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五題》分別吟詠石頭城、烏衣巷、臺城、生公講堂和江令宅,實際上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側(cè)面著筆,反復表現(xiàn)“興亡”這一核心主題。
第一首寫石頭城故址和舊景猶存,但人事已非,六代的豪華已不復存在,為此引發(fā)無限的感慨。詩中句句寫景,作者的主觀思想在字面上不著痕跡,而深味其境,則各有會心。
詩一開始,就置讀者于蒼莽悲涼的氛圍之中。圍繞著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圍繞著它。這里,曾經(jīng)是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金陵城,三國時孫權(quán)改名為石頭城,并在此修筑宮殿。經(jīng)過六代豪奢,至唐初廢棄,二百年來久已成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著城郭,仿佛也覺到它的荒涼,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帶著寒心的嘆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頭城的舊日繁華已空無所有。
對著這冷落荒涼的景象,詩人不禁要問:為何一點痕跡不曾留下,沒有人回答他的問題,只見那當年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明月,如今仍舊多情地從城垛后面升起,照見這久已殘破的古城。月標“舊時”,也就是“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尋味。秦淮河曾經(jīng)是六朝王公貴族們醉生夢死的游樂場,曾經(jīng)是徹夜笙歌、春風吹送、歡樂無時或已的地方,“舊時月”是它的見證。然而繁華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涼了。末句的“還”字,意味著月雖還來,然而有許多東西已經(jīng)一去不返了。
詩人把石頭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寫,放在帶涼意的潮聲中寫,放到朦朧的月夜中寫,這樣尤能顯示出故國的沒落荒涼。只寫山水明月,而六代繁榮富貴,俱歸烏有。詩中句句是景,然而無景不融合著詩人故國蕭條、人生凄涼的深沉感傷。此詩寄托詩人昔日繁華無處尋覓的感慨,江城濤聲依舊在,繁華世事不復再。詩人懷古抒情,希望君主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第二首詩表現(xiàn)對世事多變、榮辱無常的感嘆,揭示豪門大族的榮耀難以持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懷古名篇之一。
“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jīng)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歷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qū),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zhàn)的謝安都住在這里。舊日橋上裝飾著兩只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huán)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guān)的歷史聯(lián)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安莼ā鼻懊姘瓷弦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讀者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xiàn)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xiàn)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跋﹃枴边@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闐的。而現(xiàn)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暉,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zhuǎn)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著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里已經(jīng)居住著普通的百姓人家了。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lǐng)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這些飛入百姓家的燕子,過去卻是棲息在王謝權(quán)門高大廳堂的檐檁之上的舊燕?!芭f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皩こ!眱蓚€字,又特別強調(diào)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從中,讀者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fā)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shè)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著作者的藝術(shù)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
《烏衣巷》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xiàn)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因此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余味無窮。
第三首這首懷古詩,以古都金陵的核心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首句總寫臺城,綜言六代,是一幅鳥瞰圖。“六代競豪華”,乍看只是敘事,但前面冠以“臺城”,便立刻使人聯(lián)想到當年金陵王氣,今日斷瓦頹垣,這就有了形象?!昂廊A”之前,著一“競”字,直貫六朝三百多年歷史及先后登基的近四十位帝王?!案偂碑斎徊皇侵庇^形象,但用它來點化“豪華”,使之化成了無數(shù)幅爭奇斗巧、富麗堂皇的六代皇宮圖,它比單幅圖畫提供的形象更為豐滿。
次句在畫面上突出了結(jié)綺、臨春兩座凌空高樓?!笆伦钌荨笔浅猩稀昂廊A”而發(fā)的議論,“最”字接“競”字,其奢為六朝之“最”,可說登峰造極,那么陳后主的下場如何,是不難想象的了。這一句看起來寫兩座高樓,而議論融化在形象中了。這兩座高樓,雖然只是靜止的形象,但詩句卻能引起讀者對樓臺中人和事的聯(lián)翩浮想。似見簾幕重重之內(nèi),香霧縹緲之中,舞影翩翩,輕歌陣陣,陳后主與妖姬艷女們正在縱情作樂。詩的容量就因“結(jié)綺臨春”引起的聯(lián)想而更加擴展了。
第三句記樓臺今昔。眼前野草叢生,滿目瘡痍,這與當年“萬戶千門”的繁華景象形成多么強烈的對比。一個“成”字,給人以轉(zhuǎn)瞬即逝之感。數(shù)百年前的盛景,似乎一下子就變成了野草,其中極富深意。讀者仿佛置身于慘碧凄迷的瓦礫堆中,當年粉黛青蛾,依稀可見;今日累累白骨,怵目驚心。
結(jié)句論述陳后主失國因由,詩人改用聽覺形象來表達,在“千門萬戶成野草”的凄涼情景中,使人聯(lián)想到當年翠袖紅氈,緩歌曼舞的場面,不禁使人對這一幕幕歷史悲劇發(fā)出深沉的感嘆。
懷古詩往往要抒發(fā)議論的,但這首詩不作抽象的議論,而是把議論和具體形象結(jié)合在一起,喚起人們豐富的聯(lián)想。讓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接目搖心的具體形象,使詩句具有無限情韻,發(fā)人深思,引人遐想。這樣,讀者毫不感到是在聽詩人枯燥地譏評古人古事,只感到在讀詩中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第四首詠唱金陵的一處佛教古跡,生公是對東晉高僧竺道生的尊稱。相傳他特別善于講說佛法,剛到蘇州時,由于不被了解,無人聽講,于是就對著石頭講了起來,結(jié)果石頭都受了感動,點頭贊許?!吧f法,頑石點頭”的諺語,就是說的這件事??梢韵胍姡诮鹆甑膫鞣ɑ顒右惨欢ㄊ欠浅崃业?,所以有“生公說法鬼神聽”一句。不說人聽,而說鬼神聽,形象地渲染了當時聽講人數(shù)的眾多和虔誠,這是深入一層寫。但后三句卻由熱變冷,轉(zhuǎn)寫生公身后的蕭條。蕭條的標志是,當年的講堂現(xiàn)在已經(jīng)一片冷清,連夜間都不用上鎖了。那莊嚴的高座,已是布滿灰塵,無人過問。最后一句說,一方皎潔的月色,灑在庭院之中,恰好形成別具一格的優(yōu)美景象。尋常之景,寫來卻覺別有韻味。“可”字用得妙,增添了景色的迷人之象。
第五首是組詩的最后一首,南朝有兩個江令,一是江淹,二是江總。江淹沒有到過北方,江總曾由陳入隋。根據(jù)此詩首句可確定這里的“江令”指的是江總。江總和陳后主等一批文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側(cè)艷詩,被稱為宮體詩的最后一批詩人。陳亡后,江總一度入隋為官,后來放歸江南,終老江都(今江蘇揚州)。首句“南朝詞臣北朝客”就是對江總一生的經(jīng)典概括。
《江令宅》是《金陵五題》中的最后一首。創(chuàng)作這組詩時,正是唐后期時局動蕩的時候。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專政、朋黨之爭是導致唐朝后期政局不穩(wěn)的三個主要因素?;鹿賳栴},“始于明皇,盛于肅、代,成于德宗,極于昭宗?!被鹿俚膶?quán)驕橫,威脅皇權(quán),引起皇帝和朝臣的強烈不滿。因此唐中后期,發(fā)生多次皇帝與朝官聯(lián)合反對宦官集團的斗爭。其中最為激烈的兩次斗爭是順宗時期的“永貞革新”(805年)和文宗時期的“甘露之變”。劉禹錫作為在“永貞革新”中失敗的朝臣,和柳宗元等八人被貶為江州司馬。距離劉禹錫第一次被貶,到奉命回京路過金陵時,已經(jīng)過去了二十多年。其間不斷地被提升又被貶黜、被調(diào)任。劉禹錫來到江總黯然度過余生的地方,池臺依舊,竹樹森森,他成了見證歷史興亡的又一位詩人。詩中秦淮碧水這種穿越歷史、延續(xù)至今的景物,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江總當日的凄涼與詩人今日的惆悵。回首前人的故事,就和每個朝代的興亡一般,如出一轍。只有秦淮河一如既往地流淌“歸來唯見秦淮碧”。
組詩前的小序提到,白居易讀了《石頭城》一詩,掉頭苦吟,嘆賞良久,贊美道:“吾知后之詩人,不復措詞矣。”這五首詩的確體現(xiàn)了劉禹錫高超的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