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更多內(nèi)容
一張表梳理歷史朝代順序
岳飛為何不反?原來是身不由己可憐可嘆
我覺得若岳飛學習五代名將楊師厚或唐朝名將李光弼,擁大軍于湖北,不造反,不投金,不奉詔入京,可保平安,畢竟在岳飛不造反的情況下,南宋境內(nèi)的實力派比如吳氏兄弟,韓世忠,張俊沒有必要招惹他,特別是吳氏兄弟,有自己割據(jù)的小想法,即使在朝廷的壓力下出兵,也不會使全力,但這樣的話,岳飛的名聲要受影響,南宋的兵權(quán)回收工作就非常難,很可能落到唐朝軍閥割據(jù)的狀態(tài)。岳飛如果真要行“清君側(cè)”的事情,必然需要提前準備好,臨時起意怕是成功率很低,可憐可嘆。
整個宋朝的基本國策就是六個字:嚴防軍事政變。
可能因為自己就是黃袍加身靠政變起家,并且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歷歷在目,所以歷任宋朝皇帝對防止政變挖空心思費盡心機,甚至已經(jīng)到了變態(tài)的程度:寧失國土不失軍權(quán),寧保趙家不保天下;抽空地方集全國人力財力于首都,汴梁杭州由此成為當時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級大都市;首都禁軍與全國地方部隊1:1配置,造成禁軍空前龐大,八十萬禁軍不是傳說;重文抑武的程度甚至把文人寵上了天,致使皇權(quán)遭某種程度架空也無所謂。
而岳飛,卻用他對國家民族的忠誠和死亡,恨恨扇了變態(tài)皇權(quán)政策的嘴巴。
從當時的形勢看,趙宋如果要收復整個北方,就必須傾舉國之力發(fā)動全面的戰(zhàn)略性反攻,這個場面太大,單獨一直不到十萬人的岳家軍再能打,也是不夠的,趙構(gòu)12道金牌下達的時候,之前東線的其他戰(zhàn)場,宋軍都已撤退,如果岳飛不管不顧自己單獨進軍,在河南戰(zhàn)場應該還會有一定進展,拿下開封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隨著與朝廷決裂后,后勤資源的斷絕,兵力損耗的加大,金國可以傾舉國之力從其他戰(zhàn)場調(diào)集軍隊圍剿岳飛,到最后還是死路一條。
所以那個時候岳飛搬師前,肯定方方面面都想到了,我覺得他最后選擇搬師,除了無奈服從的政治原因外,也許也有那么一絲期待,期待朝廷將來興許回心轉(zhuǎn)意。不管怎么說,趙宋王朝在政治上太腐朽了,這是根本的弱點,金國和后來的滿清入關一樣,最終都是在政治上取勝的,這是岳飛沒辦法改變的。
當年風波亭含冤,除了簡單的忠義奸臣的造神忠君情懷,更應看穿皇帝的行為背后的邏輯,無不是人性在作祟。當你身處地位越高,掌握資源越多,越難以學會放下,普通個人之所以可以隨意放下,只是因為根本沒什么好放不下的。舉個例子,所謂順治皇帝出家僅僅只應是個傳說,因為這個權(quán)力中心,有多少手下渴望著分一杯羹,滅人論者,方為寡人。簡單來說,只有你是皇帝,才明白什么是“孤”。相比于權(quán)力的爭奪的黑暗殘酷,我還是寧愿沉醉于良將報國的忠義情懷吧。
岳家軍雖然沒法拿下燕云16州,但可以拿下西夏,北宋神宗,哲宗為什么屢次攻打西夏,就是因為其是產(chǎn)馬地,而且也是進攻遼國的跳板。試想如果換成曹操,在當時情況下能否北伐中原,平金滅西夏,再挾“二帝”返攻南宋,統(tǒng)一天下?
有些事做了就流芳千古,不做則遺恨萬年。此時金國尚用傀儡政權(quán)來治理北方,統(tǒng)治尚未穩(wěn)固,北方人心思歸宋,收復北方完全是有可能的。不過岳飛功名太盛,無論勝敗,是否迎回二圣,趙...
查看詳情>>與“岳飛為何不反?原來是身不由己可憐可嘆”相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