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2—1364)處州遂昌人,遷錢塘,字明德,號尚左生。少穎悟,刻勵于學。順帝至正中,除平江儒學教授,升江浙儒學提舉,卒于官。為文滂沛豪宕,詩亦清峻蒼古。有《遂昌雜志》、《僑吳集》。
人物生平
鄭元祐(元朝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四年),遂昌航頭人(今妙高鎮(zhèn)二都街)。宋末元初隨父舉家徙居錢塘(今杭州市),后來僑居吳中近四十年,晚年命名其文集為《僑吳集》。鄭元祐在吳中士人中影響很大,時人和后人都把他做為吳中學人的代表,當時吳中碑碣序文之作多出其手。明弘治九年(1496年)吳中張翥說他是“吳中碩儒,致聲前元”(張翥刊《僑吳集》后),給他很高的評價。清康熙時長洲顧嗣立編《元詩選》收錄了他二十幾首詩,乾隆時編四庫全書,收錄他的《僑吳集》,他的詩文受到重視,《浙江通志》、《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歷史人物辭典》均有記載。 鄭元祐聰穎好學,十五能詩賦;年幼時傷右臂,遂以左手寫字,字體規(guī)范,并能書多體,為元代書法家,受世人贊譽。他自號尚左生,學者稱遂昌先生。他居于錢塘期間,便在文壇樹立了名聲。元泰定帝年間(1324-1328),鄭元祐移居平江(今蘇州市)。以后四十年僑居于吳中,在此期間,他的聲望更高了。 元祐“素不喜著書”,曾經(jīng)對學者說:“經(jīng)則經(jīng)也,史則緯也,義理淵藪在焉。學者能盡得古人之意鮮矣,況敢私有所論述乎!”表明他重視經(jīng)史反對空談、義理的學術(shù)思想,時人稱其為有識見(蘇大年《遂昌先生鄭君墓志銘》,《僑吳集》附錄)。平江為路治所在地,物產(chǎn)豐富,寓公霧會,學者云集,元祐“富貴聲利一不動其心,浙省臺憲爭以潛德薦之,自以臂疾不愿仕”(顧嗣立《元詩選》)。至正五年(1345)進士,直到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平江路授官為儒學教授,元祐欣然而往,說:“講學,吾素志也?!比凰哟寺毼粌H一年時間,便稱疾而去。后又升任江浙儒學提舉,亦不辭,曰:“文臺也,儒者之職也”。 鄭元祐的文章頗負盛名,“為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風,詩亦清峻蒼古”(顧嗣立《元詩選》)。當時,昆山富豪顧仲瑛輕財結(jié)客,筑別墅,名曰玉山佳處,取杜甫詩語,匾其讀書之處曰玉山草堂(《僑吳集》卷10《玉山草堂記》),成為四方文人名士文會之勝處,“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與朝士之能為文辭者,凡過蘇必至焉。至則歡意濃浹,隨興所至,羅尊俎陳硯席,列坐而賦……仙翁釋子,亦往往而在,歌行比興,長短雜體,靡所不有”(《云陽集》卷6《草堂名勝集序》)。當時參加文會的有楊維楨、柯九思、李孝光、鄭元祐、陳基等,這些人都以文章儒學擅名當代,《元史》、《明史》都有他們的傳記。鄭元祐堪稱玉山草堂坐上賓,“玉山主人草堂文酒之會,名輩畢集,記序之作多推屬焉。東吳碑碣有不貴館閣而貴所著者”(顧嗣立《元詩選》)。館閣實為一種文體,是指翰林院、集賢院、奎章閣學士院等館閣文臣應詔撰寫的制書詔命以及其他朝廷應用文字,文體、書法均力求典雅、工整,都有固定格式。但是鄭元祐所作碑碣,文章書法皆絕妙,其影響勝過館閣體,為東吳士人所推崇。 雖負盛名,但鄭元祐始終不忘故鄉(xiāng),他著的《僑吳集》、《遂昌山人雜錄》等。把著作之名冠以“遂昌”和“僑吳”以表示他是僑居吳地遂昌人。筆者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黃沙腰上定村《鄭氏族譜》中有他描寫的《定溪十景》詩,落款是儒學提舉元祐著。定溪為錢塘江流域上游支流周公源中游的黃沙腰鎮(zhèn)上定至下定溪流之一段。曾為鄭氏一派系居住地,是鄭元祐的同一氏族。據(jù)筆者了解,這是鄭元祐描寫遂昌山水的唯一文稿。雖然鄭元祐留下有很多的作品,但是直接寫遂昌方面的內(nèi)容還不曾發(fā)現(xiàn)過?,F(xiàn)按筆者的理解把該十首詩加以標點和編排整理,以饗讀者。
早年生活
鄭元祐早年居錢塘(今杭州市),錢塘為故宋首都,“是時,咸淳諸老猶在,元佑遍游其門,質(zhì)疑稽隱,克然有得,以奇氣自負”,這種經(jīng)歷使他對自南宋以來江南的故家文獻,以及社會隱憂有較深刻的理解。元佑兒時傷右臂,及長,能左手作楷書,規(guī)矩備至,世稱一絕,遂號“尚左生”(顧嗣立《元詩選》),因此,在錢塘期間,鄭元祐還在文苑中樹立了名聲。
元泰年間
(1324—1328),鄭元祐移居平江(今蘇州市),以后近四十年,都僑居于吳中,在此期間,他的聲望更高了。元佑“素不喜著書”,曾經(jīng)對學者說:“經(jīng)則經(jīng)也,史則緯也,義理淵藪在焉。學者能盡得古人之意鮮矣,況敢私有所論述乎!”表明他重視經(jīng)史反對空談、義理的學術(shù)思想,時人稱其為有識見(蘇大年《遂昌先生鄭君墓志銘》,《僑吳集》附錄)。平江為路治所在地,物產(chǎn)豐富,寓公霧會,學者云集,元佑“富貴聲利一不動其心,浙省臺憲爭以潛德薦之,臂疾不愿仕”(顧嗣立《元詩選》),直到順帝至正十七年(1357),平江路授官為儒學教授,元佑欣然而往,說:“講學,吾素志也?!钡?,他在這個職位上只有一年時間,就稱疾而去。 鄭元祐的文章頗負盛名,“為文章滂沛豪宕,有古作者風,詩亦清峻蒼古”(顧嗣立《元詩選》)。當時,昆山富豪顧仲瑛輕財結(jié)客,筑別墅,名曰玉山佳處,取杜甫詩語,匾其讀書之處曰玉山草堂(《僑吳集》卷10《玉山草堂記》),成為四方文人名士文會之勝處,“良辰美景,士友群集,四方之士與朝士之能為文辭者,凡過蘇必至焉。至則歡意濃浹,隨興所至,羅尊俎陳硯席,列坐而賦……仙翁釋子,亦往往而在,歌行比興,長短雜體,靡所不有”(《云陽集》卷6《草堂名勝集序》)。當時參加文會的有楊維楨、柯九思、李孝光、鄭元祐、陳基等,這些人都以文章儒學擅名當代,《元史》、《明史》都有他們的傳記。但鄭元祐堪稱玉山草堂坐上賓,“玉山主人草堂文酒之會,名輩畢集,記序之作多推屬焉。東吳碑碣有不貴館閣而貴所著者”(顧嗣立《元詩選》)。這里所說的館閣是一種文體,館閣是指翰林院、集賢院、奎章閣學士院等館閣文臣應詔撰寫的制書詔命以及其他朝廷應用文字,文體、書法均力求典雅、工整,都有固定格式。但是鄭元祐所作碑碣,文章書法皆絕妙,其影響勝過館閣體,更為東吳士人所推重,從這個方面說,鄭元祐堪稱東吳士人領(lǐng)袖。他所做的一些碑碣等文字,在敘述碑碣主人的行事中,往往反映了元朝吳中的社會風俗及情況,也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緒。
元朝統(tǒng)一
江南成為朝廷財賦源藪,但是江南賦稅繁重導致許多富民紛紛破產(chǎn),蘇、松尤其嚴重。鄭元祐表達了對賦重民困的看法。后至元年(1335—1340)間,他說:“長洲舊為平望縣,其以里計者未必數(shù)倍子男封邑也,其以財計未必男盡田、女盡蠶也。其秋輸糧夏輸絲也,糧以石至三十有萬,絲以兩計至八萬四千有奇,余皆略之也。使錢镈盡翻其町疃,桑植盡植其垣滕,然后輸公上者,可以無闕也。奈之何閑田惰農(nóng)與水旱更相病,然則其民力如之何而不瘁哉!故自昔號為兼并,及今無塊壤以卓錐,無片瓦以覆首者矣,其困疲之極如此?!保ā秲S吳集》卷11《長洲縣達魯花齊元童君遺愛碑》)他還說:“國家疆理際天地,糧穰之富,吳獨賦天下十之五,而長洲縣又獨擅吳賦四之一?!保ā秲S吳集》卷9《長洲縣儒學記》)他批評了國家只重視賦稅征收而輕視東南水利的經(jīng)濟政策:“內(nèi)附后,務田租歲入之多,而其所以憂水為民害者寢不復講。國初嘗立都水監(jiān),近又立庸田司,歲預勒首令狀秋收有成數(shù),而水旱不恤也。于是農(nóng)始告病焉?!保ā秲S吳集》卷8《祈晴有應序》)江南賦重的結(jié)果就是江南經(jīng)濟的凋弊和富民的破產(chǎn):“江南歸職方,浙西為故宋內(nèi)地,豪宗巨黨以自附麗,于昔者不可謂不多也。六七十年之久,太平之澤涵煦而生植者,豈異于昔哉!然其間衰榮代謝,何有于今日人事之虧成,天運之更迭,非惟文獻故家牢落殆盡,下逮民舊嘗脫編戶齒士籍者,稍覺衣食優(yōu)裕者,并消歇而靡有孑遺。若夫繼興而突起之家,爭推長于隴畝之間,彼衰而此盛,不為少矣?!保ā秲S吳集》卷8《鴻山楊氏族譜序》)鄭元祐的詩生動形象地表達重賦之下的吳中社會經(jīng)濟凋弊殘破景象:“中吳號沃壤,壯縣推長洲。秋糧四十萬,民力疲誅求。昔時兼并家,夜宴彈箜篌。今乃呻吟聲,未語淚先流。委肉餓虎蹊,于今三十秋。畝田昔百金,爭買奮智謀。安知征斂急,田禍死不休。膏腴不論值,低洼寧望酬。賣田復有獻,惟恐不見收。日覺鄉(xiāng)胥肥,吏臺起高樓。坐令力本農(nóng),命輕波上漚?!保ā秲S吳集》卷1《送劉長洲》)他對江南富民的破產(chǎn)感觸良多,說“江南喬木幾家存”(《僑吳集》卷2《送范子方掌故》)。這些,既反映了元朝中后期吳中經(jīng)濟社會凋零殘破的情況,又反映了鄭元祐不滿意國家過分掠奪吳中財賦的思想。
元十九年
(1282)實行海運,江南三省賦稅秋糧都通過海運運往大都,朝廷在平江設(shè)海道萬戶府,每年分春運和夏運,把江南糧食源源不斷地運往大都。鄭元祐身為東吳文人領(lǐng)袖,參加東吳文人之聚會,接觸許多海運大員,耳濡目染,了解到海運糧食的漂沒失陷,以及運夫在海上生命無保障,對海運中死難的運夫充滿同情:“有家國天下者無不役之民,得其民而驅(qū)之以涉天下之至險,則無有甚于漕民者”(《僑吳集》卷11《亞中大夫海道副萬戶燕只哥公政績碑》);“今夫海,天下之至險也,而國家歲漕東南粟,由海達直沽,自非天佑休顯,淵神川后效職致命,則何以必其無虞也哉!”(《僑吳集》卷11《前海道都漕萬戶大名邊公遺愛碑》)他了解到大都的糧食供應,不滿意大都仰食海運糧,說:“欽惟世皇,東征西伐,豈知東南之稻米,然既定鼎于燕,有海民朱、張氏設(shè)策通海運,用海艘趠順不浹旬而至于京畿。其初不過若干萬,興利之臣歲增年益,今乃至若千萬,于是畿甸之民開口待哺以訖于【今】”(《僑吳集》卷8《送徐元度序》);“京畿之大,臣民之眾,梯山航海,云涌霧合,輳聚輦轂之下,開口待哺以仰海運,于今六七十年矣”(《僑吳集》卷11《前海道都漕萬戶大名邊公遺愛碑》);“京畿,天下人所聚,豈皆裹糧以給朝暮,概仰食于海運明矣”(《僑吳集》卷11《亞中大夫海道副萬戶燕只哥公政績碑》)。這些文字,對大都仰食海運并且使江南賦重民貧的不滿之情溢于言表。
至正十三
江南富民紛紛破產(chǎn),昔日的榮華富貴不復存在。同時,北方地區(qū)水利失修,土地的生產(chǎn)能力下降,他對此持批評態(tài)度。至正十二年(1352)海運不通,宰相脫脫建議開展京畿屯田水利,以就近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至正十三年(1353)朝廷派徐元度等人出使江南,“召募江南有貲力者授之官,而俾之率耕者相與北上”,鄭元祐參加了吳中士人歡送徐元度的聚會,并且寫了《送徐元度序》,他首先回顧歷史上水利與國家強盛的關(guān)系:“周以后稷興,故其子孫有天下于郊廟,薦享其功烈而被之詩者,一以農(nóng)事為言。……成周之有天下,豳雅之陳,不惟其他而惟切于有衣食,宜乎登歌雅頌之不敢少忘,故能歷祀八百與夏商比隆也。秦起,號富強,蓋其民不耕則戰(zhàn)。漢以孝悌力田選士,故其得士為多,趙充國平西戎,建置屯田,邊費為省,降是莫不以屯田致富強也”,周秦漢唐之興盛富強,皆以發(fā)展西北農(nóng)功水利。而“我朝起朔漠,百有余年間,未始不以農(nóng)桑為急務?!兄萏岱馊f井,要必力耕以供軍國之需,如之何海運既開,而昔之力耕者皆安在?此柄國者因循至于今,而悉仰東南之海運,其為計亦左矣”,批評了國家實行海運后西北田土不耕水利荒廢的情況。其次,他批評了北方不宜水稻的論調(diào):“水有順逆,土有柔堅。或者謂北方早寒,土不宜稻。然昔蘇珍芝嘗開幽州督亢舊陂矣,嘗收長城左右稻租矣。隋長城以北大興屯田矣,唐開元間河北河東河西左右屯田歲收尤為富贍。由此言之,顧農(nóng)力勤惰如何,不可以南北限矣”(《僑吳集》卷8《送徐元度序》),駁斥了以南北限水利的說法,認為西北有發(fā)展水利的條件。最后,他認為國家召募江南農(nóng)師必須解決好他們在北方的生活實際問題:“然吳下力田之民,一旦應召募,捐父母棄妻子去鄉(xiāng)里羈凄旅,欲其畢志于耕獲,雖歲月不堪久,然亦必使之有廬井室灶,有什器醫(yī)藥,略如晁錯屯邊之策,庶乎人有樂生之心,無逆旅之嘆”,此時,鄭元祐已經(jīng)六十多歲了,他希望西北水利能成功地解決大都的糧食供應問題,但卻無限傷感,說:“余老矣,尚庶乎其或見之?!保ā秲S吳集》卷8《送徐元度序》)以他在東吳文人中的地位,和他文章的影響,他對江南賦稅繁重、富民破產(chǎn)、大都仰食海運糧,以及西北水利的態(tài)度,實則反映了東南士人的態(tài)度。 鄭元祐所代表的東吳士人,關(guān)心東吳地方利益甚于國家利益,他們所提倡的西北水利,其實質(zhì)是通過發(fā)展西北水利,就近解決大都糧食供應,以緩解對東南糧食壓力的一種手段。當元末天下大亂時,東吳士人對朝廷不再抱有希望,紛紛投靠張士誠:“東吳當元季割據(jù)之時,智者獻其謀,勇者效其力,學者售其能,惟恐其或后?!保ㄌ祉標哪暝崎g錢溥倪云林《清閔閣集》序)“東南文士多往依之”,鄭元祐也進入張士誠幕府,而且“最為一時耆宿”(顧嗣立《元詩選·鄭元祐詩序》),這最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鄭元祐所代表的東吳士人在對國家的東南經(jīng)濟政策的不滿情況下的政治態(tài)度。至正二十四年升江浙儒學提舉,元佑欣然不辭,說:“文臺,儒者之職也?!本泳旁拢形⒓捕洌ā秲S吳集》附錄蘇大年《遂昌先生鄭君墓志銘》)。最后需要指出,鄭元祐所提倡的發(fā)展西北水利以就近解決大都糧食供應以及減輕江南賦稅的思想,在元明清時期,實際是代表了江南士人的思想,也因此之故,他雖然只經(jīng)歷過兩任短暫的學職,但其詩文為時所重,他自己也被后人視為吳中碩儒,以學人之身登吳中文壇而為領(lǐng)袖。
定溪十景
定溪十景元·鄭元祐 巖泉灑瀑 乾坤作大匠,鑄兩石堂。 終無斧鑿痕,尚有玲瓏窗。 泉瀉一瀑布,寒飛六月雪。 水晶插天柱,東風響驚瀧。 龍泓禱旱 龍鱗數(shù)九九,魚鱗數(shù)六六。 有魚化為龍,行雨應列宿。 村農(nóng)鳴鼓祈,旱魃駭雷逐。 水神和陰陽,錫我荒年谷。 大樓禪庵 劫外有一夫,種果結(jié)茅廬。 白云護深陰,青蘿掛高榆。 測測石泉冷,曖曖煙谷虛。 憶昔拄杖人,襟胸多躊躇。 新莊仙石 崔嵬砆兩石,巉巖不可即。 藤繞紫云氣,鳥印蒼苔跡。 涓涓春水流,濛濛花雨擲。 深山多赤松,樵牧如相識。 上溪觀漁 扶筇出上游,桃瓣逐水流。 絲竿老磯石,蓑笠伴羊裘。 得魚筌柳枝,博酒醉溪頭。 不羨披逆鱗,應無波濤憂。 小洋歌樵 老稚渡深源,松間拾墜柯。 相顧惟相笑,并行還并歌。 谷口遏云落,肩頭擔月簑。 忘勞且密約,風雨莫蹉跎。 郊首勸耕 鵓鳩啼春雨,荷犁向東郊。 少壯勤壟畝,場圃免荒拋。 桑田足衣食,貢賦入包茅。 閉戶黃昏后,催科吏不敲。 山頭歸牧 苜蓿向春肥,三五山頭牧。 落梅過前川,束蒭掛繭犢。 煙逐晚風飛,香覺菰炊熟。 歸去飽黃昏,簑衣和月宿。 石鷹穿云 星精雕蒼犬,雄昂何巍巍。 磷峋出青嶂,碐磳披錦幃。 狡兔驚窟走,烏雀拍空飛。 林壑斂瞑色,孤礖含夕暉。 雙峰聯(lián)障 屹立太微星,卓卓摩蒼冥。 芙蓉連枝出,蓮花并蒂呈。 疊嶂對岷峨,崇崗倚井陘。 造化設(shè)奇險,東首作藩屏。
詩詞大全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鄭元祐簡介,鄭元祐是哪個朝代的詩人,鄭元祐古詩大全,鄭元祐的詩,鄭元祐作品目錄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ren_view_9bb7dd43ac9bb7dd/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