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周敦頤    zhōu dūn yí 宋代詩人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后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欲、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為后世的理學家反復討論和發(fā)揮,構成理學范疇體系中的重要內(nèi)容。

本    名
周敦頤
別    稱
周元皓、周敦實
字    號
字茂叔濂溪先生
所處時代
宋代
民族族群
漢族
出生地
道州營道樓田保
出生時間
1017年6月1日
去世時間
1073年7月14日
主要作品
《春晚》 《大林寺》 《按部至潮州題大顛堂壁》 《按部至春州》 《讀易象》
主要成就
儒家理學思想鼻祖

生平

  北宋天圣二年(公元1031年),頤8歲(虛歲九歲),其父病逝三年后,他與同母異父之兄盧敦文隨母投靠衡陽舅父鄭向,至1037年鄭向調(diào)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周敦頤同母隨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盛夏之夜,蓮花怒放,香氣襲人,美不勝收。鄭家故宅后改為濂溪周氏宗祠(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處)。

  明萬歷中(1587年~1598年),周子與李寬、韓愈、李士真、朱熹、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jù)《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他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xiāng)道州營道地方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

  由于大量廣泛地閱讀,周敦頤接觸到許多不同種類的思想。從先秦時代的諸子百家,一直到漢代才傳入中國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獵,這為他而后精研中國古代奇書《易經(jīng)》創(chuàng)立先天宇宙論思想奠定了基礎。

  十五歲時,他和母親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鄭向,當時他是宋仁宗朝中的龍圖閣大學士。這位舅父對周敦頤母子十分眷顧。

  在周敦頤二十歲時,舅父向皇帝保奏,為他謀到了一個監(jiān)主薄的職位。

  周敦頤在任職期間盡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頤開始研究《周易》,后來終于寫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極圖·易說》。它提出了一個宇宙生成論的體系。

  中國哲學思想史上,宋明理學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的儒學為主干,還多方吸收了道家、佛家的思想精華,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哲學思想。

  周敦頤就是北宋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端卧浮分袑τ谥芏仡U的地位有這樣的論述:"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清大儒輩出,圣學大昌。"

  這里所稱的元公,就是周敦頤,元公原是他的謚號。這段話明確肯定了周敦頤作為北宋理學開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彈琴吟詩。

  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當然是程顥、程頤兩兄弟。

  程頤在后來回憶說,他年少時就是因為聽周敦頤講道,因而厭倦了科舉仕途。立志要學習和探索儒家的如何為圣王的道。

  周敦頤死后,隨著程顥、程頤對他的哲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他的名聲也逐漸顯揚。南宋時許多地方開始建立周敦頤的祠堂,人們甚至把他推崇到與孔孟相當?shù)牡匚唬J為他"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帝王們也因而將他尊為人倫師表。

  而周敦頤生前的確也以他的實際行動,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風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敬仰。

  代表作:《周元公集》《太極圖說》《通書》

  宋朝學者周敦頤是周恩來,周樹人(魯迅),周作人等名人的先祖。

介紹

  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余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于舂陵,乃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薄端问贰さ缹W傳》將周子創(chuàng)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其父周輔成(亦名懷成)于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因六舉以上特奏名賜進士出身,曾為賀州桂嶺縣(今廣西賀縣)知縣,后贈諫議大夫。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時任桂嶺縣令的周輔成的兒子周敦頤降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周敦頤自幼“信古好義,以名節(jié)砥礪”,青少年時期在桂嶺讀書求學,然后在桂嶺循級應科舉考試而直取進士。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周敦頤14歲,其父病逝。周敦頤著有《周子全書》行世。周敦頤曾在蓮花峰下開設濂溪書院,世稱濂溪先生,濂溪書院是他講學的講壇,他的學說對以后理學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周敦頤是把世界本源當做哲學問題進行系統(tǒng)討論的鼻祖。

  周敦頤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了承前啟后的作用。清代學者黃宗羲在他的《宋儒學案》中說道:“孔子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元公之破暗也”。他繼承《易傳》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tǒng)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chǎn)生陰陽萬物?!叭f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笔ト擞帜7隆疤珮O”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欲,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后七百多年的學術上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范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后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生前并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yè)“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骨。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并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后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信,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又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注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其名聲逐漸大起,九江、道州、南安等地紛紛建濂溪祠紀念他,寧宗賜敦頤謚號為“元”,因此敦頤又被稱為“元公”,到理宗時,從祀孔子廟庭,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 周敦頤性情樸實,自述道:“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他從小信古好義,“以名節(jié)自砥礪”。平生不慕錢財,愛談名理,他認為“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他雖在各地作官,但俸祿甚微,即使這樣,來到九江時,他還把自己的積蓄給了故里宗族。

  周敦頤酷愛雅麗端莊、清幽玉潔的蓮花,曾于知南康軍時,在府署東側挖池種蓮,名為愛蓮池,池寬十余丈,中間有一石臺,臺上有六角亭,兩側有“之”字橋。他盛夏常漫步池畔,欣賞著縷縷清香、隨風飄逸的蓮花,口誦《愛蓮說》。自此蓮池名震遐邇。

  九江的煙水亭最初是由周敦頤修建的,因為亭在湖心,一墩如月,故名“浸月亭”。后不斷興廢,取“山頭水色薄籠煙”之意境,改名“煙水亭”。清順治十七年,巡道崔掄奇復修煙水亭建立五賢閣,奉周敦頤為五賢之一。九江市區(qū)現(xiàn) 在還有濂溪路、濂溪居委會等。 

與衡陽

  周敦頤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五月五日(6月1 日)生于道縣樓田村,卒于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六月十日(7月24日)。因貧“饘粥不給”無力回鄉(xiāng),葬廬山栗樹嶺。

  二十歲時隨舅任上因“一言清疑讞,為有司物色”。二十一歲母亡守制,二十四歲從分寧縣主?。ń裥匏h)做起,到五十五歲終職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治在韶關),因病乞調(diào)南康司理參軍后辭官。

  他為官廉判明斷,政與學凸現(xiàn),史上他和包公并列,是廉官文化的代表。因此朝廷恩榮其父。父周輔成終職桂嶺縣令辭官,宋英宗于嘉佑八年(1063),贈郎中,治平四年(1067)再贈諫議大夫,敕入祀鄉(xiāng)賢祠和啟圣祠,與孔子父母同享祭祀。

  周敦頤亡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封宣奉大夫、嘉定十三年(1220)謚元,故稱元公(學生二程同時謚純謚正)。南宋理宗淳佑元年(1241)封汝南伯,元朝仁宗延祐六年(1319)封道國公,歷朝入祀孔廟。

  明代宗景泰七年(1456)封其后裔十二代孫周冕世襲五經(jīng)博士,延至清末四百余年共封十三位五經(jīng)博士,這是自漢武帝尊儒設五經(jīng)博士之稱以來,獲五經(jīng)博士最多時間最長的家族。

  北宋乾興元年(1024)八月二十日周輔成病逝,時 周敦頤8歲,因家貧一家四口隨母來衡陽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公喜愛,鄭公視甥如子,按鄭家敦字輩取名入藉。又因他喜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構亭植蓮”,(今衡陽市二中處俗稱祁陽白)他負笈其間參經(jīng)悟道。直到鄭向任兩浙轉運使疏蒜山漕河才隨母同遷潤州丹徒縣(今江蘇丹陽市)。衡陽人世代相傳衡州八景“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和“白蓮仙子戲西湖”的傳說即出自他舅甥情深和悟道的故事。

  周子因勤政負病而早逝壽五十七歲,人生最重要的成長期在衡陽十余年之久。后他三十一歲任郴縣令和桂陽縣令(今汝城縣),三十八歲任大理寺丞,四十九歲任永州通判,五十三歲任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和在郴邑七年回鄉(xiāng)祭祖均在周敦頤中轉歇息,講學、探舊、訪友。

  所以,衡陽相較于他的出生地道縣,歸宿地九江,是他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也是他人生最困難時他的舅父這位衡陽先賢鄭向濟孤?lián)嵊讕椭囵B(yǎng)教育他并蔭補入仕,鄭公在濂溪周氏家族內(nèi)歷稱恩舅。周子知恩圖報,妻陸氏陪伴舅母十九年終老才隨夫生子,因積勞成疾三十七歲亡。后裔們滿懷感激之情流傳不息深深的衡陽情節(jié)即源于此。衡陽是濂溪公的成長地,也是濂溪文化的根基地。正由于此,周敦頤在衡北岸和柘里的兩房后裔都是“仰曾祖濂溪公在衡遺跡不忍離去”。而來此繼承鄭公留給周家的祖業(yè)繁衍生息至今。從此外發(fā)后裔雖星居海內(nèi)外,但他們?;丶铱纯?,近幾年后裔來此拜謁祭祀先人日益增多。

  任何名人文化傳承都是以物化的形式而存在延續(xù)的。周敦頤在衡陽生活的遺跡原有五處:一是緊伴石鼓書院即今司前街古稱濂溪街(現(xiàn)衡陽市中山南路司前街口)是他外祖父左侍禁鄭燦居住的祖宅;二是今蒸水橋北原鄭家莊戶房即北岸濂溪周氏祖屋,由長子周壽次子虞仲后裔繼承,今居衡南縣車江鐵市、衡陽縣金蘭寺、重慶、洪江等周姓即源于此支。三是今高新區(qū)柘里村愛蓮堂他是周壽五子季仲次子興繼來此繼承祖業(yè),愛蓮堂原是鄭家祖?zhèn)髑f戶房(歷今約—千二百年),鄭氏譜載“衡州西關有巨浸曰西湖”,“向公世居衡郡城外西湖”。鄭向祖孫五人五進士,世代衣錦詩書傳家,家產(chǎn)頗豐。宋時周圍山林田土多是鄭家祖產(chǎn),后按規(guī)制濂溪公祭祀田四百畝(政義鄉(xiāng)三百畝、長平鄉(xiāng)一百畝)田租收入和年撥官銀二十八兩用于濂溪周氏宗祠春秋二祭。此處地勢低洼緊靠蒸水,南北河風交匯, 周敦頤逢夏即來此避暑讀書。現(xiàn)房基一米五高用條石砌成,皆宋時基礎防潮的佐證。南宋嘉定四年(1211)十月十九日, 周敦頤五世孫任吏部右侍郎跳海自溺以孤忠伴孤魂,后為左相陸秀夫效法,右相文天祥為他寫有墓志銘,一代烈臣周洪即誕生于此。清康熙年間因祀田被安插戶柯仕俊強占訴訟三十余年,方收回祀產(chǎn),族人出資經(jīng)清政府批準把愛蓮堂建為紀念周子專祠,皇封奉祀生賜衣頂四人,選后裔六人入義學,年祭祀銀二十八兩,一切和故里道縣,歸宿地九江祭祀祠待遇等同。今道縣、九江祭祠已毀,此是唯一幸存的皇封祭祠。

《愛蓮說》與衡陽的淵源

  周敦頤的《愛蓮說》流傳千古,感染世人。那么,《愛蓮說》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根由是什么?蓮花對周敦頤又產(chǎn)生了什么特殊的影響呢?

  早在周敦頤為父守孝期間,舅父鄭向一直牽掛其胞妹與外甥孤兒寡母生計艱難。待周敦頤守制服滿后,鄭向立即派周敦頤同母異父的兄長盧敦文把妹妹和外甥敦頤、敦賁(后夭折)、外甥女季淳一同接來衡州西湖鄭宅撫養(yǎng)(遺址位于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和衡陽市青少年宮一帶),并親自為甥授課督學,為外甥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全力加以培植。從這里開始,周敦頤便開始了在衡陽的向學歷程。

  周敦頤從小天資聰穎,深得舅父的喜歡。更重要的是,他讀書勤奮刻苦,又特別喜愛西湖勝景,對白蓮情有獨鐘。于是,鄭向在鳳凰山莊宅前西湖池畔“構亭”(即愛蓮亭)植蓮。當時的西湖,地處郡城西關望湖門至安西門之間城外,因西湖塘而得名。“衡州西關有巨浸——曰西湖”,“汪洋千頃,足稱偉觀”。湖中遍生野蓮。野蓮花白,俗稱祁陽白。每年夏六月始花,一般盛于月中。若三五之夜,恰雨后云霽,白蓮受天地雨露滋潤,競相怒放,是時,月華如晝,花月交輝,滿湖縞素,如皚皚白雪覆地。白蓮綠葉間點綴著一朵朵紅蓮花,有如三春夭桃,白里透紅,紅里露白,紅白相映,滿湖錦繡。熱風徐來,株株荷花點頭起舞,縷縷清香隨風飄灑,滿城香透,沁人心脾,令人銷魂,故有“西湖夜放白蓮花”的典故傳世,為衡州城昔日八景之一。

  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為少年時期的周敦頤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和創(chuàng)作空間。他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賞美景的同時研究學問,思考人生。不僅如此,蓮花香、凈、柔、軟、不可染的德性,也影響了周敦頤,陶冶了周敦頤的思想情操,為傳頌后世的《愛蓮說》之誕生奠定了基礎。

  周敦頤在衡陽主要生活地是他舅父鄭向故宅(今南華大學附一醫(yī)院處)和鄭宅前西湖鳳凰山下愛蓮亭,鄭公為甥授課的講易臺(今衡陽市二中處)。

  自周敦頤亡后,由于他所創(chuàng)理學是宋、元、明、清四朝國學,深受恩寵,從小西門至大西門向西北至今南華附一醫(yī)院和蓮湖廣場這一大片地方,后人把鄭向故宅改建成濂溪周氏宗祠,建有西湖書院,縣學、崇圣祠、啟圣祠、大成殿、愛蓮亭等系列古建筑群(詳見遺圖)。斯若在,其面積是孔府和孔廟總和。

  宋末衡陽對周子紀念性建筑還有一院四祠,即西湖書院,西湖北岸濂溪祠,鳳凰山濂溪祠、瀟湘門內(nèi)濂溪祠、石鼓濂溪祠,以上并非家祠,是屬國家官設祭祀周子和教學合一的紀念地(年撥祭祀銀四十兩)。

  歷經(jīng)浩劫,特別是一九四四年的衡陽抗日保衛(wèi)戰(zhàn),以上 周敦頤有關遺跡和紀念性建筑共十處、九處毀于兵火之中,只有高新區(qū)柘里村愛蓮堂因遠離市區(qū),日本騎兵駐此而得幸免,但門柱被馬啃,門窗毀壞、廂房盡毀,經(jīng)后裔艱難維護幸余殘房三間至今,這是歷經(jīng)浩劫唯一幸存的周敦頤在衡陽遺跡。

  令人痛心的是,周洪這位被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譽為“此盛德之士,鄙聞達、淡聲譽,尤人所不及”。右丞相文天祥撰《侍郎公墓志銘》稱周敦頤是“百代絕學之倡”,周洪是“千古忠義之首”的一代愛國忠臣墓歷經(jīng)七百二十五年后,于二00三年十一月為建市一中夜深人靜中被爆掘,為趕在天亮之前清理完現(xiàn)場,現(xiàn)代施工機械的利速使一代先賢遺骨無存,遺跡不再,御賜文物片紙不留,連同兩方碑刻失歿,至今是非無明斷。

  歷史上濂溪文化在衡陽曾有過輝煌,說明衡陽人敬重他、重視他。他的人品、學識、官聲曾哺育了無數(shù)有識之士,自然也哺育了衡陽之后賢。

  戰(zhàn)后由于人們?nèi)宋恼J識延續(xù)缺失,使濂溪文化遺跡景觀無規(guī)劃,把故址另辟它用,從而發(fā)生爆掘一代先賢墓建學校有違人文道德和教育本旨的事,今雖異地塑有三周子像,但總難還原故舊情。 

與合川

  周敦頤喜愛蓮,并與重慶合川有著特殊的淵源。1056年,皇帝御筆欽點,任命他為合州(現(xiàn)合川)通判。

  那時,合州雖然已有一萬多戶人家,卻沒有一所全州學府,讀書人不多。周敦頤決定把州學辦起來,改變合州文化落后的狀況。

  合州城外嘉陵江東岸有一座山,名叫學士山,地處嘉、涪、渠三江匯合處——合州從民國起更名為合川也據(jù)此而來。由山頂往山下望去,江水悠悠,白帆點點,風景美麗得很。周敦頤心想:這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啊,要是能把州學辦在這里就好了。向人們一打聽,原來這是合州大鄉(xiāng)紳張宗范的私家花園。他決定登門拜訪,與張宗范共商州學之事。張宗范十分崇敬周敦頤的學識人品,爽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把整座花園無償捐獻了出來。州學辦起來后,周敦頤邀請張宗范主持學政,廣招學生千余人,不論貧窮富貴,只要天資聰慧,都一一收錄。他又遍請?zhí)煜挛娜藢W士前來講學,大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等都曾應邀前來。合州學子讀書蔚然成風,人才輩出,每年都要出一兩個進士,合州州學名聲大振。張宗范也由地方鄉(xiāng)紳一下變成了開明士紳,成為了北宋鄉(xiāng)紳的楷模。他感到十分自豪,請來能工巧匠,在山頂修筑了一座八角亭,本想請周敦頤題寫匾額“八角亭”,周敦頤卻揮毫手書了“養(yǎng)心亭”三字,寫畢,意味深長地解釋:“人,貴在養(yǎng)心也。”

  周敦頤任合州通判五年,治績卓著。后來,不管他走到哪里,他都惦記著合州州學,惦記著八角亭,還曾作了一篇《養(yǎng)心亭記》寄給張宗范刻于亭內(nèi)。周敦頤去世后,合州州學日趨衰落,逐漸不復存在,八角亭也是歷經(jīng)風雨,屢遭兵燹戰(zhàn)火。明成化年間,合州知州唐珣在舊址上重建八角亭,并在亭內(nèi)墻壁上彩繪周敦頤畫像,以表自己的景仰之情。清光緒年間,地方官員在八角亭附近修建了一座甘泉寺,塑周敦頤塑像,香火十分興旺。民國初年,當?shù)剜l(xiāng)民在八角亭下掘得一個大巖洞,洞內(nèi)滴水叮咚,人們稱之為“甘泉靈乳”,八角亭又添新景,成為合川八景之一。時至今日,人民政府又將八角亭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對八角亭進行了維修,從此,千年古亭重放昔日光彩,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名勝古跡。

  有一次,他從合州乘舟而上,前往南部拜訪蒲宗孟。途中,他對慕名而來的求學者講道:“一個人的愛好不盡一致,比如世上的花很多,晉朝的陶淵明偏偏愛菊花,李唐以來的世人又多愛牡丹。我朝詩人林逋以梅為妻,終身不仕不娶。而我最愛蓮花,你看它處于淤泥而不被污染,濯于清漣而不顯妖媚。中間通達,外部秀直,沒有枝蔓,亭亭玉立香遠溢清,可以遠觀,而不能隨意把玩。這四種花,好比四種人,菊花是隱逸之士,牡丹是富貴之人,梅花是高雅純潔之人,蓮花是人中君子。然而,菊花雖好,卻幽居獨處,孤芳自賞;牡丹雖艷,似富貴榮華,正合世俗;梅花孤芳高潔,歲寒時只與松竹為友。唯有蓮花,端莊正直,清高不凡,具有君子風范,生活在世俗而不為世俗所污?!?南宋魏了翁出使川東時,在合州建濂溪祠紀念他。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邱道隆在合州南津街建濂溪書院(亦稱合宗書院),可以看出濂溪先生及其濂學的流韻對合川博大深遠的影響力。

  周敦頤是一位非常能干并且有一定政績的官吏,當時以他明察秋毫,堅持原則、不媚權貴、明斷獄案而聞名朝野。

與汝城

  周敦頤(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惇實,避英宗舊諱而改名。北宋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理學的奠基人。其在中國儒學史上有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黃百家曾評價:“孔孟而后,漢儒止有傳經(jīng)之學,性道微言之絕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復橫渠諸大儒輩出,圣學大昌。故安定、組徠卓乎有儒者之規(guī)范,然僅可謂有開之必先。若論闡發(fā)心性義理之精微,端數(shù)公元之破暗也”(《宋元學案·濂溪學案》)。此評甚為公允。

  據(jù)史書記載,其哲學著作有“數(shù)十篇”,流傳下來的只有《太極圖說》和《通書》兩篇。公元1041年至1044年期間,“移郴之桂陽令,治績尤著”。其一生為官清廉公正勤勉,為學精密嚴謹細致,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自律。作為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上承孔孟,下起程朱。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自己的理學體系,宣揚其“無極而太極”的宇宙論和主靜、順理、誠心、無欲的人生觀。周敦頤在汝城任縣令時,縣內(nèi)政治清明,百業(yè)興旺,民情淳樸,政通人和。在此期間,他寫下了千古名篇《愛蓮說》、《拙賦》,其弟子程灝、程頤在來汝城探望老師時有感于汝城風光美景,寫下了《千家詩》第一篇《春日偶成》。汝城人民為紀念他,特在縣城西郊修建了濂溪書院,并進行了十度修葺,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周敦頤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他寫下的《愛蓮說》雖短短119個字,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墓址

  周敦頤墓又稱濂溪墓,位于九江市廬山區(qū)蓮花鎮(zhèn)周家灣之栗樹嶺,墓區(qū)總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十年動亂期間,濂溪墓地面建筑遭到嚴重破壞,但地下墓仍保存完好。1999年,在香港周氏宗親總會的資助下,完成了濂溪墓第一期修復工程,使珍貴歷史遺跡得以保存。去年以來,在江西省、九江市有關部門的關心下,香港周氏宗親總會再出100余萬元巨資復修該墓。目 前,綠化工程等仍在緊張施工中。

  據(jù)悉,濂溪墓后有弧形照壁,嵌2米高的青石碑三塊,分別鐫有周敦頤的代表作《通書》、《愛蓮說》、《太極圖說》。

周敦頤的詩(共46首詩)
  • 《春晚》
    花落柴門掩夕暉,昏鴉數(shù)點傍林飛。吟馀小立闌干外,遙見樵漁一路歸。
  • 《大林寺》
    三月僧房暖,林花互照明。路盤層頂上,人在半空行。水色云含白,禽聲谷應清。天風拂襟袂,縹緲覺身輕。
  • 《按部至潮州題大顛堂壁》
    退之自謂如夫子,原道深排釋老非。不識大顛何似者,數(shù)書珍重更留衣。
  • 《按部至春州》
    按部廣東經(jīng)數(shù)郡,若言嵐瘴更無春。度山煙鎖埋清晝,為國天終護吉人。萬里詔音頻降下,一方恩惠盡均勻。丈夫才略逢時展,倉廩皆無亟富民。
  • 《讀易象》
    書房兀坐萬機休,日暖風和草色幽。誰道二千年遠事,而今只在眼前頭。

古詩大全

好86網(wǎng)為您提供周敦頤簡介,周敦頤是哪個朝代的詩人,周敦頤古詩大全,周敦頤的詩,周敦頤作品目錄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ren_view_9b91d643ac9b91d6/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