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朱允炆    zhū yǔn wén 詩人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懿文太子朱標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號建文,故后世稱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應(yīng)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與顯皇帝廟號復,改廟號惠宗,謚號為嗣天章道誠懿淵功觀文揚武克仁篤孝讓皇帝,后世稱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謚號為恭閔惠皇帝,簡稱惠帝。

本    名
朱允炆
別    稱
建文帝、明惠宗、明惠帝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南直隸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
出生時間
1377年12月5日
主要作品
《遜國后賦詩》 《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壁》 《和周吉甫春日移居》 《春日·身健當何患》
主要成就
建文新政

人物生平

繼承皇位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個兒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朱標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親呂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嫡長孫。

朱允炆從小聰明好學,極其孝順。十四歲時,朱標生病,朱允炆小心侍候,晝夜不離開一步。這樣持續(xù)了兩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允炆守孝時因過度哀傷而消瘦,朱元璋安慰說:“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朱允炆由于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jīng)》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1368年2月,朱元璋開始為王朝定下傳統(tǒng),即立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太子,因為朱標是他的長子。朱元璋的目標是為皇位的合法繼承樹立一個正式的原則,希望以此杜絕將來在皇位繼承問題上的紛爭。朱標在許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親:他性情溫和而有教養(yǎng),但不很勇武。明太祖雖然對他的第四子朱棣的軍事才能有很深的印象,但為了王朝的利益,他仍把朱標看作最恰當?shù)睦^任人選。使皇帝震悼不已的是,朱標在他的盛年37歲時(即1392年5月17日)死去,謚號懿文太子。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yīng)立嫡長子嫡長孫,但是朱標大兒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長子次孫朱允炆表現(xiàn)的十分孝順而很是喜歡,后來立其為太孫。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后,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他確定下一年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親二皇妃呂氏(1402年死)為皇太后。關(guān)于朱允炆的個性和他在位時的國內(nèi)發(fā)展情況現(xiàn)已無可信材料,因為朱允炆時期的檔案文獻和起居注全遭毀滅,而私家記述又概遭禁止。

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jīng)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zāi)難性的后果。

朱允炆把三位儒家?guī)煾狄秊樾母?,他們是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這幾位老者對朱允炆關(guān)于君之為君的概念起了強有力的作用。黃子澄(1402年死)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儒家學者,他在1385年舉進士第一名。他在明太祖時代擔任過很多官職,現(xiàn)在被朱允炆任命為翰林學士,并參與國家政事。齊泰(1402年死)也是1385年的進士,是一位對經(jīng)書學有大成的學者,特別精于禮和兵法。他在洪武帝彌留之際受顧命,以護衛(wèi)皇太孫和嗣君,被新皇帝任命為兵部尚書,參與國政。方孝孺(1357—1404年)早在四十來歲的初年就已經(jīng)是聲名卓著的學者,以文章家和政治思想家聞名,未中過舉,在他很晚的歲月才開始進入仕宦生涯。朱允炆即位以后被召為翰林侍講。

這三位儒家學者以各種不同方式影響皇帝。黃子澄和齊泰變成了皇帝的心腹,用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教育他。他們負責研究一些新政策并付諸實施,目的在改組帝國的行政和加強皇帝的權(quán)威。方孝孺是《周禮》,一部關(guān)于烏托邦式政府的經(jīng)典著作——專家,他發(fā)覺他所見到的是個人專制統(tǒng)治的缺點,因此他建議皇帝應(yīng)該根據(jù)古代經(jīng)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來實行仁政。所有這三個人都勇敢、正直和滿懷著理想。但是,他們都是書呆子,缺乏實踐意識和從事公共事務(wù)的經(jīng)驗,也沒有領(lǐng)導才能;他們對于問題的分析往往限于紙上談兵,不切實際。

燕王反叛

令人難以對付的燕王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他的生母也許是洪武帝的一位貢妃,據(jù)說她或者是蒙古人,或者是朝鮮人。他不是像他自己后來所說的那樣為馬皇后所生;他的這種說法是想在他從他侄子手中奪取了帝位以后按照嫡長子繼承原則使他的即位合法化。他長得堅強有力,同時也精通武藝,而且據(jù)說在學習儒家經(jīng)典和文學方面也是出色當行的。他的文學功底在正史中有所表述,因為這種成就符合一個儒家君主的公開的形象。1370年5月,洪武帝把他封為燕王,定他的封地在北平(今北京),讓他坐鎮(zhèn)北方邊境,以保證國內(nèi)的安全和抵御蒙古人的入侵。

那時的燕王只有10歲,直到他成年以后才于1380年4月去北京就國。到了這時,他在宮廷已經(jīng)接受了優(yōu)秀學者和佛教和尚們的最好的通才教育。他在明王朝頭等將領(lǐng)們的輔導之下也已經(jīng)開始表現(xiàn)出軍事領(lǐng)導才能;特別是徐達(1332—1385年)對他的教導更有效,因為1376年他在皇帝的意旨下娶了徐達的長女。在往后的數(shù)十年中燕王守衛(wèi)他的藩封時,他經(jīng)常指揮對蒙古人的戰(zhàn)斗,在老將們的輔弼之下很會打仗。他的功績贏得了他父親的好評,但也引起了后者的煩惱,因為他越來越變得心志不凡、目中無人和鬧獨立性。當1392年洪武帝冊封他長兄的兒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為皇嗣的時候,燕王顯然是異常失望的。

1398年末,即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幾個月中,皇帝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quán)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quán)力,并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動。周王朱橚(1361—1425年)是第一個倒臺的,接著另外四個王子也垮了下來:代王朱桂(1374—1446年);湘王朱柏(1371—1399年);齊王朱榑(1364—1428年);以及岷王朱楩(1379—1400年)。一年之內(nèi)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后,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朝廷承認他是最棘手的敵人,因此在行動上很小心謹慎;可是,這樣一來反而給了燕王集結(jié)部隊和作準備的時間。

現(xiàn)在不能肯定,燕王何時才開始下定決心對抗朝廷。據(jù)有些材料說,他在道衍和尚(后名姚廣孝)的影響下很早就有和朝廷對著干的意思;按,道衍是明太祖派到他的王府里來任事的,并博得了他的信任。道衍據(jù)說在朱允炆被封為儲君以后曾向燕王進言,說他注定會有九五之分;他并且鼓勵燕王謀劃進一步實現(xiàn)他的雄心壯志。當建文朝廷開始清洗他的兄弟們的時候,燕王馬上覺察到他的地位危殆,因而他就商于道衍(這時道衍已是他的主要顧問和謀略家),應(yīng)該采取什么步驟來對付這一威脅。燕王已經(jīng)用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同時他又和那些對新皇帝已不再抱幻想的宦官內(nèi)外勾結(jié)起來??墒撬€無意立即行事,因為他的三個兒子正在南京作為人質(zhì),以保證他不亂說亂動。與此同時,雙方的間諜和代理人來回打報告。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搞了許許多多鬼把戲,又是裝病,又是裝瘋,請求遣反他的兒子們。直到1399年6月朱允炆才準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燕王這才決心用軍事行動抗命朝廷了。

敵對行動爆發(fā)于1399年7月末;那時有個忠于建文朝的軍官抓到了屬于燕王藩國的兩名下級官員,并把他們送往南京以煽惑罪處死。燕王抓到了把柄,利用這個機會在8月5日向鄰近幾個州縣發(fā)動軍事進攻,借口要清除朝廷里的奸佞官員。這標志著在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xù)三年的軍事對抗;后來這場戰(zhàn)爭被掩飾而說成是“靖難”之役。

為了給他的叛亂設(shè)詞辯解,燕王在后來幾個月內(nèi)精心策劃了幾篇文告:它們包括在1399年8月和12月致朝廷的兩封信,以及后來給官民一體知照的宣言。這位藩王堅持說,他正在進行的是終止內(nèi)亂的正義行動,而且無論衡之以儒家的孝道,還是衡之以規(guī)定諸藩王義務(wù)的《祖訓錄》中的條款,他的行為都是對的。他指責皇帝,特別是指責他沒有把他父皇的病情告知他,沒有讓他奔臨喪葬;另外,還指責他毀壞先皇所居之宮室,從而背棄了洪武帝的祖訓。

他還指責皇帝受齊泰、黃子澄等宵小之臣的誘惑,對諸皇子進行了迫害,并且錯誤地指控他在做軍事準備來反對皇帝。他爭辯說,他所采取的行動是正當?shù)淖孕l(wèi),同時他要求皇帝去掉左右的奸詐顧問們,恢復太祖皇帝的法律和制度。除此之外他還聲稱,他有義務(wù)來執(zhí)行這次懲戒使命,因為他是馬皇后所生的最年長的健在兒子,就責無旁貸;他指天誓日地否認他對帝位感興趣,只是說他是本諸《祖訓錄》中的規(guī)定而開始清除朝廷中的小人官員的。

根據(jù)現(xiàn)代歷史學家所提供的材料,他的任何指責是否有充分的事實根據(jù),或者他是否真正能夠在當時就把這些論點公諸于世,是值得懷疑的??墒?,這些指責對燕王來說卻是關(guān)系成敗的問題;最終地它們要使他對抗朝廷的行動站得住腳,并且還可幫助他糾集能夠抗命的人馬。這就是為什么這位藩王在篡奪皇位以后要竄改歷史記述,把那些和他的言論相矛盾的記載統(tǒng)統(tǒng)去掉,換上支持他的合法繼承權(quán)利的一些歷史說詞。

兵敗失位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cè)”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xù)三年的軍事對峙。在叛亂開始的時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優(yōu)勢。他的軍隊只有十萬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沒有能夠控制任何其他領(lǐng)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軍隊的常備軍,擁有全國的經(jīng)濟,并且已經(jīng)廢除了幾個藩國。但燕王的領(lǐng)導能力、高素質(zhì)的軍隊卻非朱允炆可比。隨著戰(zhàn)爭時間的延長,朝廷指揮不當、兵力孱弱、內(nèi)部松懈的缺點嚴重影響了戰(zhàn)局。直至節(jié)節(jié)敗退,許多將領(lǐng)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從朝鮮輸入許多戰(zhàn)馬,想以此增強它的戰(zhàn)斗力,因為朝鮮國王李芳遠公開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這些辦法未能影響一敗涂地的戰(zhàn)爭結(jié)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遂破。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后的一場混戰(zhàn)中,南京城內(nèi)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后在灰燼中發(fā)現(xiàn)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jīng)不能辨認,據(jù)太監(jiān)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尸體。朱棣登位后,將忠于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zhuǎn)營”,即輪流送到軍營中去,一個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況還要經(jīng)常報告朱棣,有被摧殘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諭將尸體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后來對他的帝業(yè)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于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為政舉措

政治

改革法制

朱允炆改進了明太祖所實行的嚴厲的法律制度。洪武帝曾經(jīng)頒行了一整套法典,使之成為全帝國的法律準則。他有時用“誥”的形式來給法典做補充,有時又用“榜文”的形式來發(fā)布典型的案例。榜文第一次出現(xiàn)在《大誥》中;這種《大誥》在1385年和1387年之間曾經(jīng)編纂、修訂和擴充。它們出現(xiàn)在1397年版的《大明律》中;《大明律》把這些誥和榜文都收在它的附錄中。朱允炆認為他祖父的律令法典的某些部分過于苛嚴,特別是那些在誥和榜文中所定下的懲罰條款更是如此。據(jù)說,他在他祖父生前即已敦促洪武帝從他的法典中取消73條這樣的條款。在他即位以后,他禁止以誥文為根據(jù)來進行審理和判案,同時停止張貼榜文,這就使他用正式遵守律令的手法,巧妙地掩蓋了他事實上對他祖父的指令的否定。這些變革后來被永樂帝一掃而光;他恢復了太祖的所有嚴厲的誥文和榜文中的法律效力。

實行削藩

朱允炆對諸藩王封地里的行政也進行了一些改革:設(shè)置了賓輔和伴讀,并讓翰林學士以儒家的為政傳統(tǒng)教育和輔導諸幼年王子。王子們還進一步不準參與文、武政事;這個命令顯然與《祖訓錄》中的規(guī)定大相徑庭。這些加強了皇帝對藩王控制的新條令是意在取消半自治性質(zhì)的封國的總戰(zhàn)略的一部分。

削奪世襲封藩的政策的產(chǎn)生是由于擔心幾個有野心的皇叔可能要發(fā)難,特別是擔心燕王朱棣。1370年以后,明太祖陸續(xù)分封了他年長的九個兒子(其中包括朱棣),把他們封在西北邊境和長江中部,王位世襲;這些藩王都是用來作為抗擊蒙古侵略和鎮(zhèn)壓叛亂的支柱。王子們都享有巨額年俸和廣泛的特權(quán);雖然他們在法律上對境內(nèi)平民百姓不享有直接的行政權(quán)力,但他們每人都節(jié)制三支輔助部隊,其人數(shù)在3000到15000之間。 

為了確保他對分封諸王的控制,開國皇帝在他的《祖訓錄》中曾定下了一系列條令規(guī)章來管束諸藩王的行為;《祖訓錄》首次發(fā)布于1381年,后來又在1395年做了修改。其中有一條規(guī)定:在新皇帝登基以后的三年時間內(nèi)藩王們不許來朝廷,只能留守藩封。可是,如果有“奸臣”在朝廷當?shù)溃T王得準備他們的兵力,聽候新皇帝召他們來“撥亂反正”,而在完成了他們的任務(wù)和驅(qū)逐了奸佞以后,他們?nèi)詰?yīng)返回封地。

對于合法的繼承原則定下了一條重要的規(guī)矩;它既適用于藩封王子的繼承,也適用皇位的繼承。其中主要的一條原則是繼承人應(yīng)該是長子,并為嫡妻所生。如果這一點已不可能,嫡妻所生的第二個兒子將成為合法繼承人。為了使這些家法垂諸久遠,明太祖對后嗣下了嚴厲的警告,禁止他們對他的訓示有一絲一毫的改動;而且他告誡諸王,對任何違犯者,甚至皇帝本人,他們可以群起而攻之。這位開國皇帝的想法是很不現(xiàn)實的;制度上的調(diào)整總是不可避免的。新皇帝現(xiàn)在企圖削奪諸王的權(quán)力,這就使他與他的叔父們——特別是燕王朱棣——發(fā)生了公開的沖突。然而可以理解的是,在這些藩王看來,他想削奪分封諸王一向享有的權(quán)利和特權(quán)的行動嚴重地違反了《祖訓錄》。人們向來認為削藩的政策是黃子澄和齊泰所出的主意,但是,它也可以說是出自皇帝的圣裁。黃子澄是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擁護者,據(jù)說他使皇帝對采取這項政策的重要性獲得了很深的印象,因為他向皇帝講述了公元前154年漢代的七國之亂反對漢景帝(公元前157年—141年在位)的故事,而且也一般地提示了這些強大而又擁有半自治權(quán)力的藩封所特有的潛在危險性。他們曾經(jīng)考慮了兩種行動路線:一是徹底廢除藩封諸王;一是減少他們的政治和軍事大權(quán)。主要的目標是燕王;在這個時候,洪武帝的二子和三子均先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現(xiàn)在健在的最年長而又權(quán)勢最大的藩王,同時他也是皇家禮儀上的尊長。幾經(jīng)斟酌之后,朱允炆決定走完全廢藩的道路。這樣便激起燕王舉兵反對皇帝,他表面上是要恢復王朝原來的制度,實際上卻是要保持他自己的權(quán)力和影響。

經(jīng)濟

在財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減輕前朝某些過重的稅收。其中最重要的是減少了江南的過度的土地稅,尤其是減少了富庶的蘇州和松江這兩個府的土地重稅。這些減稅措施是繼續(xù)了洪武朝即已開始的減免政策,但是它們大大超過了以前的辦法。富庶而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區(qū)自王朝開國以來就被課以重稅,從而使這里提供了主要的財源。原來的稅款意在實行懲戒。1380年4月洪武帝曾下令減稅20%,但是即令如此,這里的土地稅仍然過于沉重。例如在1393年,僅蘇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納281萬石糧米,這就是帝國2940萬石全部土地賦稅的9.5%。這樣是太不平等了:蘇州僅占帝國登記在冊的耕地的1/88。由于這樣過重的苛索,當?shù)厝嗣裢荒芙蛔阋?guī)定的稅額,特別在兇荒年代更是如此;他們拋荒了土地,變成了游民,從而更加加重了納稅居民的負擔,同時也減少了每年的稅收。

1400年初,朱允炆因有人申訴直隸地區(qū)(直接隸屬于京師南京的地區(qū)為直隸,范圍大致包括今天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和浙江等地區(qū)賦稅不公而采取了行動。他下令按每畝地收一石糧的統(tǒng)一標準在這些府里收土地稅。洪武帝曾經(jīng)禁止蘇州或松江人氏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借此防范出身于這些富庶州府的人們把持財政,偏私家鄉(xiāng),從而犧牲了國庫的利益,現(xiàn)在朱允炆也解除了這種禁令。很可疑的是,這些新措施是否得到了貫徹;到了1400年,建文朝廷已經(jīng)深深地卷入了和燕王對陣的軍事行動之中。

另外一項財政改革是限制佛、道二教寺觀所能擁有的免稅土地的數(shù)量。這項政策是特別針對佛、道僧侶們在江南富庶州府的情況而發(fā)的,因為在洪武帝的庇護下僧道們都攫奪了大量的肥田沃土,從而變成了有權(quán)有勢的地主。他們的財富激起了人們的不滿,因為宗教界的僧侶職事們不僅享有免除土地賦稅和徭役的權(quán)利,甚至還把不法負擔強加給當?shù)鼐用瘢凑加盟麄兊耐恋?,強迫他們給自己服勞役。朝中的官員上了兩份奏疏,請求限制佛教和道教的土地占有數(shù)量,朱允炆在1401年8月發(fā)出的一道詔旨中批準了他們的建議。這一新命令只準每一名僧道擁有不超過五畝免除賦稅的土地;多余土地應(yīng)分給需要土地的人民。這個政策又使得燕王找到了另一口實,說他的侄子如何違犯了《祖訓錄》;它進一步為他提供了對皇帝進行“懲戒行動”的理由。

這些命令未必都曾經(jīng)付諸實施,因為建文朝廷此后不久就夭折了。但是,由于它們攻擊了佛教和道教僧侶們的既得利益,這些政策無疑地疏遠了宗教界,特別是得罪了佛教徒。因此,許多佛教僧人都為燕王叛軍效勞是不足為奇的:他們的領(lǐng)袖是這位僭主的顧問,即和尚道衍,此人自1382年以來即已為燕王服務(wù)(他后來名姚廣孝,1335年—1418年)。

軼事典故

據(jù)說,朱允炆逃離京城后,顛沛流離,千方百計逃避追殺,后隱居于湄江的觀音崖(也有稱是陜西城固觀音崖)一帶。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的藏君洞也因此而得名。

朱允炆在當皇太孫時,太祖朱元璋曾出聯(lián)“風吹馬尾千條線“,要他和燕王朱棣以對。朱允炆對曰:“雨打羊毛一片膻。“朱棣則對曰:“日照龍鱗萬點金?!爸扉χ畬μ孑^為滿意。從中也看出了朱允炆的懦弱、平庸和朱棣的雄心。太祖駕崩后,皇室想了一些方法來鞏固朱允炆的皇位。但后來江山終究被朱棣所得。而上面的對聯(lián)卻成為二人命運的讖語。

話說朱允炆在湄江隱姓埋名,自稱應(yīng)文和尚,留下了許多對聯(lián)詩話。其中對觀音崖風光的描寫聯(lián)“峰如巢風彩,崖似臥龍文。“

在長期的流亡過程中,朱允炆一直以晉公子重耳的故事鞭策自己。希望有東山再起的一天。但后來他慢慢地發(fā)現(xiàn),朱 棣管理國家的能力比自己實在要強得多,也就慢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有聯(lián)為證:“有夢難圓,塵世著魔迷木性;無風易醒,洞泉悟道靜凡心?!拜p風吹拂著平靜的心,沉醉于大自然之中,哪還管什么皇權(quán)富貴,都是過眼云煙。

多年以后,朱允炆觸景傷情,詠聯(lián)一副:“家從京畿而來,回首五岳峨眉,此等山川甲天下;帝似堯舜以后,伉懷秦皇漢武,如我王孫曠古今。“這既是對湄江美麗風光的衷心贊美,也是對自己一生坎坷命運的高度概括,更是對無奈現(xiàn)實的宣泄、壯志難酬的遺憾的真實寫照。

朱允炆的詩(共4首詩)
  • 《遜國后賦詩》
    牢落西南四十秋,蕭蕭華發(fā)已盈頭。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長樂宮中云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 《金竺長官司羅永庵題壁》
    風塵一夕忽南侵,天命潛移四海心。鳳返丹山紅日遠,龍歸滄海碧云深。紫微有象星還拱,玉漏無聲水自沉。遙想禁城今夜月,六宮猶望翠華臨。閱罷《楞嚴》磬懶敲,笑看黃屋寄曇標。南來瘴嶺千層迥,北望天門萬里遙??疃尉猛w鳳輦,袈娑新?lián)Q
  • 《和周吉甫春日移居》
    墻短山爭出,庭空月易留。泉香浮茗碗,漁唱送蘋洲。終歲一無事,雙眉百不憂??耨Y渾未解,自苦復何由。
  • 《春日·身健當何患》
    身健當何患,樽盈不計貧。古今成過客,風月屬閑人。但許橫飛斝,休論倒著巾。漫憐同調(diào)病,吾亦任吾真。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朱允炆簡介,朱允炆是哪個朝代的詩人,朱允炆古詩大全,朱允炆的詩,朱允炆作品目錄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ren_view_9bb30b43ac9bb30b/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