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佚名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
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
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
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于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
于萬斯年,不遐有佐。

下武譯文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王京。后能繼前惟周邦,世代有王都圣明。三位先王靈在天,武王配天居鎬京。

王配王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武王配天居鎬京,德行能夠匹先祖。上應(yīng)天命真長久,成王也令人信服。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成王也令人信服,足為人間好榜樣。孝順祖宗德澤長,德澤長久法先王。

媚茲一人,應(yīng)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愛戴天子這一人,能將美德來承應(yīng)。孝順祖宗德澤長,光明顯耀好后進。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光明顯耀好后進,遵循祖先的足跡?;鶚I(yè)長達千萬年,天賜洪福享受起。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天賜洪福享受起,四方諸侯來祝賀。基業(yè)長達千萬年,那愁沒人來輔佐。

下武注解

1
下武:在后繼承。下,后;武,繼承。
2
世:代。
3
哲王:賢明智慧的君主。
4
三后:指周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后,君王。
5
王:此指武王。
6
配:指上應(yīng)天命。
7
求:通“逑”,匹配。
8
言:語助詞。
9
命:天命。
10
孚:使人信服。
11
下土:下界土地,也就是人間。
12
式:榜樣,范式。
13
孝思:孝順先人之思,此系以孝代指所有的美德,舉一以概之。
14
則:法則。此謂以先王為法則。
15
媚:愛戴。
16
一人:指周天子。
17
昭:光明,顯耀。
18
嗣服:后進,指成王。
19
茲:同“哉”。
20
來許:同“后進”。
21
繩:承。
22
武:足跡。祖武,指祖先的德業(yè)。
23
於:感嘆之詞。
24
斯:語助詞。
25
祜:福。

下武賞析

《毛詩序》云:“《下武》,繼文也,武王有圣德,復(fù)受天命,能昭先人之功焉。”鄭箋云:“繼文王之業(yè)而成之?!标悐J《詩毛氏傳疏》補充說明:“文,文德也。文王以上,世有文德,武王繼之,是之謂繼文。”宋代自呂祖謙、朱熹以后,釋《下武》另有說法,如嚴粲《詩緝》、戴溪《續(xù)呂氏家塾讀詩記》,或以為下武乃不尚武,有偃武之意,或以為下武即世修文德,以武為下。清代的經(jīng)學(xué)家解此詩,陳啟源《毛詩稽古編》、戴震《詩經(jīng)補注》、胡承珙《毛詩后箋》等均堅守毛、鄭之說,而翁方綱《詩附記》、桂馥《札樸》等則贊同宋儒之說。按驗詩歌文本,毛、鄭之說不誤,“不尚武”、“以武為下”云云,過于迂遠,不可信。今人陳子展《詩經(jīng)直展》說:“《下武》,康王即位,諸侯來賀,歌頌先世太王、王季、成王之德,并及康王善繼善述之孝而作。此詩如非史臣之筆,則為賀者之辭?!逼湔f出自陸奎勛《陸堂詩學(xué)》。陸氏以《尚書》等經(jīng)文印證此詩,謂“‘下武維周’,猶《長發(fā)》之‘濬哲維商’也”,“周公之戒成王者曰‘永言配命,自求多?!?,故繼言之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也”,“‘昭哉嗣服’,即《顧命》所云‘命汝嗣訓(xùn),臨君周邦’也;‘繩其祖武’,即所云‘答揚文武之光訓(xùn)’也;‘四方來賀’,即《康王誥》所云‘諸侯皆布乘黃朱,奉圭兼幣’也;‘不遐有佐’即所云‘太保率西方諸侯入應(yīng)門左,畢公率東方諸侯入應(yīng)門右’也”。陳氏以為其所析“以經(jīng)證經(jīng)”,“不為無據(jù)”。茲從陸、陳之說。

《下武》的篇章結(jié)構(gòu)非常整飭嚴謹,層層遞進,有條不紊。第一章先說周朝世代有明主,接著贊頌太王、王季、文王與武王,第二章上二句贊頌武王,下二句贊頌成王,第三章贊頌成王能效法先人,第四、第五章贊頌康王能繼承祖德,第六章以四方諸侯來賀作結(jié),將美先王賀今王的主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在修辭上,此篇特別精于使用頂針辭格,將頂針格的效用發(fā)揮到了極致。第一、第二章以“王配于京’’頂針勾連,第二、第三章以“成王之孚”頂針勾連,第五、第六章以“受天之祜”頂針勾連,而第四章的末句“昭哉嗣服”與第五章的首句“昭茲來許”意思相同,結(jié)構(gòu)也相同,可視為準頂針勾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也善于使用頂針修辭,但比起《下武》那樣精工的格式,不及遠矣。而且此篇以頂針格串聯(lián)的前三章組成的贊頌先王的述舊意群,與同以頂針格(或準頂針格)串聯(lián)的后三章組成的贊頌今王的述新意群,又通過第三、第四章各自的第三句“永言孝思”可以上下維系。這種刻意經(jīng)營的巧妙結(jié)構(gòu),幾乎是空前絕后的,其韻律節(jié)奏流美諧婉,有效地避免了因廟堂文學(xué)歌功頌德文字的刻板而造成的審美負效應(yīng),使讀者面對這一表現(xiàn)《大雅》、《周頌》中常見的歌頌周先王、今王內(nèi)容的文本,仍能產(chǎn)生一定的審美快感。英國文藝理論家克萊夫·貝爾(Clive Bell)在他的《藝術(shù)》一書中提出了“藝術(shù)即有意味的形式”這一著名的論斷,確實,形式在文學(xué)藝術(shù)作品中的重要性決不容低估,有時候,形式本身就是美。讀完《下武》,讀者可能很快就忘了詩中“哲王”、“世德”、“配命”、“順德”之類贊頌之詞,但對它章法結(jié)構(gòu)的形式美則將記憶猶新。

佚名的詩(共28987首詩)
  • 《觀別者》
    青青楊柳陌。
    陌上別離人。
    愛子游燕趙。
    高堂有老親。
    不行無可養(yǎng)。
    行去百憂新。
    切切委兄弟。
    依依向四鄰。
    都門帳飲畢。
    從此謝親賓。
    揮涕逐前侶。
    含凄動征輪。
    車徒望不見。
    時見起行塵。
    吾(一作余)亦辭家久(一作者)。
    看之淚滿巾。
    查看譯文
  • 《跋林和靖手書所作三十聊》
    唐人作詩先作聊,一聊一句名幾年。
    后來作者如崩川,去年百里無洄沿。
    又如商鞅壞井田,夷封溝洫開陌阡。
    吟哦一變成號顛,秦張功甫出此編。
    我讀未竟心犁然,借歸手抄家自傅。
    藏之篋笥待后賢,庶萬有一唐風還。
    查看譯文
  • 《言懷》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論腰間缺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多道我神仙。
    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五十言懷詩》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
    漫勞海內(nèi)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
    詩賦自慚稱作者,眾人疑道是神仙。
    些須做得工夫處,莫損心頭一寸天。
    查看譯文
  • 《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查看譯文
  • 甫田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倬彼甫天,歲取千千。
    我取其陳,食我農(nóng)人,自古有年。
    今適南畝,或耘或耔,黍稷薿薿。
    攸介攸止,烝我髦士。
    以我齊明,與我犧羊,以社以方。
    我天既臧,農(nóng)夫之慶。
    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
    以介我黍稷,以榖我士女。
    曾孫來止,以其婦子,馌彼南畝。
    田畯至喜,攮其左右,嘗其旨否。
    禾易長畝,終善且有。
    曾孫不怒,農(nóng)夫克敏。
    曾孫之稼,如茨如梁。
    曾孫之庾,如坻如京。
    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
    黍稷稻梁,農(nóng)夫之慶。
    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 苕之華
    詩經(jīng)詩經(jīng)〔先秦〕
    苕之華,蕓其黃矣。
    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 丘陵歌
    先秦無名〔先秦〕
    登彼丘陵。
    峛崺其阪。
    仁道在邇。
    求之若遠。
    遂迷不復(fù)。
    自嬰屯蹇。
    喟然回慮。
    題彼泰山。
    郁確其高。
    梁甫回連。
    枳棘充路。
    陟之無緣。
    將伐無柯。
    患茲蔓延。
    惟以永嘆。
    涕霣潺湲。
  • 麥秀歌
    先秦無名〔先秦〕
    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
  • 彈歌
    佚名佚名〔先秦〕
    斷竹,續(xù)竹;
    飛土,逐宍。

古詩大全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a404843ac9a404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