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曾參    céng cān 兩漢詩人

曾參(公元前505—前436年),字子輿,門人尊稱為曾子。春秋末期魯國南武城(今山東臨沂市平邑縣)人??鬃油砟甑闹匾茏又唬煸労苌?,七十子之一。他們父子都是孔子的學生,俱列孔門七十二賢。以修身和孝行著稱,又頗多著述,是一位很有名的儒家大師。身后被尊為“宗圣”。

本    名
曾參
別    稱
曾子,曾子輿,宗圣
字    號
子輿
所處時代
兩漢
民族族群
華夏族
出生地
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
出生時間
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
去世時間
公元前435年
主要成就
著書立說,進一步推動儒學發(fā)展

生平

  曾子是黃帝的后代,也是夏禹王的后代,是鄫國(繒國)太子巫的第五代孫。父親曾點(曾皙),母親上官氏。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shù)抗?,生于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zhèn)?。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顏子(顏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wěn)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yǎng))”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yǎng)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他著述有《大學》、《孝經(jīng)》等儒家經(jīng)典,后世儒家尊他為“宗圣”。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郕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郕侯”(一作瑕丘侯)。元至順初年,加封為“郕國宗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宗圣”。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建有曾點墓和曾參墓,人民教育出版社將《語文》七年級上冊第43頁曾子的注釋由“山東嘉祥人”糾正為“山東平邑人”。至此始于明成化年間、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曾子故里之爭終于塵埃落定。

  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建有曾子廟、曾林(曾子墓)。

  至此,《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百科大辭典》、《辭?!泛椭袑W課本等主流"權(quán)威"出版物對曾子故里的說法一致,已有600多年的曾子故里之爭終于塵埃落定,宗圣曾子故里重新“回歸”平邑。

  曾姓后裔均把曾參作為自己的開派祖先。

地位

  孔子去世后,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chuàng)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后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 伯”。中唐以后,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高升。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 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圣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圣”,地位僅次于“復圣”顏淵。

思想品格

概述
  政治觀—孔子是以政治為軸心,以倫理道路為本位,來構(gòu)筑其“仁”學體系的??组T弟子概莫能外。但也必須看到,即使同一學派,不僅在性格、經(jīng)歷上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就是在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曾參為孔子的后進弟子,入學時間上的延誤,魯鈍的天資,在其思想成熟的時間上落后于其它弟子,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更深邃、更有耐力的特點。特別是孔子去世后,曾參獨立生活實踐的幾十年間慢慢消化夫子教誨,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所得,從而對孔子學說的某些方面予以推進。

品格
  不茍同權(quán)貴的君子品格
  《韓詩外傳》卷一記,曾參為養(yǎng)活父母仕于莒,曾當過“得粟三秉”的官職。雖有從政經(jīng)歷,但綜觀其一生,仍然是一個孔子式的知識分子形象。其根源在于他那盡守禮約、躬守孝道、不茍同權(quán)貴的思想品格。他曾聲言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薄叭室詾榧喝危灰嘀睾?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論語·泰伯》)
  這種“以仁為己任”、“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的大丈夫氣概,實際上并不亞于日后的孟子,甚至從這一點看,似乎可以預示孟子精神的出現(xiàn)。以這種精神氣概為向?qū)?,便使人很難想象他會持有做官從政、茍合政治權(quán)勢的貪婪要求。與《莊子?讓王》篇中所述見義忘利,安貧樂道的形象是一致的:“曾子居衛(wèi),溫袍無表,顏色腫噲,手足胼胝,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履而踵決。曳縱而歌《商頌》,聲滿天地,若出金聲。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故養(yǎng)志者忘形,養(yǎng)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在“志”與“道”面前,形、利、心皆可忘記,政權(quán)官位又算得了什么呢?《說苑·立節(jié)》載:“曾子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邑焉。”曾參辭而不受。為什么呢?他說:“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勿畏乎?”顯然,他在與政治權(quán)勢的交往中保持著無私無畏、議而不從的態(tài)度。難怪《韓詩外傳》說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皆不應(yīng)命。”甚至對現(xiàn)實政治進行無情的揭露與鞭撻,孟氏使陽膚為師,問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論語.子張》)“上失其道”,可以說是曾參對現(xiàn)實政治形勢總的批評性的看法。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形勢面前,曾參的態(tài)度是“天下有道,則君子欣然以交同;天下無道,則衡言不革;諸侯不聽,則不干其士;聽而不賢,則不踐其朝”(《大戴禮記·解詁》)。不屈從、不茍合、剛直不阿清醒處世的君子品格—這基本上可以說是原始儒家對待政治權(quán)勢的正面態(tài)度與做人的基本原則。雖然不必一定卷入現(xiàn)實政治的漩渦,但一定清醒地保留著對專制政權(quán)的批評權(quán)力。

思想
  1、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
  被列為“四書”之首的《大學》,開宗明義提出了三綱(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肮胖?a target="_blank" href="/shici_view_9a01b243ac9a01b2/">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睒?gòu)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倫理道德的政治哲學體系。
  “至善”既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政治上的最終理想?!罢\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yǎng),“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踐。通過道德修養(yǎng)實現(xiàn)政治抱負,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正是儒家思想以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在描述“治國平天下”宏偉藍圖的時候,接著講得眾、慎德、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故“治國平天下”者,應(yīng)做“民之父母”,以“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孕育著孟子“民本”思想的萌芽。要贏得民心,就必須“慎德”?!笆枪示酉壬骱醯?,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因為“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但“生財”也很重要。生財之道能使“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生財?shù)哪康脑谟诟幻?,得民,“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因此又必須反對“聚斂之臣”?!鞍俪酥遥恍缶蹟恐?。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治國平天下者,不應(yīng)“以利為利”,而應(yīng)“以義為利也”?!爸螄教煜隆钡囊獎?wù)在于“舉賢”。“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要舉賢,首先要知賢、好賢、容賢,而后才能用賢。應(yīng)該做到“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而不應(yīng)“人之有技,娼嫉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實不能容”。絕不能讓妒賢嫉能的“小人”擔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
  2、天人觀中的“人為貴”思想
  《曾子·天圓》中指出:“陽之精氣曰神,陰之精氣曰靈,神靈者品物之本也。陰陽之氣各從其行則靜矣。偏則風,俱則雪,交則電,亂則霧,和則雨。陽氣勝,則散為雨露;陰氣勝,則凝為霜雪。陽之專氣為雹,陰之專氣為霰。霰雹者,一氣之化也。”
  《曾子·天圓》認為毛蟲羽蟲是陽氣化生的,介蟲、鱗蟲是陰氣化生的。人是倮生的,無羽毛鱗甲,乃是稟陰陽精氣而生。
  這就明顯地突出人在萬物天地中的地位。這正是儒家思想的特點?!对印ご笮ⅰ氛f:“天之所生,地之所養(yǎng),人為大矣?!闭J為人是天地間最偉大的,“天地之性為貴”(《孝經(jīng)》)?!缎〈鞫Y記·禮運》中說:“人者五行之秀氣也?!?a target="_blank" href="/shiren_view_9bb65d43ac9bb65d/">荀子繼承并發(fā)展了這一思想,認為人不是順應(yīng)自然,屈從于自然,而是能動的改造自然?!皬奶於鴥A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發(fā)現(xiàn)并重視人的作用,這是儒家思想的精華。

紀念場所

  嘉祥縣城南23公里的曾子故里--風景秀麗的南武山南麓,有一處歷史悠久、氣勢輝宏的古建筑群體--曾廟。

  曾廟,又稱曾子廟、宗圣廟,是歷代祭祀孔子著名高足曾參的專廟。

  曾廟始建于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原名“忠孝祠”。明正統(tǒng)九年(公元1444年)重建后改稱“宗圣廟”,重建后的曾廟當時僅有正殿、寢展、東西廡、戟門各三間。次年,又于廟右創(chuàng)建萊蕪侯祠三間。明宏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山東巡按金洪因廟制簡陋,秦請擴修,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完工。明嘉靖、隆慶年間,曾廟兩次毀于戰(zhàn)火。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曾子六十二代孫五經(jīng)博士曾承業(yè)秦請重修,當年九月動工,年底竣工。這次重修,奠定了布局和規(guī)模。光緒、乾隆、康熙、順治、清朝等年間多次進行修繕。

  曾廟是一處極具代表性的我國古代官式建筑群體,迄今保留了鮮明的明代建筑風格。曾廟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墻,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通長230米,東西寬120米,占地面積27600平方米。建筑布局沿中軸線分正、左、右三路,共三進院落。主要建筑物30余座,殿、廡、亭、堂70余楹。廟內(nèi)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更顯肅穆壯觀。

  曾廟大門外建有三座高大的石坊,均為四柱三楹石質(zhì)建筑。中坊為四柱沖天式,上飾承露寶瓶和朝天吼,上鐫“宗圣廟”;西坊鐫“一貫心傳”,皆為遒勁的楷書大字。中坊外是一座雄偉的照壁。

  宗圣門是曾廟的正南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筑,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六扇,閥閱六只,綠瓦履頂,飾螭吻,跑獸。在三坊、照壁的襯托下,顯的氣宇軒昂,莊嚴肅穆。

  宗圣門內(nèi)為第一進院落。院兩側(cè)“景圣門”和“育英門”東西相對,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為三開間懸山式建筑。

  戟門是曾廟的二門,長11.8米,寬8米,高7米,建筑形式與宗圣門相同。古代,宗圣門、戟門只有在重大祭祀活動迎神時開啟,平時前往曾廟竭拜的官員人等只能從景圣門、育英門及戟門兩側(cè)的角門出入。

  宗圣殿坐落于中路第二院落的后部,是曾廟的主體建筑。大殿面闊七間,通長34米,進深18.85米,重檐九脊歇山式,高15.35米。大殿飛檐挑角,雕梁畫棟,下檬三踩斗拱,上檬五踩斗拱,繁華似錦,宏大華麗。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門前兩根平雕云龍,其余平雕荷花、牡丹等,技藝精湛,意境新奇。前面20扇,后4扇門窗,鐫扣成梅花錦式,巧奪天工,精美秀麗。頂履綠瓦,大脊游龍蜿蜒,跑獸千姿百態(tài),螭吻,仙人栩栩如生。殿中望板,彩繪盤龍,八角藻井中,雕龍含珠,其勢欲騰,殿門上懸“道傳一貫”巨匾一面,遒勁的楷書大字為清雍正皇帝御筆親書。大殿正中透雕龍鳳的神龕中,祀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袞服,雙手執(zhí)圭,獨具儒家宗師風范。兩側(cè)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陪祀。

  殿前附建月臺,高1.5米,東西長18米,南北寬13.8米,四周圍以雕工精致的石欄,是祭祀活動的場地。古代,每年春秋兩季次丁日,都要在這里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

  東西廡位于宗圣殿前,東廡原祀有曾子弟子陽膚、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孟儀的木主;西廡祀有樂正子春、沈猶行、單居離、公孟子高、子襄的木主。

  寢殿位于宗圣殿后第三進院落中部,為五脊歇山式,原祀曾子及夫人公羊氏塑像,1966年倒圯。

  三省堂為曾廟東路建筑,與宗圣殿院平行。正南門為“慎獨門”,典出曾子“故君子必慎獨也”之語。三省堂是為紀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而建,院中原有三省堂、齋居所、神庖等建筑,清末倒圯。

  萊蕪侯祠為曾廟西路建筑,與宗圣殿院平行。是供奉曾參之父曾點的祠堂。正南門為“詠歸門”,典出曾點“浴乎沂,風乎舞雩;詠歸門”之語。萊蕪侯祠大殿“萊蕪侯殿”為五間歇山式建筑,三踩抖拱,頂覆綠瓦,東西長20米,南北寬10米,高8米,殿中祀曾點彩塑。殿前附有月臺。殿后原有曾點寢殿,早期倒圯。殿前報功祠與崇德祠東西相對,均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筑。報功祠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妻高陽氏,崇德祠祀曾子次子曾申及妻顏氏。

  中興亭位于戟門左前方,兩檬歇山式建筑,為曾子六十二代孫曾業(yè)于明朝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為保護“重修宗圣廟碑”而建。巨大的“重修宗圣廟碑”,詳細記述了明萬歷七年擴修曾廟及翰博中興的經(jīng)過,曾氏后裔稱此碑為“中興碑”,稱碑亭為“中興亭”。1966年,石碑、碑亭均遭破壞,1985年修復了石碑。

  乾隆御碑亭位于宗圣殿正前方。乾隆十三年,清高宗御書“宗圣曾子”贊,派官員到曾廟祭曾立石。乾隆御碑原保存在三省堂內(nèi),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曾子六十九孫世襲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毓 尊遷立于宗圣殿前,并建亭保護。碑亭為重檐攢尖式,覆黃瓦,七踩斗拱,堂皇富麗,1966年遭破壞。2003年,由曾憲梓博士捐資修復。

  涌泉井為曾子六十九代孫曾毓 尊于乾隆四十九年為紀念曾子“事親至孝”,父亡“淚如涌泉”而建。井旁立石碑一座,上鐫“涌泉井”三個楷書大字。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級人民政府十分重視對曾廟的保護,成立了保護機構(gòu),增加了看管人員。1956年和1964年,省政府兩次撥款15萬元維修曾廟。1981年,省政府撥款12萬元,整修了曾廟圍墻和曾廟現(xiàn)存建筑物的門窗,修復了慎獨門和景圣門。1985年,省政府撥款17萬元,修繕了宗圣殿。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嘉祥縣人民政府修通了至曾廟、曾林專用公路。

  2000年,曾憲梓先生為宗圣殿題寫了匾額。復原后的宗圣殿匾高1.5米,寬1米,浮雕龍邊,曾憲梓先生題寫的“宗圣殿”三個楷書大字,筆力雄勁,通體貼金,更增加了大殿的威嚴。

  曾子廟位于嘉祥縣城南17.5公里滿硐鄉(xiāng)南武山之陽,是孔子的著名弟子曾參的祠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30年(明嘉靖九年)曾參被改封為宗圣曾子,故曾子廟又稱宗圣廟。曾子廟建筑雄偉,碑碣林立,古柏森然,是山東省著名的古建筑群之一。

  曾子廟坐北朝南,南北長26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2.6萬平方米。廟內(nèi)原有建筑30座,殿廡80余間,圍以紅色墻垣。建筑布局是:主建筑在南北中軸線上及兩側(cè),分左、中、右三路,共五進院落。其主要建筑有:

  三坊是曾廟大門外的三座附屬建筑,均為四柱三楹的石坊。中坊與第一道東西墻平行,正對曾子廟大門,上鐫“宗圣廟”三個楷書大字。其他兩坊東西相對。東坊與東墻平行,上鐫“三省自治”;西坊與西墻平行,上鐫“一貫心傳”;都是斗大楷書,筆力遒勁。中坊前為一高大的紅漆照壁,灰瓦覆頂,上飾吻獸。

  宗圣門 是曾子廟的大門。為三間懸山式建筑,長12.08米,寬8.06米,高7.5米,門扉6扇,楣飾閥閱,綠瓦覆頂,上飾鴟吻、跑獸、仙人。

  景勝門、育英門 二門位于第一院落兩側(cè),東西相對,東曰“景勝”,西曰“育英”。二門形制相同,均長9.5米,寬6米,高5米,三開間懸山式建筑,灰瓦覆頂,上飾吻獸,門扉2扇,門閥4只。門內(nèi)側(cè)各建3間硬山式便房,供曾廟主持人住宿和前來拜謁的官員小憩。

  戟門 是曾子廟的二道門。長11.8米,寬8米,高7米,形式與宗圣門同。不逢大祭,宗圣門、戟門不開。平時人役出入,走育勝門、景勝門和戟門兩邊的角門。

  宗圣殿 坐落在中心院落的后部,是曾子廟的主體建筑。大殿7楹5間,通長34米,進深18.85米,兩檐九脊歇山式,通高15米。大殿飛檐挑角,彩繪斗拱,望板描龍。上檐為七踩重拱雙下昂,下檐為五踩重拱雙下昂。斗拱交錯,宏大華麗。四周回廊中,22根水磨石柱擎托梁架。門前兩石柱平雕云龍戲水,其余平雕菊花、牡丹等花卉。雕技高超,意境新穎。頂覆綠瓦、脊上浮龍曲折蜿蜒,頂角怪獸千姿百態(tài),鴟吻、游仙無不栩栩如生。殿內(nèi)頂上建有八角盤龍藻井,龍口含珠,其勢欲騰。前面20扇和后面4扇門窗均透鑲梅花,秀麗壯觀。殿門上方有木匾一幅,上書“道傳一貫”,為清朝雍正皇帝御筆。殿內(nèi)透雕龍鳳的木龕內(nèi),原有曾子彩色塑像,冠冕袞服,雙手執(zhí)圭,神態(tài)自若。兩側(cè)有他的弟子子思和再傳弟子孟軻的塑像,“文化大革命”中均被破壞。木龕兩側(cè)紅漆圓柱上掛有一副板刻對聯(lián),上聯(lián)為“執(zhí)中精允列圣淵源約言之統(tǒng)于一貫故從往者法紹唐虞”,下聯(lián)是“止善明德諸賢授受廣推之衍作十章則開來者道傳思孟”。殿前建有月臺,高1.5米,東西長18米,南北寬13.8米,是祭祀曾子的地方。

  東西廡 位于宗圣殿前兩側(cè),東西相對,皆為5間硬山式建筑,各長18米,寬9米,高6.8米,是供祀曾子弟子木主的地方。

  寢殿 在大殿后面,為五脊歇山式建筑,原祀有曾子及其夫人公羊氏的塑像,殿在1966年倒塌。

  三省堂 在東跨院內(nèi),與宗圣殿平行。為紀念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之語而建。堂后有齋宿所、神庖、神廚。以上建筑,均已倒塌。東跨院內(nèi)兩邊各有側(cè)門,正南門為“慎獨門”,出自曾子“故君子必慎獨也”之語。慎獨門與戟門平行,通向第一進院落。

  萊蕪侯祀 是曾子父親的祀堂,位于宗圣殿兩側(cè),始建于1445年(明正統(tǒng)十年),1579年(明萬歷七年)擴修。祀內(nèi)建有啟圣殿、復圣殿、崇德祠、報功祠,詠歸門是萊蕪侯祠的正門。啟圣殿是萊蕪侯祠的主要建筑,殿闊5間,東西長20米,寬10米,高8米,頂覆綠瓦,為五脊歇山式建筑。殿前有月臺,殿內(nèi)原有曾子父親的塑像。復圣殿位于啟圣殿后,是曾子父母的寢殿,早年倒塌。報功祠原祀曾子長子曾元及其妻高陽氏;崇德祠原祀曾子次子曾申和夫人顏氏。二祠位于啟圣殿前,同為硬山式,各3間,長11米,寬6.5米,高6米。

  萬歷碑亭 位于戟門左前方,建于1579年(明萬歷七年),為重檐八角歇山式,由12根石柱擎托,頂覆綠瓦。內(nèi)置“重修宗圣廟碑”一座,碑身高大。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石碑被砸斷,1981年將修復。

  御碑亭 位于宗圣殿正前方,建于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為重檐八角,攢尖式建筑,上覆黃瓦,小巧玲瓏。內(nèi)置“宗圣曾子贊碑”一座,系乾隆皇帝御筆,碑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xiàn)僅存御碑。

  涌泉井 位于萬歷碑亭前方,井右立石碑一座,上刻“涌泉井”三個隸書大字。井和碑同建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意在紀念曾子“事親至孝”。據(jù)傳曾子“親亡,淚如泉涌,水漿不入口者七日”。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曾參簡介,曾參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曾參古詩大全,曾參的詩,曾參作品目錄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ren_view_9bb69a43ac9bb69a/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