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yán)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
饑之于食,不待甘旨;
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
春不得避風(fēng)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dāng)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
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
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
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bǔ)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于民心,所補(bǔ)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fù)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fù)卒。
神農(nóng)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wù)。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fù)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yuǎn)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
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
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
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
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論貴粟疏譯文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在圣明的君王統(tǒng)治下,百姓不挨餓受凍,這并非是因為君王能親自種糧食給他們吃,織布匹給他們穿,而是由于他能給人民開辟財源。所以盡管唐堯、夏禹之時有過九年的水災(zāi),商湯之時有過七年的旱災(zāi),但國內(nèi)沒有被遺棄和瘦得不成樣子的人,這是因為貯藏積蓄的東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準(zhǔn)備?,F(xiàn)在全國統(tǒng)一,土地之大,人口之多,不亞于湯、禹之時,又沒有連年的水旱災(zāi)害,但積蓄卻不如湯、禹之時,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在于土地還有潛力,百姓還有余力,能長谷物的土地還沒全部開墾,山林湖沼的資源尚未完全開發(fā),游手好閑之徒還沒全都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

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yán)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 故民可得而有也。百姓生活貧困了,就會去做邪惡的事。貧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務(wù)農(nóng),不從事農(nóng)業(yè)就不能在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不能定居就會離開鄉(xiāng)土,輕視家園,像鳥獸一樣四處奔散。這樣的話,國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墻,深險的護(hù)城河,嚴(yán)厲的法令,殘酷的刑罰,還是不能禁止他們。受凍的人對衣服,不要求輕暖;挨餓的人對于食物,不要求香甜可口;饑寒到了身上,就顧不上廉恥了。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兩頓飯就要挨餓,整年不做衣服穿就會受凍。那么,肚子餓了沒飯吃,身上冷了無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兒子,國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賢明的君主懂得這個道理,所以讓人民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減輕他們的賦稅,大量貯備糧食,以便充實倉庫,防備水旱災(zāi)荒,因此也就能夠擁有人民。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饑寒至。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百姓呢,在于君主用什么辦法來管理他們,他們追逐利益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不管東南西北。珠玉金銀這些東西,餓了不能當(dāng)飯吃,冷了不能當(dāng)衣穿;然而人們還是看重它,這是因為君主需要它的緣故。珠玉金銀這些物品,輕便小巧,容易收藏,拿在手里,可以周游全國而無饑寒的威脅。這就會使臣子輕易地背棄他的君主,而百姓也隨便地離開家鄉(xiāng),盜賊受到了鼓勵,犯法逃亡的人有了便于攜帶的財物。粟米和布帛的原料生在地里,在一定的季節(jié)里成長,收獲也需要人力,并非短時間內(nèi)可以成事。幾石重的糧食,一般人拿不動它,也不為奸邪的人所貪圖;可是這些東西一天得不到就要挨餓受凍。因此,賢明的君主重視五谷而輕視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fēng)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當(dāng)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現(xiàn)在農(nóng)戶中一家如果有五口人,當(dāng)中去服徭役的,就有兩個以上;能耕作的田地,卻不超過一百畝;這一百畝地所能收的糧食,也沒有超過一百石。他們春天耕地,夏天耘田,秋天收獲,冬天儲藏,還得砍木柴,修理官府的房舍,服勞役;春天不能避風(fēng)塵,夏天不能避署熱,秋天不能避陰雨,冬天不能避寒凍,一年四季,沒有一天休息;在私人方面,又要交際往來,吊唁死者,看望病人,撫養(yǎng)孤老,養(yǎng)育幼兒,一切費用都要從農(nóng)業(yè)收入中開支。農(nóng)民如此辛苦,還要遭受水旱災(zāi)害,官府又要急征暴斂,隨時攤派,早晨發(fā)命令,晚上就要交納。交賦稅的時候,有糧食的人,半價賤賣后完稅;沒有糧食的人,只好以加倍的利息借債納稅;于是就出現(xiàn)了賣田地房屋、賣妻子兒女來還債的事情。而那些商人們,大的囤積貨物,獲取加倍的利息;小的開設(shè)店鋪,販賣貨物,用特殊手段獲取利益。他們每日都去集市游逛,趁政府急需貨物的機(jī)會,所賣物品的價格就成倍抬高。所以商人家中男的不必耕地耘田,女的不用養(yǎng)蠶織布,穿的必定是華美的衣服,吃的必定是上等米和肉;沒有農(nóng)夫的勞苦,卻占有非常豐厚的利潤。依仗自己富厚的錢財,與王侯接交,勢力超過官吏,憑借資產(chǎn)相互傾軋;他們遨游各地,車乘絡(luò)繹不絕,乘著堅固的車,趕著壯實的馬,腳穿絲鞋,身披綢衣。這就是商人兼并農(nóng)民土地,農(nóng)民流亡在外的原因。當(dāng)今雖然法律輕視商人,而商人實際上已經(jīng)富貴了;法律尊重農(nóng)民,而農(nóng)民事實上卻已貧賤了。所以一般俗人所看重的,正是君主所輕賤的;一般官吏所鄙視的,正是法律所尊重的。上下相反,好惡顛倒,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使國家富裕,法令實施,那是不可能的。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bǔ)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順于民心,所補(bǔ)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fù)卒三人。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fù)卒。神農(nóng)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币允怯^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wù)。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fù)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yuǎn)矣。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當(dāng)今的迫切任務(wù),沒有比使人民務(wù)農(nóng)更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從事農(nóng)業(yè),關(guān)鍵在于抬高糧價;抬高糧價的辦法,在于讓百姓拿糧食來求賞或免罰?,F(xiàn)在應(yīng)該號召天下百姓交糧給政府,納糧的可以封爵,或贖罪;這樣,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農(nóng)民就可以得到錢財,糧食就不會囤積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納糧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產(chǎn)業(yè)的人。從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貨物來供政府用,那么貧苦百姓所擔(dān)負(fù)的賦稅就可以減輕,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補(bǔ)不足的,法令一頒布百姓就能夠得益。依順百姓心愿,有三個好處:一是君主需要的東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賦稅減少,三是鼓勵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按現(xiàn)行法令,民間能輸送一匹戰(zhàn)馬的,就可以免去三個人的兵役。戰(zhàn)馬是國家戰(zhàn)備所用,所以可以使人免除兵役。神農(nóng)氏曾教導(dǎo)說:“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墻,有百步之寬貯滿沸水的護(hù)城河,上百萬全副武裝的兵士,然而沒有糧食,那是守不住的?!边@樣看來,糧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資財,是國家最根本的政務(wù)?,F(xiàn)在讓百姓交糧買爵,封到五大夫以上,才免除一個人的兵役,這與一匹戰(zhàn)馬的功用相比差得太遠(yuǎn)了。賜封爵位,是皇上專有的權(quán)力,只要一開口,就可以無窮無盡地封給別人;糧食,是百姓種出來的,生長在土地中而不會缺乏。能夠封爵與贖罪,是人們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獻(xiàn)納糧食,用于邊塞,以此換取爵位或贖罪,那么不用三年,邊地糧食必定會多起來。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陛下降恩,讓天下人輸送糧食去邊塞,以授給爵位,這是對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lián)鷳n邊塞駐軍的糧食不夠吃,所以讓天下的屯糧崐大批流入邊塞。如果邊塞積糧足夠使用五年,就可以讓百姓向內(nèi)地各郡縣輸送糧食了;如果郡縣積糧足夠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隨時下詔書,不收農(nóng)民的土地稅。這樣,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萬民,百姓就會更積極地投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下就會十分富庶安樂了。

論貴粟疏注解

1
食之:給他們吃。 “食”作動詞用。
2
衣之:給他們穿。 “衣”作動詞用。
3
道:途徑。
4
捐瘠:被遺棄和瘦弱的人。 捐,拋棄; 瘠,瘦。
5
不避:不讓,不次于。
6
地著:定居一地。
7
廩:米倉。
8
牧:養(yǎng),引申為統(tǒng)治、管理。
9
石:重量單位。漢制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10
弗勝:不能勝任,指拿不動。
11
長:養(yǎng)育。
12
政:同“征”。
13
虐:清代王念孫認(rèn)為當(dāng)作“賦”。
14
改:王念孫認(rèn)為原本作“得”。
15
倍稱之息:加倍的利息。 稱,相等,相當(dāng)。
16
賈:商人。
17
奇贏:以特殊的手段獲得更大的利潤。
18
阡陌之得:指田地的收獲。 阡陌,田間小路,此代田地。
19
乘堅策肥:乘堅車,策肥馬。 策,用鞭子趕馬。
20
履絲曳縞:腳穿絲鞋,身披綢衣。 曳,拖著??c,一種精致潔白的絲織品。
21
乖迕:相違背。
22
縣官:漢代對官府的通稱。
23
拜爵:封爵位。
24
渫:散出。
25
損:減。
26
車騎馬:指戰(zhàn)馬。
27
大用:最需要的東西。
28
五大夫:漢代的一種爵位,在侯以下二十級中屬第九級。凡納粟四千石,即可封賜。
29
擅:專有。

論貴粟疏背景

  西漢建國初期,漢高祖劉邦由于采取了罷兵歸家、抑制商人、輕徭薄賦等一系列措施,使秦朝末年因連年戰(zhàn)爭而遭到嚴(yán)重破壞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逐漸得以恢復(fù)。漢文帝即位后繼續(xù)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視農(nóng)桑,促進(jìn)了農(nóng)業(yè)的繁榮和商業(yè)的發(fā)展。但由此也產(chǎn)生了因商業(yè)發(fā)展而導(dǎo)致谷賤傷農(nóng),大地主、大商人對農(nóng)民兼并侵奪加劇,大批農(nóng)民流離失所,階級矛盾日趨激化的社會現(xiàn)象。針對這一問題,晁錯上了這篇奏疏,全面論述了“貴粟”(重視糧食)的重要性,提出重農(nóng)抑商、入粟于官、拜爵除罪等一系列主張,這對當(dāng)時發(fā)展生產(chǎn)和鞏固國防,都具有一定的進(jìn)步意義。

論貴粟疏賞析

  全文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連論說了重農(nóng)貴粟對于國家的富強(qiáng)和人民的安定生活所具有的決定性意義。作者在說明問題時運用古今對比,農(nóng)夫與富商大賈的對比,法令與實際情況的對比,使他的主張得到更鮮明的表現(xiàn),讓統(tǒng)治者認(rèn)識到問題的嚴(yán)重性。其中特別是對農(nóng)民現(xiàn)實生活的貧困窮苦的描寫,揭露性很強(qiáng)。

  所謂“谷賤傷農(nóng)”,意思就是說,糧食太便宜了,就會挫傷農(nóng)民種糧食的積極性,導(dǎo)致產(chǎn)量減少,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國在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農(nóng)業(yè)國,所以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問題。晁錯認(rèn)為蓄積多,則民心穩(wěn),統(tǒng)治穩(wěn)固;而要增加蓄積,必須想辦法使農(nóng)民盡心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現(xiàn)狀是農(nóng)民忙活了一年,到頭來卻只有很少的收益,為了應(yīng)付各種賦斂,有的甚至“賣田宅,鬻子孫”;而商人無農(nóng)民之勞,卻能“衣必文采,食必粱肉”。這種差距不可能使農(nóng)民安心于農(nóng)業(yè),作者由此提出“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的觀點。他的觀點對于扭轉(zhuǎn)“谷賤傷農(nóng)”的狀況是有好處的,對現(xiàn)代社會解決“三農(nóng)”(指農(nóng)村、農(nóng)業(yè)、農(nóng)民)問題,也是有借鑒意義的,但他尊崇傳統(tǒng)的“重農(nóng)抑商”政策,對待商業(yè)和商人也有一些偏頗和不公正之處,讀者閱讀時要注意。

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晁錯
晁錯[近現(xiàn)代]

晁錯(前200年----前154年),是西漢文帝時的智囊人物,漢族,潁川(今河南禹縣城南晁喜鋪)人。漢文帝時,晁錯因文才出眾任太常掌故,后歷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太子老師)、賢文學(xué)。在教導(dǎo)太子中受理深刻,辯才非凡,被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景帝)尊為“智囊”。因七國之亂被腰斬于西安東市。 更多

晁錯的詩(共1首詩)
  • 《論貴粟疏》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nèi)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zāi)數(shù)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
    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nóng)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nóng),不農(nóng)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
    雖有高城深池,嚴(yán)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
    饑之于食,不待甘旨;
    饑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
    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明主知其然也,故務(wù)民于農(nóng)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無擇也。
    夫珠玉金銀,饑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眾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為物輕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內(nèi)而無饑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xiāng),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
    數(shù)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為奸邪所利;
    一日弗得而饑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
      今農(nóng)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
    春不得避風(fēng)塵,夏不得避署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無日休息。
    又私自送往迎來,吊死問疾,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復(fù)被水旱之災(zāi),急政暴虐,賦斂不時,朝令而暮改。
    當(dāng)具有者半賈而賣,無者取倍稱之息;
    于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無農(nóng)夫之苦,有阡陌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
    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并農(nóng)人,農(nóng)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
    尊農(nóng)夫,農(nóng)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wù),莫若使民務(wù)農(nóng)而已矣。
    欲民務(wù)農(nóng),在于貴粟;
    貴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為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nóng)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余、補(bǔ)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于民心,所補(bǔ)者三:
    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nóng)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fù)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為復(fù)卒。
    神農(nóng)之教曰:
    “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wù)。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fù)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yuǎn)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無窮;
    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于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竊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
    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nóng)民租。
    如此,德澤加于萬民,民俞勤農(nóng)。
    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寧;
    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查看譯文
  • 經(jīng)史閣四言詩
    張衡張衡〔近現(xiàn)代〕
    玄黃氤氳,混沌未死。
    道隱冥默,文郁雕跂。
    蚩蚩熙熙。
    結(jié)繩而治。
    誰鑿七窈,鴻蒙拊髀。
    馬圖鳥跡,彷佛文字。
    羲軒勛華,授受一理。
    典謨訓(xùn)話,渾渾無擬。
    天生素王,躬服仁義。
    憲章祖述,參贊經(jīng)緯。
    經(jīng)揭日月,史嚴(yán)辭事。
    九流說鈴,諸子疣贅。
    秦灰小厄,魯壁闡秘。
    白首齊生,口誦臆記。
    枝葉扶疏,風(fēng)流委靡。
    漢興購求,六經(jīng)大奮。
    舒向校讎,班馬傳紀(jì)。
    爾雅同風(fēng),沿襲世次。
    宋三百年,超軼姚姒。
    際海薄天,聲教漸被。
    惟此東邑,藹藹多士。
    孔墻巍巍,重屋丹綺。
    群玉之府,五經(jīng)之笥。
    排簽插架,堆案盈幾。
    藻飾皇猷,馳騁帝軌。
    蘭薰顏冉,玉潔曾史。
    物忌太盛,道有中否。
    何物壞宅,有士抱器。
    壇荒杏老,墉鼠穴虺。
    川竭珠逃,櫝破玉毀。
    炷燈拭案,篇壒?fàn)S。
    觀鸛雅鴉,魯魚亥豕。
    斲輪糟粕,負(fù)蛉口耳。
    忘筌舍蹄,出足棄履。
    文未喪天,道不墜地。
    起廢者誰,孟母之子。
    薄言采藻,於彼沼沚。
    鳩工損資,不損廩餼。
    榱桷得宜,輪奐有煒。
    肩摩踵接,出入槐市。
    非此喬木,疇克大庇。
    非我宗匠,孰主張是。
    祖有令德,世濟(jì)其美。
    休聲日流,與道終始。
  • 治安策
    賈誼賈誼〔近現(xiàn)代〕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jìn)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jì),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shù)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jī)孰急?
    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lǐng),匈敘賓服,四荒鄉(xiāng)風(fēng),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之美,垂于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經(jīng)陳紀(jì),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yè)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dá),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fēng),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愿幸無忽。
    臣謹(jǐn)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dāng)今之務(wù),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fù)生,為陛下計,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jì)北之為邪?
    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
    bzgwgz_/bz>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
    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shè)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shè)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dāng)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yuǎn)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dāng)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
    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lǐng)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fù)強(qiáng)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fù)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權(quán)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jì)北?
    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qiáng)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qiáng),則最先反;
    韓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狶兵精,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最弱,最后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jìn)而歸命天子,雖在細(xì)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不萌,細(xì)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dāng)時大治,后世誦圣。
    壹動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quán)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fù),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y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進(jìn)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xì)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yuǎn)施,威可遠(yuǎn)加,而直數(shù)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墻。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jié)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yōu)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lǐng),庶人孽妾緣其履:
    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然而獻(xiàn)計者曰“毋動”,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jìn)計者猶曰“毋為”,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jìn)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于,與公并倨;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進(jìn)取之業(yè),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nèi),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fēng)余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jì),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shè)也。
    夫人之所設(shè),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
    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fēng)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yuǎn)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zé)o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fù)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傳之德義;
    師,道之教訓(xùn):
    此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xí)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裕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br>夫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
    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xí),乃得為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學(xué)。
    學(xué)者,所學(xué)之官也。
    《學(xué)禮》曰:
    “帝入東學(xué),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xué),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xué),上賢而貴德,則圣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xué),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矣;
    帝入太學(xué),承師問道,退習(xí)而考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xu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yán),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jìn)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jìn)謀,士傳民語。
    習(xí)與智長,故切而不媿;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xué),坐國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yuǎn)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xí)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xí)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后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
    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jī),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于道術(shù)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xí)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xí)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務(wù)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
    ”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
    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
    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廉遠(yuǎn)地,則堂高;
    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為等列,內(nèi)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yuǎn)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見君之幾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yuǎn)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刖笞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quán),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dāng)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xí)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xí)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xí)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
    “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jié)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茍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于此?
    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器職業(yè)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恥,俱茍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
    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
    上設(shè)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qū)槲椅?,故吾得與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 疾邪詩二首
    趙壹趙壹〔近現(xiàn)代〕
    其一河清不可恃,人命不可延。
    順風(fēng)激靡草,富貴者稱賢。
    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
    伊優(yōu)北堂上,骯臟倚門邊。
    其二勢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
    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
    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
    且各守爾分,勿復(fù)空馳驅(qū)。
    哀哉復(fù)哀哉,此是命矣夫!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劉秀劉秀〔近現(xiàn)代〕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
    帝謂弇曰:
    “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fā)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
    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于信也。
    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wèi)尉,不聽為仇。
    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dāng)詔大司徒釋其怨。
    又事尤相類也。
    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新樹蘭蕙葩
    漢無名氏〔近現(xiàn)代〕
    新樹蘭蕙葩,雜用杜蘅草。
    終朝采其華,日暮不盈抱。
    采之欲遺誰?
    所思在遠(yuǎn)道。
    馨香易銷歇,繁華會枯槁。
    悵望何所言,臨風(fēng)送懷抱。

古詩大全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a469343ac9a4693/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