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

詩詞工具全集 詩詞查詢

[宋代]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觀書有感·其一譯文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打開,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閃耀浮動。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那 通:哪)要問池塘里的水為何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為它輸送活水。

觀書有感·其一注解

1
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后為南溪書院)內(nèi)。
2
鑒:一說為古代用來盛水或冰的青銅大盆。鏡子;也有學者認為鏡子。指像鑒(鏡子)一樣可以照人。
3
徘徊:來回移動。
4
渠:它,第三人稱代詞,這里指方塘之水。
5
那得:怎么會。
6
清如許:這樣清澈。
7
為:因為。
8
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fā)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地學習、運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觀書有感·其一背景

公元1196年(慶元二年)朱熹應南城縣上塘蛤蟆窩村吳倫、吳常兄弟之邀,到該村講學,為吳氏廳堂書寫“榮木軒”,為讀書亭書寫“書樓”,并為吳氏兄弟創(chuàng)辦的社倉撰寫了《社倉記》,還在該村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

觀書有感·其一賞析

這是一首抒發(fā)讀書體會的哲理詩。

第一句“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在山村里讀書,興味正濃。他悠然自得地抬頭一看,眼前是一方半畝大小的池塘。這本是最平凡不過的景象,在中國南方的村落中,這樣的池塘隨處可見。但到了朱熹的筆下,它卻獨有一種深刻的寓意。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看著眼前的池塘,朱熹體會到內(nèi)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猶如明鏡一般。鏡子雖小,卻能照進整個天地。因此,這區(qū)區(qū)半畝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氣象。盡管它小,卻能倒映出長天無垠、云影悠悠。

詩人正是抓住了這一點作進一步的挖掘,寫出了頗有哲理的三、四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詩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點。但是到此詩人并沒有結(jié)束,他進一步地提出了一個問題?!皢枴蹦莻€“方塘”“那得清如許?”問它為什么這么“清”,能夠反映出“天光云影”來。而這個問題孤立地看這個“方塘”的本身沒有法子來回答。

詩人于是放開了眼界,從遠處看,終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頭”,找到了答案。就因為“方塘”不是無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給它輸送了“活水”。這就是這一首小詩所展現(xiàn)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義。

作者簡介

朱熹
朱熹[宋代]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考亭先生、滄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謚文,又稱朱文公。漢族,祖籍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更多

朱熹的詩(共973首詩)
  • 《九曲棹歌》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一曲溪邊上釣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橋一斷無消息,萬壑千巖鎖翠煙。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臨水為誰容。道人不作陽臺夢,興入前山翠幾重。三曲君看駕壑船,不知停棹幾何
    查看譯文
  • 《春日》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查看譯文
  • 《題榴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可憐此地無車馬,顛倒蒼苔落絳英。
    查看譯文
  •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查看譯文
  • 《泛舟》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查看譯文

古詩大全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cfa2143ac9cfa21/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