書籍所記載的,遇到記載有錯誤的便多次驗證,小心求證,把醫(yī)學書上所記載的錯誤糾正過來,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真的值得學習,對不懂的問題進行細心考證,遇到錯誤經過考察敢于糾正,是求學所必須持有學習態(tài)度之一。

李時珍曾經在太醫(yī)院工作過,在工作期間看過很多種醫(yī)書,他發(fā)現了一個問題,過往朝代的醫(yī)書不僅品種不全、參差不齊,甚至還有些錯誤,原本有著有錯必改品質的李時珍便辭去太醫(yī)院的工作,決心要更正這些醫(yī)書上的錯誤。他不怕辛苦,背著藥簍,拿著藥鋤頭,翻山越嶺尋找藥材,虛心請教當地村民,聽取他們的意見,學習民間秘方,獲取更多知識來更正書籍上的錯誤,還發(fā)現了不少新的藥材。同樣的工作持續(xù)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這種堅持并非常人所能及,堅持很難,但勝在可貴。

李時珍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踏遍祖國山河,只為尋找更多可以治愈百姓的藥材,他花了大半身的時間在修訂過往的醫(yī)藥書,并寫成了對后代的醫(yī)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本草綱目》,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中的瑰寶之一。

查看詳情>>
3、

李時珍為何毅然辭去御醫(yī)一職?看看李時珍的辭官故事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出生于一個平民家庭,年輕的時候為了不負父親期望曾經三次參加鄉(xiāng)試,但是都考不上,可是醫(yī)術卻越來越好,于是李時珍干脆放棄鄉(xiāng)試,一心研究醫(yī)術。

李時珍雖然不是讀書的料子,但是研究醫(yī)術卻很在行。因為他的醫(yī)術越來越好,他的名聲自然也就越來越大。李時珍33歲的時候,楚王請他當自己的御用醫(yī)生,在那個吃不飽飯、藥材稀缺的年代,楚王的邀請對李時珍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好事,于是李時珍去了楚王府,并且治好了很多人,也因此被譽為神醫(yī),并名揚四海。

1551—1556年這段時間內,嘉靖帝征如醫(y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y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yī)院就職,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y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y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y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就這樣李時珍便成了嘉靖的專職醫(yī)生了,這也意味著,李時珍只需要治療嘉靖一個人。

進入太醫(yī)院之初,李時珍還是很興奮的,要知道太醫(yī)院這樣的地方一般人根本進不去,更何況太醫(yī)院里面有許多傳世的醫(yī)書典籍和珍貴藥材,這對一個癡迷醫(yī)術的人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李時珍做太醫(yī)沒多久,就決意離開太醫(yī)院。

這個時候的嘉靖帝瘋狂地迷戀丹藥,為了修道,甚至避居西苑二十多年不上朝。嘉靖迷戀丹藥源于一件事,他在30歲之前一直沒有子嗣,后來一位名叫邵元節(jié)的道士幫他開了藥,服用不久嘉靖還真就得了兒子,不僅如此,接下來又生了第二個、第三個皇子,嘉靖帝從此對方術深信不疑,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

丹藥雖可短暫發(fā)揮效力,但對身體損害極大,久而久之還會產生依賴。嘉靖迷戀丹藥,不僅對自己身體有傷害,對宮女們也是一種摧殘,藥效發(fā)揮時,首先受到欺凌的就是他身邊的宮女,而且長期服藥,嘉靖性情偶爾會暴躁,對宮女打罵虐待時有發(fā)生。

嘉靖二十一年,朱厚驄為了專心研究方術,決定移駕西苑,而且一進去就不出來了,在西苑他不做別的,就是修道、煉丹、服丹,嘉靖煉制一種叫處女紅的“仙丹”,其藥引子就是少女經血,為此他還招了幾千名少女進宮,每天有專人采集供他煉丹服用。

李時珍覺得自己在太醫(yī)院再無存在的價值,君主沉迷丹藥身體每況愈下,自己卻無能為力。

于是他毅然背起行囊回到小屋,一邊拯救天下蒼生,一邊書寫傳世醫(yī)書,進而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醫(yī)學著作《本草綱目》。令人欣慰的是,傾盡他全部心血的《本草綱目》也不負期望,在他死后流傳于世界各地,時至今日依舊救民于病痛,替他以另一種方式在后世繼續(xù)懸壺濟世。

查看詳情>>
4、

李時珍的故事:李時珍被稱為“藥王”的背后,是他巨大的辛勞與代價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山人,是我國明代時期著名的醫(yī)藥學家。李時珍的一生立足于研究古代醫(yī)藥文化,繼而對其加以補充與完善,為后世留下了一本曠世醫(yī)學著作——《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的問世,促進了本草學的進一步發(fā)展,是一部本草學集大成之作,并被翻譯成各種文本,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通。當病痛的人們在《本草綱目》中尋找良方時,都會將李時珍的名字深深烙印在心底。

李時珍卒于公元1593年,在他去世后,家人將其埋葬在今蘄春縣蘄州鎮(zhèn)的雨湖之濱,與青山綠水為伴。時至今天,該地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同時也是重要的旅游勝地。

李時珍的墓冢位于園林深處,整體呈橢圓形狀,后人為了保護墓葬的完整,還在墓周圍砌有數枚青石條。在李時珍墓前的紀念碑頂,有一座李時珍的半身雕像,兩側還有六角亭各一座,上覆琉璃瓦,與遠處青山形成了一道極美的景觀。除此之外,在陵園兩側,當地相關部門還建造了一座李時珍紀念館,長廊壁上刻滿《本草圖》內容,并在館內陳列各種關于《本草綱目》的版本。

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醫(yī)學家,對于李時珍都有較高的評價,甚至還有人將其與萬密齋并列齊名,分別稱他們是“藥王”與“醫(yī)圣”,甚至,當朝也對李時珍的功績進行了肯定,在其去世后將他敕封為“文林郎”。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在這種殊榮的背后,李時珍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勞與代價。

李時珍行醫(yī)多年,一直有個著作醫(yī)書的愿望。可無論是在行醫(yī)過程中,亦或是閱讀古典醫(yī)學典籍時,他都遇到了一個相同的問題,即古書內所記載的藥名雜亂,并沒有進行統(tǒng)一明確的解釋。相反,后人在解讀這些藥名時,往往會牽強附會,只知道在書本上進行推敲,卻不懂實際考察,致使書中被誤讀的藥物反復出現。

李時珍意識到,“讀萬卷書”固然重要,但是“行萬里路”也絕對不能缺少,因此他決定,自己要深入實際進行考察,重新演繹一出“神農嘗百草”。李時珍的求知精神極為可貴,以至于留下不少經典的故事。

在古代醫(yī)書《神農本草經》中,一直提到一味中藥,名字叫作“蕓苔”,可是使用頻率如此高的詞匯,卻在后代出現了幾種不同的解釋,令李時珍一時難以分辨其中真?zhèn)?。為此,李時珍遍訪各地名山大川,專門查找實物,最終在一位種菜老人的指點下確定,所謂的“蕓苔”,其實正是平日里我們所熟知的油菜。

在巡訪探查的過程中,李時珍還曾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對一味“仙藥”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在太和山地區(qū),有一座五龍宮道觀,觀中道士極為推崇一種名叫“榔梅”的果子,將其稱為是“長生不老果”。每年榔梅成熟之時,道士們都會將其采摘,進貢給皇帝享用。正是因為如此,官府便頒下嚴令,命民間百姓不得私自摘取榔梅,否則將會被全家問罪。

李時珍卻不相信道士唬人的鬼話,于是偷偷潛進深山,冒險摘下一枚榔梅。經過他的仔細研究,發(fā)現該水果并無太多的功效,只能生津止渴而已,是一種變形的榆樹果實,幾乎與桃子和杏子毫無區(qū)別。

除此之外,李時珍還對中藥質量的真?zhèn)芜M行過判定,并將其明確記述在著作之中。...

查看詳情>>
5、

李時珍簡介:多次科舉落榜,潛心鉆研醫(yī)學在醫(yī)術界獨樹一幟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zhèn)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yī)藥學家,被后世尊為"藥圣"。自1565年起,其先后到武當山、廬山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參考歷代醫(y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歷經27年,于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巨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后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y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

走科舉之路

李時珍從事醫(yī)藥學,既是必然又是偶然。其父親李言聞,就是一位醫(yī)生,醫(yī)術頗為了得。不過,在那個年代,就社會地位而言,從醫(yī)不如讀書人,所以,他父親就希望他能走科舉之路,將來可以光耀門庭。他父親本有個計劃,大兒子接他的班,比較聰明的李時珍就好好讀書,走科舉之路。按照他父親的安排,他開始了科舉之路。14歲那年他考取了秀才,不過在以后的考試就不盡人意了。

放棄科考,投身醫(yī)學

1540年,22歲的李時珍第三次參加鄉(xiāng)試,不過,這一次的狀態(tài)比前兩次還要糟糕,他前不久剛得過"骨蒸病",以現代醫(yī)學看,這是"結核病"。李時珍當然沒有通過鄉(xiāng)試,甚至,身體更加糟糕。這時候,他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放棄科考,投身醫(yī)學。

隨父學醫(yī)

李時珍出身于醫(yī)生世家,自幼熱愛醫(yī)學,并不熱衷于科舉,其后曾三次赴武昌應試,均不第,故決心棄儒學醫(yī),鉆研醫(yī)學。23歲隨其父學醫(yī),醫(yī)名日盛。事實證明李時珍的選擇沒有錯。雖說他讀書考試不行,但在擺弄藥材、扎針號脈方面,他還是很有天賦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見過的病人越來越多,開過的藥方也越來越多,臨床經驗也愈加豐富,醫(yī)術也開始慢慢地獨樹一幟。

無論是歷史學家還是醫(yī)學家,對于李時珍都有較高的評價,甚至還有人將其與萬密齋并列齊名,分別稱他們是"藥王"與"醫(yī)圣",甚至,當朝也對李時珍的功績進行了肯定,在其去世后將他敕封為"文林郎"。不過您可能不知道,在這種殊榮的背后,李時珍同樣也付出了巨大的辛勞與代價。

查看詳情>>
6

李時珍是如何確定中草藥的功效的?一起來看看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中醫(yī)中藥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中醫(yī)中藥指的是中國醫(yī)生以及本土的治療方法。西醫(yī)提倡藥物直接注射或服用治療,而中藥則是提倡服用一些中草藥的湯水來對身體調理,二者都是為了達到治病的效果。

現在醫(yī)學可以根據藥物的分子結構以及特性來推斷是否能夠達到一定的治病效果。但古代的中國人卻并沒有辦法通過高科技分子研究的方式確定一個藥草的功效。

那么當年李時珍在編著百草綱目的時候,是如何確定一個中草藥的功效呢?

第1點就是來自于經驗的總結,中藥是我國文明歷史的發(fā)展一部分,甚至比現在所記載的文字還要早。

古代人在得病的時候不知道該怎么治,后來人們發(fā)現若是吃了某種草物的話會減輕的病癥狀,于是人們便開始總結哪一種草會有哪一種功效。通過不斷的嘗試慢慢總結代代相傳,大家開始了解了這些藥草的特性。

再加上草不可能一年四季都會有的,所以有些人害怕在冬天的時候得病就是事后沒有藥,提前將一些藥草晾干,等到冬天在煮水飲下,從而達到一定的治療效果,后來發(fā)現這一種方式既可以存放,而且藥效會更好,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中醫(yī)湯藥。

經過數千年的經驗積累,中華民族也就逐漸掌握了一些藥理的特性,以及具體的使用方法。

當年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的時候游遍了中國的大好山川,通過向當地的藥店或者郎中人打聽該藥草的功效以及使用方法,并且將其記錄到書中。

所以很多藥理不需要李時珍本人去探索的,直接都會有現成的答案,他只需要將這整理清楚并且進行合理的歸類就好了,也正是李時珍的如此行為,讓中醫(yī)顯得更加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也為后來的中醫(yī)研究留下了巨大無比的保障。

第二就是來自于李時珍本人的驗證。除了郎中還有藥店會對某一個藥草進行介紹了解之外,有一些百姓也會對一些偏方進行口口相傳,但是畢竟百姓口種的藥方要不嚴謹,在使用的時候很可能會出現問題。

而這些藥方則需要李時珍本人去進行了解,或者說是找類似于志愿者做人體實驗一樣。有的時候一些病人愿意接受李時珍的新藥方,但是有的時候未必有人愿意接受新藥方,而這個時候必須就需要李時珍本人去吃藥了。

當然以李時珍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說將所有的藥都給檢驗過來一遍,所以只有部分道聽途說的藥方是檢驗過的。

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只是對各種的中草藥進行了羅列,簡單的記住了其用法用量還有適應癥,但是并沒有辦法解釋它為什么會有這種功效,因為古人并不知道其具體的藥物原理還有治病原理。

至于中國人為什么會明白這些中草藥的功效,在神話小說中記載,當年神農嘗百草,神農通過自己的肚子可以看到藥物的變化,所總結出來這個藥的特性。

就這一個神話也間接透露出來的一個消息,就是這些藥性都是通過人體實驗慢慢總結出來的。

查看詳情>>
7、

李時珍的故事:翻山越嶺訪醫(yī)采藥,從赤腳醫(yī)生家庭走到國醫(yī)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zhèn))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儒略歷1518年7月3日,合新歷7月13日),卒于神宗萬歷二十二年(公元1593年)。好讀醫(yī)書,醫(yī)家《本草》,自神農所傳止三百六十五種,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蘇恭增一百一十四種,宋劉翰又增一百二十種,至掌禹錫、唐慎微輩,先后增補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種,時稱大備。

然品類既煩,名稱多雜,或一物而析為二三,或二物而混為一品,時珍病之。乃窮搜博采,芟煩補闕,歷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書,曰《本草綱目》。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厘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標正名為綱,余各附釋為目,次以集解詳其出產、形色,又次以氣味、主治附方。書成,將上之朝,時珍遽卒。未幾,神宗詔修國史,購四方書籍。其子建元以父遺表及是書來獻,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書。時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縣。

太醫(yī)生涯

李時珍1551—1557年這段時間內,封建皇帝征如醫(yī)官,下令各地選拔醫(yī)技精湛的人到太醫(yī)院就職,于是在武昌楚王府的李時珍,也被推薦到了北京。

關于李時珍這一段在太醫(yī)院工作的經歷,史學界有諸多爭論,有人認為李時珍曾出任太醫(yī)院院判(正六品),但也有人認為他只是擔當御醫(yī)(正八品)。無論其職位高低,李時珍被薦于朝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太醫(yī)院的工作經歷,有可能給他的一生帶來了重大影響,為他創(chuàng)造《本草綱目》埋下很好的伏筆。

這期間,李時珍非常積極地從事藥物研究工作,經常出入于太醫(yī)院的藥房及御藥庫,認真仔細地比較、鑒別全國各地的藥村,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同時他還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與此同時他也可能從宮廷中獲得了當時有關民間的大量本草相關信息,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使他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談到這一點,就必須聯系到明代宮修的另一部著名本草書籍——《本草品匯精要》。

2002年,中國文化研究會全文影印出版了《本草品匯精要》,該書是明孝宗于弘治16年(1503)8月下詔太醫(yī)院編修的一部國家藥典。在司設監(jiān)太監(jiān)劉文泰的組織下,一個設有總督、提調、總裁、副總裁、篡修、驗藥等9種職位的修撰班子組成,包括謄錄、繪畫人員在內共49人。在經歷一年半修訂后,藥典編纂完成。編撰者按照宋人唐慎微的《證類本草》舊例順序,把入藥之物分為玉石、草、木、果等10部,每部分為上、中、下三品編寫,全書共收藥物1815種,正文用朱墨兩色分寫。正文之前繪有精美的彩色寫生圖達1358幅之多,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彩繪圖書。

李時珍是在距此事約50年左右進入太醫(yī)院任職的,他不可能對前朝舊事一無所知。而此時孝宗后繼位的明武宗已逝,明世宗也已出任皇帝30余年,對故去的疑案未必再加關心,所以封藏在宮中的《本草品匯精要》有可能在不公開的情況下得以窺見,因此不能排除李時珍在太醫(yī)院工作期間很幸運地看到了...

查看詳情>>
8、

李時珍的故事:“讀書十年,不出門庭”,終成“藥圣”

李時珍的故事
李時珍簡介

李時珍,字東壁,號瀕湖山人。出生在湖北蘄州的一個醫(yī)藥世家。祖父是個名醫(yī),終日走街串巷為窮人治病,行善鄉(xiāng)里。父親李言聞,號月池,也是知名的醫(yī)生。因他醫(yī)精德高,曾任太醫(yī)院吏目,并著有《醫(yī)學八脈考》、《四診發(fā)明》等醫(yī)作。

由于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李時珍從小就熱愛醫(yī)學,特別喜愛藥物學。十幾歲他就知道了許多藥物的名稱,并能說出自己所種幾十種花草的藥用功能。少時李時珍體弱多病,曾因感冒咳嗽吐痰,臥床不起。幸得父親精心治療,才恢復健康。這次患病,使李時珍親身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和艱難,他暗暗下定決心隨父學醫(yī),濟世救人。

當時民間醫(yī)生社會地位低下,父親李月池行醫(yī)多年,深知醫(yī)道之難,他從內心里不愿讓兒子再走這條擔風險又受凌辱的謀生之路。他一心想讓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舉成名,光宗耀祖。開始時,李時珍不敢違抗父命,認真習儒,14歲就考中秀才??珊髞?,越學越沒興趣。在父親的嚴厲督促下,曾三次去武昌應試舉人,但都名落孫山。李月池認為是兒子為弄花、草、蟲、鳥,影響了學習。一氣之下,把李時珍種的花草都拔了。為此,父子鬧了一場風波。

后來,李月池發(fā)現兒子通過種花草、養(yǎng)蟲鳥,對藥物很有研究,有時還將他一軍。無奈,只好違心答應了讓兒子學醫(yī),并親自幫助李時珍種花、植草、喂蟲、養(yǎng)鳥,收集各種藥物標本。

李時珍實現了自己學醫(yī)的愿望,真是如魚得水,如虎添翼。他學起醫(yī)來,興趣濃,勁頭足,經常廢寢忘食。他“讀書十年,不出門庭”,30多歲便成了當地名醫(yī)。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李時珍被皇家召到太醫(yī)院任“太醫(yī)院判”。由于他不甘心忍受官場卑躬屈膝的恥辱。待了一年便辭職回家。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yī)以及閱讀古典醫(yī)籍的過程中,發(fā)現古代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李時珍決心修編本草。他涉獵群書,搜羅百氏,采訪四方,親嘗百草,歲歷30載。書考八百家,對歷代本草復者芟之,缺者補之。他細細揣摩,纂述諸家,編成不朽名著《本草綱目》。此書收藥1892種,附方11096首,插圖1127幅,計190多萬字,是一部集本草之大成的劃時代的杰作,是一部造福炎黃子孫千秋萬代的珍貴文獻。郭沫若在李時珍的墓碑上題詞:“醫(yī)中之圣,集中國藥學之大成,《本草綱目》乃1892種藥物說明,廣羅博采,曾費三十年之精力,造福民生,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偉哉夫子,將隨民族生命永生?!?/p>

?李時珍對醫(yī)學事業(yè)孜孜不倦地追求,堅定不移地努力進取,終于實現了自己濟世救人的理想,為人類中醫(yī)學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世尊稱為一代“藥圣”!


查看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