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魏征

臣聞: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
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雖董之以嚴(yán)刑,震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
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
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文武爭馳,君臣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
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諫太宗十思疏譯文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理,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將崇極天之峻,永保無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德不處其厚,情不勝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我聽說想要樹木長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yuǎn),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得高,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微臣雖然愚笨,(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國君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quán)的高峻,永遠(yuǎn)保持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而行節(jié)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卻想要樹木長得茂盛,堵塞源泉卻想要泉水流得遠(yuǎn)一樣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豈其取之易守之難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雖董之以嚴(yán)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車朽索,其可忽乎!(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一旦功業(yè)建成就德性衰減。國君開頭做得好的實在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當(dāng)初取得天下時才能有余,現(xiàn)在守天下就顯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為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就會使敵對的勢力和自己聯(lián)合;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即使用嚴(yán)酷的刑罰來督責(zé)(人們),用威風(fēng)怒氣來嚇唬(人們),人們最終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服氣。(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fù)載船只,也能顛覆船只,這是應(yīng)當(dāng)深切謹(jǐn)慎的。用腐爛的繩索駕馭疾馳的馬車,這樣可以忽視不理嗎?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統(tǒng)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克制,將要興建什么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于)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wǎng)三面留一面,擔(dān)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虛心采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dāng),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fā)怒而濫用刑罰。全面做到這十件應(yīng)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xiàn)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xiàn)出他的忠誠。文臣武將爭先恐后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游的快樂,可以頤養(yǎng)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么,天下人就已經(jīng)都有教化了。為什么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諫太宗十思疏注解

1
長:生長。這里指長得好。
2
固其根本:使它的根本牢固。本,樹根。
3
浚:疏通,挖深。處于地位低見識淺的人。
4
明哲:聰明睿智(的人)。
5
當(dāng)神器之重:處于皇帝的重要位置。神器,指帝位。古時認(rèn)為“君權(quán)神授”,所以稱帝位為“神器”。
6
域中:指天地之間。
7
休:美。這里指政權(quán)的平和美好。
8
凡百元首:所有的元首,泛指古代的帝王。
9
承天景命: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景,大。
10
殷憂:深憂。
11
實:的確。
12
克終者蓋寡: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能。蓋,表推測語氣。
13
傲物:傲視別人。物,這里指人。
14
吳越為一體:(只要彼此竭誠相待)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jié)成一家。吳,指北方。越,指南方。
15
骨肉為行路:親骨肉之間也會變得像陌生人一樣。骨肉,有血緣關(guān)系的人。行路,路人,比喻毫無關(guān)系的人。
16
董:督責(zé)。
17
振:通“震”,震懾。
18
茍免而不懷仁:(臣民)只求茍且免于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
19
怨不在大:(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
20
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百姓。人,本應(yīng)寫作“民”,因避皇上李世民之名諱而寫作“人”。
21
載舟覆舟:這里比喻百姓能擁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統(tǒng)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出自《老子》第三章“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下文的“知足”、“知止”(知道適可而止),出自《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2
將有作:將要興建某建筑物。作,興作,建筑。
23
安人:安民,使百姓安寧。
24
念高危: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危,高。
25
則思謙沖而自牧:就想到要謙虛并加強自我修養(yǎng)。沖,虛。牧,約束。
26
下:居……之下。
27
盤游:打獵取樂。
28
三驅(qū):據(jù)說古代圣賢之君在打獵布網(wǎng)時只攔住三面而有意網(wǎng)開一面,從而體現(xiàn)圣人的“好生之仁”。另一種解釋為田獵活動以一年三次為度。
29
敬終:謹(jǐn)慎地把事情做完。
30
慮壅蔽:擔(dān)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壅,堵塞。
31
想讒邪: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xiàn))讒佞奸邪。讒,說人壞話,造謠中傷。邪,不正派。
32
正身以黜惡: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黜,排斥,罷免。
33
弘茲九德:弘揚這九種美德。九德,指忠、信、敬、剛、柔、和、固、貞、順。
34
簡:選拔。
35
效:獻(xiàn)出。赤松子和王子喬,古代傳說中的仙人。
36
垂拱:垂衣拱手。比喻很輕易的天下就實現(xiàn)大治了。
37
無為:道家主張清靜虛無,順其自然。

諫太宗十思疏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親李淵反隋時作戰(zhàn)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xùn),進(jìn)一步保持了節(jié)儉、謹(jǐn)慎的作風(fēng),實行了不少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政策。經(jīng)過十幾年的治理,經(jīng)濟(jì)得到發(fā)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nèi)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貞觀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諫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寫了《答魏征手詔》,表示從諫改過。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貞觀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漸不克終疏》,直指太宗十個方面行為不如初期謹(jǐn)慎,被太宗書于屏風(fēng)之上。

諫太宗十思疏賞析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但魏征的這篇文章卻一掃六朝浮華的余習(xí),不僅內(nèi)容充實,明白暢達(dá),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

第一段從開頭至“塞源而欲流長也”,先正說,后反說。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來比喻治國需要從積德這個根本做起。這是正說。接著以比喻的手法來反說,“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是萬萬不可能的。正說和反說,歸結(jié)到君主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否則,那將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危及治國之本,動搖王朝的根基,葬送李唐的天下。

第二段從“凡百元首”至“所宜深慎”,分別從“在殷憂”和“既得志”等不同時期所采取的不同態(tài)度,正反論述。君主“在殷憂”時,一定能竭盡誠意對待手下的人;而君主如果能對部下竭盡誠意,就能使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君主在“既得志”時,往往為所欲為,傲視他人;而君主如果傲視他人,即使親屬也會變得如同行路人那樣互不相認(rèn)。這樣分別從“在殷龍”和“既得志”等不同情況下正說反說,歸結(jié)到守業(yè)的君主容易失去人心,從而,告誡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視群臣,與人結(jié)怨。因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與眾人結(jié)怨,如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人能保護(hù)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第三段從“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至結(jié)尾,以“十思”全面闡述“積德義”的具體內(nèi)容。這“十思”,好象是魏征提醒唐太宗從多側(cè)面進(jìn)行觀照,多側(cè)面地照一照“積德義”的鏡子。人以銅為鏡,唐太宗則以魏征為鏡,魏征又給唐太宗以“十思”之鏡??梢哉f,“十思”之鏡是一個多棱鏡。之所以說“十思”是多棱鏡,是因為它從多側(cè)面反映了“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從多方面開拓了唐太宗“居安思?!钡木辰?,從多方面開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徑:“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p>

全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展開論述。先從正反兩方面進(jìn)行論述,提出為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結(jié)論。然后提醒太宗,守成之君易失人心。以“思”字作為貫穿行文線索,脈絡(luò)分明,條理清晰。文中多用比喻,把道理說得生動形象;并采用排比、對仗,句式工整,氣理充暢。

諫太宗十思疏文言現(xiàn)象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
2、則思無以怒而濫刑 無,通“毋“,不要

措詞
1.名詞用作狀語
貌恭而不心服 貌:指表面上。心:指內(nèi)心里。
2. 名詞作動詞
江海下百川 下:居……之下。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君:做君主,統(tǒng)治。
3. 形容詞用作名詞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重:重權(quán)。
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位置。
懼讒邪 邪:邪惡的小人。
擇善而從之 善:好的、可行的意見。
則思正身以黜惡 惡:奸惡的小人、不好的行為等。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見。
居安思危 安:安逸的環(huán)境。危:危險的情形。
4. 形容詞用作動詞
智者盡其謀 盡:窮盡。
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 遠(yuǎn):遠(yuǎn)長。
塞源而欲流長者 長:長遠(yuǎn)。
克終者蓋寡 終:堅持到底。
5. 形容詞使動用法
欲流之遠(yuǎn)者 遠(yuǎn):使……流得遠(yuǎn)。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寧。
正身以黜惡 正:使……端正。
思虛心以納下 虛:使……謙虛。
宏茲九德 弘:使……光大。
何必勞神苦思 勞:使……勞累。 :使……辛苦。
6.動詞用作名詞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 可欲:指看見想要的東西。
7.形容詞意動用法
樂盤游,則三思以為度 樂:以……為樂,喜歡。
憂懈怠,則慎思而敬終 憂:以……為憂,擔(dān)心。
8.重要虛詞
之: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 結(jié)構(gòu)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②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結(jié)構(gòu)助詞,的。
③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代詞,指代天下。
以:
①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來,表目的的連詞。
②雖董之以嚴(yán)刑。介詞,用。
③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來,表目的的連詞。
④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介詞,因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遠(yuǎn):連詞,表轉(zhuǎn)折。
②則思謙沖而自牧:連詞,表遞進(jìn)。
③垂拱而治:連詞,表順承
④子產(chǎn)而死,誰氣嗣之:連詞,表假設(shè)。
哉:
①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哉。表反問語氣,呢。
②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表反問語氣,嗎。
③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出自《史記·陳涉世家》。表反問語氣,呢。

重點實詞
蓋:
①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斷,大概。
②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連詞,承接上文,表示推斷原因,因為。
雖:
①臣雖下愚,知其不可:雖然。
②雖董之以嚴(yán)刑:即使。
誠:
①必竭誠以待下:形容詞作名詞,誠心。
②誠能見可欲:如果。
下:
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方位狀語作名詞,臣下的意見。
②臣雖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地位低下的人或?qū)W識比自己低的人。
當(dāng):
①盛夏之時,當(dāng)風(fēng)而立:對著,面對。
②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當(dāng)(dàng)車:當(dāng)作。
安:
①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安定。
②燕雀安知鴻之志哉:怎么,哪里。
③項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yǎng)生,所能養(yǎng)生的。
⑤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環(huán)境。
信:
①信者效其忠:誠實。
②愿陛下親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請求。
④不求聞達(dá)與諸侯:追求。
⑤府史聞此變,因求假暫歸:請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醫(yī)治。
③不效則治臣之罪:懲治。
所:
①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所”加動詞的固定結(jié)構(gòu)。
②山巒為晴雪所洗。表被動。
克:
①能克終者蓋寡:能夠。
②然操雖能克紹:戰(zhàn)勝。
③公乃與克日會戰(zhàn):約定。
④克己復(fù)禮為仁:約束。
終:
①終茍免而不懷仁:最終。
②能克終者蓋寡:堅持到底。
固:
①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使……牢固,鞏固。
②據(jù)秦孝公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堅固······。
③藺相如固止之:堅決,堅持。
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本來,原來。
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頑固,固執(zhí)。
⑥斯固百世之遇也:確實,實在。

古今異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義,樹 木的根;今義,指國家的基礎(chǔ)。
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縱情:古義,放縱情感,即“驕傲”;今義,盡情。
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 虛心:古義,使……謙虛;今義,一種謙虛的美德。
承天景命景:古義:重大。今義:景色。
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 以為: 古義:以(之)為;把......當(dāng)作。今義:認(rèn)為。樂:意動,以......為樂。
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 神器:古義:特指封建社會的國家政權(quán)。今義:泛指祭祀用品。
臣雖下愚(下愚,最愚昧無知的人。謙詞。今無此意。)
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行路:古義:形同陌路。今義:走路。

諫太宗十思疏正反論述

  全文以論述為主,對同一個問題,作者往往從正反兩方面進(jìn)行剖析,這樣,說理更加透徹。如第一段先從正面論“固本疏源”,再從反面闡述不這樣做的危害;第二段關(guān)于“殷憂”“竭誠”與“得志”“傲物”的反復(fù)論述,第三段貫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應(yīng))與理性自制的對舉,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形象比喻
  文中運用了大量生動的比喻,借以闡發(fā)治國安民的思想,言簡意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如文章開篇談?wù)撝螄⒅亍胺e其德義”這一根本原則時,從兩個方面比喻論證,即“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遠(yuǎn)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樹木長得高的必要條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水流得長遠(yuǎn)的前提,運用自然中的現(xiàn)象比治國的原則,淺顯易懂而又生動形象。

語言樸實雄健
  文章雖多用對偶句,但筆力道勁,氣勢雄健,樸實無華,與六朝的駢賦不同。如“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怒而濫刑”一句,“恩”“喜”“謬賞”分別與“罰”“怒”“濫刑”反義相對,“加”“因”分別與“及”“以”近義相對,這樣,大大加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大家可以到文章中再找一些這樣的句子體會一下。

雄辯的邏輯力量
  三個段落,環(huán)環(huán)相扣,步步深入。第一段,作者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么,人君為什么當(dāng)“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作者從歷史教訓(xùn)出發(fā),提醒太宗必須謹(jǐn)慎從政,要善待臣民,勿失民心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實際上緊承第一段解釋了人君當(dāng)“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yán)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后的不同態(tài)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xùn)。同時,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到第三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如何“思”。在前二段說明道理的基礎(chǔ)上,作者向太宗提出了。十思”的具體內(nèi)容,并說明如果能夠做到這“十思”,就能夠發(fā)揚光大“九德”修養(yǎng),使百官各盡其職,各竭其力,天下可“垂拱而治”了。細(xì)讀文章,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前后勾連,層層深入,水到渠成。從提出問題,應(yīng)當(dāng)“思”,到分析問題,為何要“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選自中華書局標(biāo)點本《舊唐書·魏征傳》

諫太宗十思疏總體手法

  這篇奏疏,在寫作上有其特色,它有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文章根據(jù)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績以后,逐漸驕傲自滿,生活日趨奢靡的情況,指出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不能“竭誠以待下”,必然使“骨肉為行路”,至親疏遠(yuǎn),君臣解體,離心離德,難于保守天下。奏疏不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難守天下的道理講得清清楚楚,而且還對癥下藥,提出“十思”的措施,既明確具體,又實用而不空泛,針對性很強。
  《諫太宗十思疏》談?wù)摰碾m然是帝王的治國之道和修養(yǎng)問題,但其中的許多真知灼見在今天看來仍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這篇奏疏不僅思想內(nèi)容深刻,在寫作手法上也頗有特點,現(xiàn)試析如下:

一字貫穿
  細(xì)讀文章,便會發(fā)現(xiàn),作者用一“思”字貫穿全文。第一段,作者先通過兩個人們耳熟能詳?shù)谋扔饕觥八紘舱?,必積其德義”的主旨,再用原來的比喻從反面強調(diào)這一主旨,最后又從人君特殊的地位和職責(zé)出發(fā)推出這一主旨的具體內(nèi)容:“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由此,不難看出作者一個清晰的思路:“思國安”必先“積德義”,“積德義”對人君來說,就表現(xiàn)在“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傊司?dāng)“思”:思慮國家的安定,思謀國運的長遠(yuǎn),思考為政的得失,思量潛伏的危機。
  正如魏征在另外一篇奏疏中指出的:“禍福相倚,吉兇同域,唯人所召,安可不思?”一個“思”字不僅把第一段的內(nèi)容有機地組織了起來,而且也隱含了魏征對唐太宗的諄諄告誡:作為人君,萬事都要三“思”而后行?。∧敲?,人君為什么當(dāng)“思”呢?文章的第二段就闡述了這個問題。他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指出歷史上一種常有的現(xiàn)象:“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然后用一反詰句對這一現(xiàn)象提出自己的質(zhì)疑:“豈取之易,守之難乎?”但人君的取易守難畢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因此,作者接下來就具體分析了產(chǎn)生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殷憂”時,竭誠待下;“得志”后,縱情傲物,直至濫用刑罰,目空一切,最終導(dǎo)致天怨人怒,自取滅亡。值得注意的是,本段雖沒有用到一個“思”字,但卻始終是扣住“思”字著筆的,它實際上緊承第一段解釋了人君當(dāng)“思”的原因,那就是:“凡百元首”的難以善始善終,“取之易,守之難”的嚴(yán)峻事實,“殷憂”時、“得志”后的不同態(tài)度,“可畏惟人,載舟覆舟”的深刻教訓(xùn)。魏征在這里所提出的這一切都有理有據(jù),焉能不使守成之君的唐太宗思前想后,思深憂遠(yuǎn)呢?所以,這一段不僅依然緊扣“思”字回答了人君為什么當(dāng)“思”,也為下文的“十思”作了有力的鋪墊。
  到第三段,作者則明確提出了應(yīng)如何“思”。他圍繞節(jié)欲、謙遜、謹(jǐn)慎、明智、守法五方面具體提出“十思”,并指出,倘若人君能做到這些,則不但使普天下的“智者”“勇者”“仁者”“信者”各展所長,盡心輔佐,而且也能使人君達(dá)到“垂拱而治”的目的,免卻“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的繁冗和辛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緊扣——“思”字做文章,從提出問題——應(yīng)當(dāng)“思”,到分析問題——為何“思”,再到解決問題——怎樣“思”,最后歸結(jié)為“何必思”。從“思”到“無思”,一字貫穿,前后勾連,使文章條理清晰,思路縝密,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渾然一體,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一發(fā)破的
  緊緊抓住事物的要害,通過精妙的比喻和正反對比,使作者所要闡發(fā)的道理深入淺出,令人難忘,是本文在寫作上的第二個特點。本來,國家的長治久安,人君的德行道義,以及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都是頗為抽象的道理。然而,作者卻洞幽燭微,化難為易,用了兩個淺顯的比喻,便一下子點到了事物的要害,可謂一發(fā)破的。樹木、河流是人們習(xí)見的事物,求木之長必固根本,欲流之遠(yuǎn)必浚泉源也是天經(jīng)地義、毋庸置疑的。作者的高明之處就在于看到了樹木的茂盛與國家的興旺,江河的長流與國運的久遠(yuǎn)以及根底的加固與德行的積累、源頭的疏通與道義的流播這兩者之間所具有的極其相似的關(guān)系,以此構(gòu)成比喻,便把道理說得透徹而又形象,易于為人接受。在運用比喻作了正面論述后,作者并不是到此為止,而是緊扣前喻從反面進(jìn)一步論述,以起強調(diào)作用。但在行文時又有所變化,把正面論述時的兩個比喻的順序巧妙地顛倒了一下,使文意靈動多姿。緊接著,作者仍然從反面進(jìn)行論述,指出人君如果不“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即“積德義”的話,那就不僅僅是“根不固”“源不深”的問題,而是“伐根”“塞源”。這就把“不積德義”所帶來的反面結(jié)果推到了極致,從而從正面有力地肯定了“積德義”這個論題的正確性。此外,第二段中“殷憂”和“得志”的對比,第三段中“恩所加”與“罰所及”等的對比,都一正一反,不僅內(nèi)容相對,形式規(guī)則,而且觀點鮮明,語氣肯定,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性質(zhì)。總之,本文比喻的巧用既增強了文章的生動性和可感性,又加深了讀者對作者所要闡明的主旨的印象。而正說反說、對比鮮明的手法,則不但使行文富于變化,而且使主旨的闡述更為具體、嚴(yán)密,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度。

一唱三嘆
  本文在充分說理的同時,又滿溢著充沛的感情,使文章融情于理,情理交融,是本文在寫作上的第三個特點。魏征對唐太宗是頗有感情的,這不但因為唐太宗具有棄怨用才的寬廣胸懷與氣度(魏征曾是太宗的政敵),更主要的是他從太宗的身上看到了修仁政、濟(jì)蒼生、達(dá)到天下大治的希望,看到了自己為國家大展宏圖的前景。當(dāng)47歲的魏征開始輔佐比他小18歲的太宗的時候,他深感“喜逢知己之主”,因此“思竭其用,知無不言”,而太宗對魏征的諫言也“未嘗不欣然納受”。對唐太宗來說,魏征既是一位犯顏直諫的良臣,又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嚴(yán)師。因此,這種亦臣亦師的身份使魏征的奏疏既理正詞嚴(yán),又情真意摯,說理和抒情得到了有機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在本文中也是如此。
  自第一段始,說理莊重從容,感情平緩,至“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一句,則感情初起波瀾:既有對不“積德”卻指望“國安”的斷然否定,也有不卑不亢的自謙,更有希望太宗無愧于“明哲”的殷殷期望。而“人君”一句感情則再掀波瀾,這一句無異于對太宗的當(dāng)頭棒喝:處在如此高位,卻“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那可怕的后果你難道真的不知道嗎?至第二段,作者似乎從剛才激越的感情中平息下來,以“凡百元首”一句轉(zhuǎn)入對歷史教訓(xùn)的論述之中,感情委婉深沉。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推心置腹,是提醒,是規(guī)勸,也是警告,不能不令人動容。至末段,在具體提出“十思”的時候,更是感情真摯,語重心長,作者把他所能想到的,把他認(rèn)為帝王必然遇到或經(jīng)常遇到而且必須有明確認(rèn)識并能正確對待的問題一一羅列,聲聲“思”字,如記記重錘,敲打著唐太宗的心靈,也敲擊著讀者的心靈。而“總此十思”幾句則勾畫了人君“思”后出現(xiàn)的美好圖景,感情又趨于熱情奔放。至最后“何必”一句全文戛然而止,我們仿佛看到一個58歲的老人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這不僅僅是作者的感情慢慢趨于平緩,更是他為國家著想,盡了為臣之職以后的釋然和安然。因此,作者的感情隨說理的深入而不斷變化,時而平靜和緩,時而委婉深沉,時而又熱情奔放。作者或以抒情的語調(diào)用含情之筆說理,自始至終讓人覺得是從作者肺腑中吐出,親切入微,如“十思”的闡述;或以形象的語匯用明理之言寄情,緊扣人的心弦,如主旨的提出。
  總之,本文理真情切,情與理得到了有機的交融,不僅使情的抒發(fā)不失之空泛,更使理化為了一種閃爍著個性色彩的情思,讓人刻骨銘心,起到一唱三嘆的效果。所以,太宗在閱讀了魏征包括本篇在內(nèi)的四篇奏疏以后,有這樣的評語:“誠極忠款,言窮切至。”還稱贊魏征“體國情深”。清代的唐德宜在《古文翼》中也說此文“款款而陳,情詞肫摯,忠愛之忱,溢于言表”。這些都是對本文具有情理交融這一特點的恰當(dāng)評價。

一氣呵成
  《諫太宗十思疏》是用駢文寫成的。但魏征的這篇文章卻一掃六朝浮華的余習(xí),不僅內(nèi)容充實,明白暢達(dá),而且在形式上也有所創(chuàng)新。從語句看,一是不局限于駢文一般是用平行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的特點,而是有所變化。如第一段,劈首就是三個從正面論述的排比句,緊接著又是從反面論述的三個排比句,這是和駢文的常格有所不同的。二是散句的恰當(dāng)使用,如“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等。三是打破了四六對仗而改用多種句法對偶,如“當(dāng)神器之重”對“居域中之大”,“竭誠則吳越為一體”對“傲物則骨肉為行路”等。這樣,文中既有氣韻充沛的排比句,又有活潑靈動的散行句,再加上駢文所特有的對仗工整、音韻頓挫的對偶句,使整個文章一氣呵成,于整飭莊重之中呈流轉(zhuǎn)圓渾之勢,具有特有的美感。從用詞看,文章力求避免繁復(fù)的引證、生僻的典故和多余的藻飾,語言明白曉暢。另外,文章不受聲律拘束,不避首尾虛字,這些都體現(xiàn)了作者崇尚質(zhì)樸的文學(xué)主張和不拘一格的創(chuàng)新精神。魏征創(chuàng)造的這樣一種駢散相間的章表體,后來就成為唐宋奏疏中常用的一種形式,對后世陸贄、歐陽修、蘇軾的政論奏議文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明君忠臣
  魏征是唐太宗的一位十分難得的諫臣,魏征死后,唐太宗感嘆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魏子殂世,遂亡一鏡也!”唐太宗把大臣當(dāng)做自己的明鏡,魏征更是一面明亮的鏡子。魏征的敢言直諫,太宗的虛心接納,都顯示出了一代明君和一代忠臣的形象。

作者簡介

魏征
魏征[唐代]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漢族,隋唐時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諫敢言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fù)盛名的諫臣。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其言論多見《貞觀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傳下來的諫文表---《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兩本書里。 更多

魏征的詩(共12首詩)
  • 《出關(guān)》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
    縱然計不就,慷慨志猶存。
    杖策謁天子,驅(qū)馬出關(guān)門。
    請纓系南粵,憑軾下東藩。
    郁紆陟高岫,出沒望平原。
    古木鳴寒鳥,空山啼夜猿。
    既傷千里目,還驚九折魂。
    豈不憚艱險,深懷國士恩。
    季布無二諾,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fù)論!
    查看譯文
  • 《五郊樂章·肅和》
    律周玉琯,星回金度。
    次極陽烏,紀(jì)窮陰兔。
    火林散雪,陽泉凝冱。
    八蠟已登,三農(nóng)息務(wù)。
    查看譯文
  • 《奉和正日臨朝應(yīng)詔》
    百靈侍軒后,萬國會涂山。
    豈如今睿哲,邁古獨光前。
    聲教溢四海,朝宗引百川。
    鏘洋鳴玉佩,灼爍耀金蟬。
    淑景輝雕輦,高旌揚翠煙。
    庭實超王會,廣樂盛鈞天。
    既欣東日戶,復(fù)詠南風(fēng)篇。
    愿奉光華慶,從斯億萬年。
    第三十二卷。
    查看譯文
  • 《五郊樂章·雍和》
    金懸夕肆,玉俎朝陳。
    饗薦黃道,芬流紫辰。
    乃誠乃敬,載享載諲。
    崇薦斯在,惟皇是賓。
    查看譯文
  • 《享太廟樂章·長發(fā)舞》
    濬哲惟唐,長發(fā)其祥。
    帝命斯祐,王業(yè)克昌。
    配天載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錫無疆。
    查看譯文
  • 酬賀四贈葛巾之作
    王維王維〔唐代〕
    野巾傳惠好,茲貺重兼金。
    嘉此幽棲物,能齊隱吏心。
    早朝方暫掛,晚沐復(fù)來簪。
    坐覺囂塵遠(yuǎn),思君共入林。
  • 李侍御上虞別業(yè)
    方干方干〔唐代〕
    滿目亭臺嘉木繁,燕蟬吟語不為喧。
    晝潮勢急吞諸島, 暑雨聲回露半村。
    真為援毫方掩卷,常因按曲便開尊。
    若將明月為儔侶,應(yīng)把清風(fēng)遺子孫。
    繡羽驚弓離果上, 紅鱗見餌出蒲根。
    尋君未要先敲竹,且棹漁舟入大門。
  • 令狐相公見示題洋州崔侍郎宅雙木瓜花頃…來什輒成和章
    劉禹錫劉禹錫〔唐代〕
    金牛蜀路遠(yuǎn),玉樹帝城春。
    榮耀生華館,逢迎欠主人。
    簾前疑小雪,墻外麗行塵。
    來去皆回首,情深是德鄰。
  • 懷仙吟·云溪古流水
    陳陶陳陶〔唐代〕
    云溪古流水,春晚桃花香。
    憶與我?guī)焺e,片帆歸滄浪。
    滄浪在何許,相思淚如雨。
    黃鶴不復(fù)來,云深離別處。
    石渠泉泠泠,三見菖蒲生。
    日夜勞夢魂,隨波注東溟。
    空懷別時惠,長讀消魔經(jīng)。
  • 行次昭應(yīng)縣道上送戶部李郎中充昭義攻討
    李商隱李商隱〔唐代〕
    將軍大旆掃狂童,詔選名賢贊武功。
    暫逐虎牙臨故絳,遠(yuǎn)含雞舌過新豐。
    魚游沸鼎知無日,鳥覆危巢豈待風(fēng)。
    早勒勛庸燕石上,佇光綸綍漢廷中。

古詩大全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a46ad43ac9a46ad/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