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xiàn)代]賈誼

dānèzhīsuì,,
yuèmèngxià,
gēngxié,,
shě。
zhǐzuò,
màoshènxiánxiá。。
láicuì,,
guài。
發(fā)shūzhānzhī,,
chènyán,
yuēniǎoshì,,
zhǔrénjiāng。
qǐngwènzhī??
gào,,
xiōngyánzāi災(zāi)。。
yānzhī,
。
nǎitàn,
shǒufèn;;
kǒunéngyán,,
qǐngduìwànbiànhuà,,
xiū。
liúérqiān,
huòtuīérhuán。。
xíngzhuǎn轉(zhuǎn)續(xù),,
biànhuàérshàn
qióng,,
shèngyán!
huòsuǒ,,
huòsuǒ;;
yōumén,
xiōngtóng。
qiáng,,
chābài;;
yuèhuì,
gōujiànshì。
yóusuìchéng,,
bèixíng
shuō,,
nǎixiāngdīng。。
huòzhī,,
jiū;;
mìngshuō,,
shúzhī!!
shuǐhàn,
shǐyuǎn遠(yuǎn);;
wànhuíbáo,
zhèndàngxiāngzhuǎn轉(zhuǎn)。。
yúnzhēngjiàng,
jiūcuòxiāngfēn;
jūn,,
yǎngyín。。
tiān預(yù),,
dào預(yù)móu;;
chíyǒumìng,,
yānshíshí。
qiětiānwéi,,
zàohuàwéigōng;;
yīnyángwéitàn,,
wànwéitóng。
sànxiāo,,
ānyǒucháng??
qiānbiànwànhuà,,
wèishǐyǒu,,
ránwéirén,
kòngtuán;
huàwéi,
yòuhuàn!!
xiǎozhì,
jiànguì;;
rénguān,,
。
tānxùncái,
lièshìxùnmíng。
kuāzhěquán權(quán),,
pǐnshùměishēng。。
chùzhī,,
huò西dōng;
rén,
biàntóng。。
shì,
jiǒngruòqiú;
zhìrén,,
dào。。
zhòngrénhuòhuò,
hǎoè;
zhēnréntián,,
dào。
shìzhìxíng,,
chāoránsāng;;
liáokuòhuāng,
dàoáoxiáng。
chéngliúshì,,
zhǐ;
zòngwěimìng,,
。。
shēngruò,
ruòxiū;;
dànruòshēnyuānzhǐzhījìng,
fànruòzhīzhōu。
shēngbǎo,,
yǎng養(yǎng)kōngér;;
rénléi,
zhīmìngyōu。。
細(xì)jiè,
!!

鵩鳥賦賞析

第一段是簡單的敘事。當(dāng)一個人有著無法釋懷的疑問時,總是希望有人傾聽,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一種慰藉。賈誼謫居獨處,找不到別的傾聽者,他只能向這只帶來死亡之兆的鳥兒訴說,而這只鳥是注定無法給出答案的,它甚至也無法表示些許的同情,可見一個人面對死亡時是如此的孤獨無助。鵩鳥雖然無法開口說話,但是賈誼讓它具備了高妙的智慧,并且讓自己能夠洞透這只鳥兒的想法,這是漢賦里對話體的開始。鵩鳥所具有的思想不過是賈誼自己的思想,賈誼之所以要用這么曲折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具有了訴說者與安慰者的雙重身份,也就是這篇賦序里所說的“為賦以自廣”。訴說者所提出的問題是:他要到哪兒去,是兇還是吉?而安慰者卻避而不答這個問題,它所回答的是:死亡不過是萬物變化的一種,不值得為生留戀,為死悲傷。在這種答非所問中,賈誼其實是在強調(diào)自己對于死亡的預(yù)感。這也許是最后一次訴說,最后一次安慰自己:也許死并不那么可怕。

第二大段是虛擬的鵩鳥的回答,實際上是賈誼在闡發(fā)自己的思想。其中引用了很多的道家思想,如物相轉(zhuǎn)化、福禍無常等;生命的偶然性和死亡的超然性等;大人至人與世俗之人對人生追求的不同看法等。似乎都在渲染一種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確定性的人生感受;一種無欲無求,幽遠(yuǎn)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境界。

這位安慰者提起了幾部道家著作對于福禍、吉兇的看法,世間萬物總是變動遷流,吉與兇、禍與福也總是互相轉(zhuǎn)化,它舉了歷史上的三個例子:夫差國強而敗勾踐勢弱而稱霸、李斯游說成功而被五刑,傅說胥靡乃相武丁。作為一個政治家,這些正是賈誼關(guān)心的,第一個例子是帝王的興衰史,后面兩個,則是與賈誼身份相當(dāng)?shù)氖看蠓虻谋矂?。年未屆而立的賈誼,在他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仕途生涯中早已嘗到了這種大喜大悲的滋味,此時,在困頓之中,他產(chǎn)生了一種無力感,“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天不可與慮兮,道不可與謀”。人對于這個世界是無力把握的,既然天道深遠(yuǎn)精妙無從探究,則不如順應(yīng)萬物的變化,或者走向另一種超越——相信人處在一種無所不在的相對轉(zhuǎn)化之中,在齊同萬物、泯滅生死之中逍遙自得。接著賈誼從大人、至人、真人與一般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中得出的對比,可以看作是窺破生命,看透人生的一種感嘆,表現(xiàn)自己要遺世獨立,順應(yīng)自然的恬淡安然?!昂鋈粸槿速?,何足控?fù)??;癁楫愇镔?,又何足患”,在道家的?jīng)典里,這些道理早已說得很清楚。人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在活著的時候,如果已將好惡之心去除,那么死亡到來的那一刻,就尋常得跟生命中的其他時刻一樣了。吉祥之兆與不祥之兆也沒有什么區(qū)別。這仿佛是死神的使者所作的演說,這只不祥之鳥的面目沒有猙獰,沒有殘忍,也許死亡就是這么安詳。中國古人對死亡的看法不是在信仰里找到歸宿,而是在智慧里找到歸宿。

這篇賦引用了很多道家思想,比如第二段中的物相轉(zhuǎn)化、福禍無常等,而第三段中熔爐的比喻,則來自于莊子,莊子在《大宗師》中引述了一則寓言:“有個銅匠在冶煉銅汁,銅汁突然跳起來說‘我將要成為干將、莫邪那樣的寶劍!’銅匠一定認(rèn)為是不祥的金屬,將把它棄去不用?,F(xiàn)在天地就像個大熔爐,萬物都在里頭熔煉,偶爾幻化人形,就跳起來大叫‘我是人!我是人!’天地也會認(rèn)為是不祥的人,將棄去不用?!逼渲械乃枷肟梢杂靡痪淙藗兪熘脑拋砀爬ǎ骸安灰晕锵玻灰约罕?。”實際上,整個第三段都是在渲染一種無欲無求、悠逸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世界。

賈誼在《鵩鳥賦》一文中雖然含有道家對生死的看法,但又有所不同。雖然在文章中瀟瀟灑灑、海闊天空,賈誼的真實狀態(tài)卻完全不是這樣:為懷才不遇而悲憤、為身心疲憊而感傷、為前途未卜而惆悵。可以感悟到作者當(dāng)時的心境是一種出離的悲憤,正是這悲憤促使其在文章中處處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寫得越歡娛,就越是襯出現(xiàn)實的凄涼;寫得越灑脫,就越是襯出無力割舍的迷茫;寫得越圓滿,就越是襯出那顆顛沛潦倒的心,早已支離破碎。

在藝術(shù)上,《鵩鳥賦》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鳥對話而展開。這種形式是受到莊子寓言的影響,同時也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式之先河。此賦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以議論來抒寫對生命憂患的思考,來闡發(fā)人生的哲理。議論之中也常運用一些貼切的比喻,來增強議論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嘆語氣來加強議論的情感性。此賦語言凝煉精警,形式上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也有散文化的傾向,體現(xiàn)著向漢大賦的過渡。

鵩鳥賦翻譯

譯文
賈誼在長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鵩鳥飛進他的住所。鵩鳥長得很像貓頭鷹,是不祥的鳥。賈誼因為被貶到長沙,長沙氣候很潮濕,此時看到貓頭鷹,認(rèn)為自己壽命已不長了,于是寫了一篇賦來自我安慰。賦文說:

漢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時節(jié)。四月里的一天太陽西斜時,有一支鵩鳥停在我的屋子上。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態(tài)非常從容不驚。有怪物停棲于此,我心中暗中懷疑它飛來的緣故。打開書本占卜它,預(yù)示說到它吉兇的定數(shù):“有野鳥進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將離去?!蔽艺埱笙蝙f鳥發(fā)問:“我將要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訴我,即使有兇事,也請你把什么災(zāi)禍說明。死生遲速的吉兇定數(shù)啊,請告訴我它的期限吧。”鵩鳥就嘆息著,昂起頭張開翅膀,口卻不能說話,而請用胸中所想的來對答:

“時間萬物的變化,本來就沒有停止。運轉(zhuǎn)遷移,或推移回還,萬物變化運轉(zhuǎn),反復(fù)無定。形與氣互相移轉(zhuǎn)連續(xù)變遷蛻化,精微深遠(yuǎn),沒有窮盡。福是禍的誘因,禍?zhǔn)歉5母础n與喜聚集在一門之中,吉與兇同在一個區(qū)域。吳國很強大,夫差卻失敗了,越國棲息于會稽山,但勾踐卻稱霸于世。李斯游于秦國,身登相位,達到成功,最終卻身受五刑而死。傅說在傅巖操服勞役,殷高宗武丁以為他是賢人,用他為相。福禍相互依附糾纏,如同繩索絞合在一起,天命不可解說,誰知道他的究竟?水流矢飛,為外物所激,則或悍或遠(yuǎn),發(fā)生變化,萬物往返相激,震蕩轉(zhuǎn)化,人事也有時因禍而至于福,互相影響,反復(fù)無常。云因勢而上升為雨,雨因冷而下降為云,事物的變化復(fù)雜紛紜。自然界造化推動萬物,使之運行變化是無邊無際的。天和道,其理深遠(yuǎn),不可預(yù)為思慮謀度,死生遲速有命,哪能預(yù)知它的期限!

天地像一個冶金之匠爐,造化像一個冶金之匠,陰陽所以鑄化為物故喻為炭,物由陰陽鑄化而成故喻為銅。聚散滅生怎么會有一定的法則?千變?nèi)f化未必有終極。偶然為人,哪里值得貪戀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憂患的呢?智慧淺小的人,只顧自身,以他物為賤,以自己為貴。在達人看來,自己和萬物可以相互適應(yīng),故沒有一物不合適。貪婪的人為財而死,剛烈之士為名譽而死。貪求虛名的人,死于權(quán)勢,一般人貪求生命。為權(quán)力所誘為貧賤所迫的人,東奔西走,趨利避害;與天地合其德的偉人不為物欲所趨,對億萬變化的事物都等量齊觀,一視同仁。愚笨的人為俗界所牽連,困窘得如罪人之受拘束;有至德的人遺棄物累,獨和大道同行。眾人惑亂之甚,所愛所憎,積聚甚多;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寧靜,獨和大道相處。放棄智慮,遺棄形體,超脫于萬物之外自忘其身,深遠(yuǎn)空闊,與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隨流;把自己的身軀完全托付給命運,任憑自然,不私愛身軀把它歸于自己作為私物,活著仿佛隨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長眠。深邃得好像深淵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沒有羈絆的小舟般自在,涵養(yǎng)空虛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萬物牽累,知天命而不憂愁。因此像鵩鳥飛入舍內(nèi)這種瑣細(xì)小事,又有什么值得疑慮的??!”

注釋
⑴單(chán)閼(yān):卯年的別稱。這是古代太歲紀(jì)年法。
⑵讖(chèn):預(yù)示吉兇的話。
⑶淹速:指壽命的長短。
⑷斡(wò)流:運轉(zhuǎn)。
⑸沕(wù)穆:精微深遠(yuǎn)貌。
⑹糾纆(mò):二、三股捻成的繩子。這里比喻禍福糾纏在一起。
⑺合散:指生死。
⑻異物:指死亡。
⑼夸者:指貪求虛名的人。
⑽怵迫:怵指為利益所誘,迫指為貧賤所迫。
⑾至人:指至德之人。
⑿真人:指得道之人。

鵩鳥賦譯文及注釋

  賈誼在長沙做了三年太傅,有只鳥飛進他的住所。鵩鳥長得很像貓頭鷹,是不祥的鳥。賈誼因為被貶到長沙,長沙氣候很潮濕,此時看到貓頭鷹,認(rèn)為自己壽命已不長了,于是寫了一篇賦來自我安慰。賦文說:

  漢文帝六年,丁丑年,四月孟夏時節(jié)。四月里的一天太陽西斜時,有一支鵩鳥停在我的屋子上。它停在座位的一角,形態(tài)非常的從容不驚。有怪物停棲于此,我心中暗中懷疑他飛來的緣故。打開書本占卜它,預(yù)示說到它吉兇的定數(shù):“有野鳥進入我的房屋,主人即將離去?!蔽艺埱笙蝙f鳥發(fā)問:“我將要到哪里去呢?如果有吉事,你就告訴我,即使有兇事,也請你把什么災(zāi)禍說明。死生遲速的吉兇定數(shù)啊,請告訴我它的期限吧?!冰f鳥就嘆息著,昂起頭張開翅膀,口卻不能說話,而請用胸中所想的來對答:

  “時間萬物的變化,本來就沒有停止。運轉(zhuǎn)遷移,或推移回還,萬物變化運轉(zhuǎn),反復(fù)無定。形與氣互相移轉(zhuǎn)連續(xù)變遷蛻化,精微深遠(yuǎn),沒有窮盡(上述變化之理精微無窮,不能言盡)。福是禍的誘因,禍?zhǔn)歉5母矗ǜ5湵舜讼嚯S,往往因禍生福,福中藏禍)。憂與喜聚集在一門之中,吉與兇同在一個區(qū)域。吳國很強大,夫差卻失敗了,越國棲息于會稽山,但勾踐卻稱霸于世。李斯游于秦國,身登相位,達到成功,最終卻身受五刑而死。傅說在傅嚴(yán)操服勞役,殷高宗武丁以為他是賢人,用他為相。福禍相互依附糾纏,如同繩索絞合在一起,天命不可解說,誰知道他的究竟?水流矢飛,為外物所激,則或悍或遠(yuǎn),發(fā)生變化,萬物往返相激,震蕩轉(zhuǎn)化,人事也有時因禍而至于福,互相影響,反復(fù)無常。云因勢而上升為雨,雨因冷而下降為云,事物的變化復(fù)雜紛紜。自然界造化推動萬物,使之運行變化是無邊無際的。天和道,其理深遠(yuǎn),不可預(yù)為思慮謀度,死生遲速有命,哪能預(yù)知它的期限。

  天地像一個冶金之匠爐,造化像一個冶金之匠,陰陽所以鑄化為物故喻為炭,物由陰陽鑄化而成故喻為銅。 聚散滅生怎么會有一定的法則?千變?nèi)f化未必有終極。偶然為人,哪里值得貪戀珍惜,而死亡又有什么值得憂患的呢。智慧淺小的人,只顧自身,以他物為賤,以自己為貴。在達人看來,自己和萬物可以相互適應(yīng),故沒有一物不合適。貪婪的人為財而死,剛烈之士為名譽而死。貪求虛名的人,死于權(quán)勢,一般人貪求生命。為權(quán)力所誘為貧賤所迫的人,東奔西走,趨利避害;與天地合其德的偉人不為物欲所趨,對億萬變化的事物都等量齊觀,一視同仁。愚笨的人為俗界所牽連,困窘的如罪人之受拘束;有至德的人遺棄物累,獨和大道同行。眾人惑亂之甚,所愛所憎,積聚甚多;得天地之道的人安然寧靜,獨和大道相處。放棄智慮,遺棄形體,超脫于萬物之外自忘其身,深遠(yuǎn)空闊,與道浮游。人生如木浮水,行止隨流;把自己的身軀完全托付給命運,任憑自然,不私愛身軀把它歸于自己作為私物,活著仿佛隨波逐流,死去好像休憩長眠。深邃得好像深淵潭水般幽然,漂浮得好像沒有羈絆的小舟般自在,涵養(yǎng)空虛之性而浮游,德人不被萬物牽累,知天命而不憂愁。因此像鵩鳥飛入舍內(nèi)這種瑣細(xì)小事,又有什么值得疑慮的??!”

鵩鳥賦鑒賞

  賦前小序說明寫作《鵩鳥賦》的緣由。這段文字也見于《漢書·賈誼傳》。

  第一段是簡單的敘事。當(dāng)一個人有著無法釋懷的疑問時,總是希望有人傾聽,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是一種慰藉。賈誼謫居獨處,找不到別的傾聽者,他只能向這只帶來死亡之兆的鳥兒訴說,而這只鳥是注定無法給出答案的,它甚至也無法表示些許的同情,可見一個人面對死亡時是如此的孤獨無助。鵩鳥雖然無法開口說話,但是賈誼讓它具備了高妙的智慧,并且讓自己能夠洞透這只鳥兒的想法,這是漢賦里對話體的開始。鵩鳥所具有的思想不過是賈誼自己的思想,賈誼之所以要用這么曲折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具有了訴說者與安慰者的雙重身份,也就是這篇賦序里所說的“為賦以自廣”。訴說者所提出的問題是:他要到哪兒去,是兇還是吉?而安慰者卻避而不答這個問題,它所回答的是:死亡不過是萬物變化的一種,不值得為生留戀,為死悲傷。在這種答非所問中,賈誼其實是在強調(diào)自己對于死亡的預(yù)感。這也許是最后一次訴說,最后一次安慰自己:也許死并不那么可怕。

  第二大段是虛擬的鵩鳥的回答,實際上是賈誼在闡發(fā)自己的思想。其中引用了很多的道家思想,如物相轉(zhuǎn)化、福禍無常等;生命的偶然性和死亡的超然性等;大人至人與世俗之人對人生追求的不同看法等。似乎都在渲染一種人生短暫,生命渺小和具有不確定性的人生感受;一種無欲無窮,幽遠(yuǎn)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境界。

  這位安慰者提起了幾部道家著作對于福禍、吉兇的看法,世間萬物總是變動遷流,吉與兇、禍與福也總是互相轉(zhuǎn)化,它舉了歷史上的三個例子:夫差國強而敗勾踐勢弱而稱霸、李斯游說成功而被五刑,傅說胥靡乃相武丁。作為一個政治家,這些正是賈誼關(guān)心的,第一個例子是帝王的興衰史,后面兩個,則是與賈誼身份相當(dāng)?shù)氖看蠓虻谋矂 D晡磳枚⒌馁Z誼,在他迅速崛起又迅速衰落的仕途生涯中早已嘗到了這種大喜大悲的滋味,此時,在困頓之中,他產(chǎn)生了一種無力感,“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天不可預(yù)慮兮,道不可預(yù)謀”。人對于這個世界是無力把握的,既然天道深遠(yuǎn)精妙無從探究,則不如順應(yīng)萬物的變化,或者走向另一種超越——相信人處在一種無所不在的相對轉(zhuǎn)化之中,在齊同萬物、泯滅生死之中逍遙自得。接著賈誼從大人、至人、真人與一般凡夫俗子的人生追求中得出的對比,可以看作是窺破生命,看透人生的一種感嘆,表現(xiàn)自己要遺世獨立,順應(yīng)自然的恬淡安然。“忽然為人兮,何足控搏。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在道家的經(jīng)典里,這些道理早已說得很清楚。人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在活著的時候,如果已將好惡之心去除,那么死亡到來的那一刻,就尋常得跟生命中的其他時刻一樣了。吉祥之兆與不祥之兆也沒有什么區(qū)別。這仿佛是死神的使者所作的演說,這只不祥之鳥的面目沒有猙獰,沒有殘忍,也許死亡就是這么安詳。中國古人對死亡的看法不是在信仰里找到歸宿,而是在智慧里找到歸宿。

  這篇賦引用了很多道家思想,比如第二段中的物相轉(zhuǎn)化、福禍無常等,而第三段中熔爐的比喻,則來自于莊子,莊子在《大宗師》中引述了一則寓言:“有個銅匠在冶煉銅汁,銅汁突然跳起來說‘我將要成為干將、莫邪那樣的寶劍!’銅匠一定認(rèn)為是不祥的金屬,將把它棄去不用?,F(xiàn)在天地就像個大熔爐,萬物都在里頭熔煉,偶爾幻化人形,就跳起來大叫‘我是人!我是人!’天地也會認(rèn)為是不祥的人,將棄去不用。”其中的思想可以用一句人們熟知的話來概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睂嶋H上,整個第三段都是在渲染一種無欲無求、悠逸寧靜的生活態(tài)度,表現(xiàn)的是樂觀而豁達的精神世界。

  賈誼在《鵩鳥賦》一文中雖然含有道家對生死的看法,但又有所不同。雖然在文章中瀟瀟灑灑、海闊天空,賈誼的真實狀態(tài)卻完全不是這樣:為懷才不遇而悲憤、為身心疲憊而感傷、為前途未卜而惆悵??梢愿形虻阶髡弋?dāng)時的心境是一種出離的悲憤,正是這悲憤促使其在文章中處處反其道而行之,于是寫得越歡娛,就越是襯出現(xiàn)實的凄涼;寫得越灑脫,就越是襯出無力割舍的迷茫;寫得越圓滿,就越是襯出那顆顛沛潦倒的心,早已支離破碎。

  在藝術(shù)上,《鵩鳥賦》的形式十分奇特,它以人鳥對話而展開。這種形式是受到莊子寓言的影響,同時也開漢賦主客問答體式之先河。此賦最突出的特點是以議論為主,以議論來抒寫對生命憂患的思考,來闡發(fā)人生的哲理。議論之中也常運用一些貼切的比喻,來增強議論的形象性,也常用感嘆語氣來加強議論的情感性。此賦語言凝煉精警,形式上以整齊的四言句為主,也有散文化的傾向,體現(xiàn)著向漢大賦的過渡。

作者簡介

賈誼
賈誼[近現(xiàn)代]

賈誼(前200~前168),漢族,洛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人,字太傅。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xué)家。18歲即有才名,年輕時由河南郡守吳公推薦,20余歲被文帝召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為太中大夫。但是在23歲時,因遭群臣忌恨,被貶為長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長安,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墜馬而死后,賈誼深自歉疚,直至33歲憂傷而死。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辭賦兩類。散文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鵩鳥賦》最著名。 更多

賈誼的詩(共5首詩)
  • 《鵩鳥賦》
      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斜兮,鵩集予舍。
    止于坐隅兮,貌甚閑暇。
    異物來萃兮,私怪其故。
    發(fā)書占之兮,讖言其度,曰:
    “野鳥入室兮,主人將去。
    ”請問于鵩兮:
    “予去何之?
    吉乎告我,兇言其災(zāi)。
    淹速之度兮,語予其期。
    ”鵩乃嘆息,舉首奮翼;
    口不能言,請對以臆:
      “萬物變化兮,固無休息。
    斡流而遷兮,或推而還。
    形氣轉(zhuǎn)續(xù)兮,變化而蟺。
    沕穆無窮兮,胡可勝言!
    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
    憂喜聚門兮,吉兇同域。
    彼吳強大兮,夫差以??;
    越棲會稽兮,勾踐霸世。
    斯游遂成兮,卒被五刑;
    傅說胥靡兮,乃相武丁。
    夫禍之與福兮,何異糾纆;
    命不可說兮,孰知其極!
    水激則旱兮,矢激則遠(yuǎn);
    萬物回薄兮,振蕩相轉(zhuǎn)。
    云蒸雨降兮,糾錯相紛;
    大鈞播物兮,坱圠無垠。
    天不可預(yù)慮兮,道不可預(yù)謀;
    遲速有命兮,焉識其時。
      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
    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
    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
    千變?nèi)f化兮,未始有極,忽然為人兮,何足控?fù)唬?br>化為異物兮,又何足患!
    小智自私兮,賤彼貴我;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
    夸者死權(quán)兮,品庶每生。
    怵迫之徒兮,或趨西東;
    大人不曲兮,意變齊同。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
    至人遺物兮,獨與道俱。
    眾人惑惑兮,好惡積億;
    真人恬漠兮,獨與道息。
    釋智遺形兮,超然自喪;
    寥廓忽荒兮,與道翱翔。
    乘流則逝兮,得坻則止;
    縱軀委命兮,不私與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澹乎若深淵止之靜,泛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寶兮,養(yǎng)空而??;
    德人無累兮,知命不憂。
    細(xì)故蒂芥兮,何足以疑!
    查看譯文
  • 《吊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
    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屈原,楚賢臣也。
    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
    “已矣哉!
    國無人兮,莫我知也。
    ”遂自投汨羅而死。
    誼追傷之,因自喻,其辭曰:
      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
    側(cè)聞屈原兮,自沉汨羅。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生;
    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
    嗚呼哀哉!
    逢時不祥。
    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
    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
    賢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世謂隨、夷為溷兮,謂跖、蹻為廉;
    莫邪為鈍兮,鉛刀為銛。
    吁嗟默默,生之無故兮;
    斡棄周鼎,寶康瓠兮。
    騰駕罷牛,驂蹇驢兮;
    驥垂兩耳,服鹽車兮。
    章甫薦履,漸不可久兮;
    嗟苦先生,獨離此咎兮。
      訊曰:
    已矣!
    國其莫我知兮,獨壹郁其誰語?
    鳳漂漂其高逝兮,固自引而遠(yuǎn)去。
    襲九淵之神龍兮,沕深潛以自珍;
    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蟥?
    所貴圣人之神德兮,遠(yuǎn)濁世而自藏;
    使騏驥可得系而羈兮,豈云異夫犬羊?
    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
    歷九州而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鳳凰翔于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
    見細(xì)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
    彼尋常之污瀆兮,豈能容夫吞舟之巨魚?
    橫江湖之鳣鯨兮,固將制于螻蟻。
    查看譯文
  • 《過秦論》
    上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
    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耰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中篇  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
    天下之士,斐然向風(fēng)。
    若是,何也?
    曰:
    近古之無王者久矣。
    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
    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
    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
    當(dāng)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
    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
    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
    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
    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
    夫寒者利裋褐,而饑者甘糟糠。
    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
    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
    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xiāng)里;
    發(fā)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
    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
    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
    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
    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
    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
    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
    繁刑嚴(yán)誅,吏治刻深;
    賞罰不當(dāng),賦斂無度。
    天下多事,吏不能紀(jì);
    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
    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
    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yīng)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
    是以牧民之道,務(wù)在安之而已矣。
    下雖有逆行之臣,必?zé)o響應(yīng)之助。
    故曰:
    “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
    是二世之過也。
    下篇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脩津關(guān),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
    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秦人阻險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
    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
    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
    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
    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悟。
    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
      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
    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
    此豈世賢哉?
    其勢居然也。
    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勢不便也。
    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
    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
    彼見秦阻之難犯,必退師。
    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
    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
    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
    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
    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當(dāng)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yuǎn)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
    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
    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
    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shè)刑而天下治。
    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
    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
    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
    故秦之盛也,繁法嚴(yán)刑而天下震;
    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
    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
    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yuǎn)矣。
      鄙諺曰: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
    ”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dāng)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查看譯文
  • 《治安策》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
    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jì),胡可謂治!
    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shù)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
    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lǐng),匈敘賓服,四荒鄉(xiāng)風(fēng),百姓素樸,獄訟衰息。
    大數(shù)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內(nèi)之氣,清和咸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之美,垂于無窮。
    《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
    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
    立經(jīng)陳紀(jì),輕重同得,后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yè)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fēng),致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愿幸無忽。
    臣謹(jǐn)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dāng)今之務(wù),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復(fù)生,為陛下計,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也,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xiāng)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quán)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shù)年之后,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徧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
    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
    “日中必<
    bzgwgz_/bz>
    ,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
    不肯早為,已乃墮骨肉之屬而抗剄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
    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shè)陛下居齊桓之處,將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
    臣又以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shè)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綰王燕,陳狶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dāng)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
    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肴亂,高皇帝與諸公倂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僅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yuǎn)也。
    高皇帝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后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諉者,曰疏。
    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dāng)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
    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致乎!
    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
    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適啟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lǐng)此?
      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fù)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跡而動,既有徵矣,其勢盡又復(fù)然。
    殃禍之變未知所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將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眾理解也。
    至于髖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
    權(quán)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眾髖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北?
    勢不可也。
      臣竊跡前事,大抵強者先反,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
    韓信倚胡,則又反;
    貫高因趙資,則又反;
    陳狶兵精,則又反;
    彭越用梁,則又反;
    黥布用淮南,則又反;
    盧綰最弱,最后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酈、絳、灌據(jù)數(shù)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
    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酈等;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內(nèi)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
    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xì)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干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眾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shù)償之;
    一寸之地,一人之眾,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不計不萌,細(xì)民鄉(xiāng)善,大臣致順,故天下咸知陛下之義。
    臥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
    當(dāng)時大治,后世誦圣。
    壹動而五業(yè)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錮疾,后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蹠戾。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之子,親兄子也;
    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quán)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蹠戾。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
    今匈奴嫚娒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金絮采繒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
    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
    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復(fù),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臥,將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y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號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
    進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眾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眾,甚為執(zhí)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
    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眾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xì)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yuǎn)施,威可遠(yuǎn)加,而直數(shù)百里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內(nèi)之閑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紈之里,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墻。
    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節(jié)適,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yōu)下賤得為后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皁綈,而富民墻屋被文繡;
    天子之后以緣其領(lǐng),庶人孽妾緣其履:
    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
    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然而獻計者曰“毋動”,為大耳。
    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進計者猶曰“毋為”,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
    行之二歲,秦俗日敗。
    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
    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母取箕帚,立而誶語。
    抱哺其于,與公并倨;
    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
    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
    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jié),仁義之厚。
    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yè),天下大敗,眾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內(nèi),德從天下。
    曩之為秦者,今轉(zhuǎn)而為漢矣。
    然其遺風(fēng)余俗,猶尚未改。
    今世以侈靡相競,而上亡制度,棄禮誼,捐廉恥日甚,可謂月異而歲不同矣。
    逐利不耳,慮非顧行也,今其甚者殺父兄矣。
    盜者剟寢戶之簾,搴兩廟之器,白晝大都之中剽吏而奪之金。
    矯偽者出幾十萬石粟,賦六百余萬錢,乘傳而行郡國,此其亡行義之尤至者也。
    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之間,以為大故。
    至于俗流失,世壞敗,因恬而不知怪,慮不動于耳目,以為是適然耳。
    夫移風(fēng)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俗吏之所務(wù),在于刀筆筐篋,而不知大體。
    陛下又不自憂,竊為陛下惜之。
      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禮,六親有紀(jì),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shè)也。
    夫人之所設(shè),不為不立,不植則僵,不修則壞。
    《管子》曰:
    “禮義廉恥,是謂四維;
    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使管子愚人也則可,管子而少知治體,則是豈可不為寒心哉!
    秦滅四維而不張,故君臣乖亂,六親殃戮,奸人并起,萬民離叛,凡十三歲,而社稷為虛。
    今四維猶未備也,故奸人幾幸,而眾心疑惑。
    豈如今定經(jīng)制,令君君臣臣,上下有差,父子六親各得其宜,奸人亡所幾幸,而群臣眾信,是不疑惑!
    此業(yè)一定,世世常安,而后有所持循矣。
    若夫經(jīng)制不定,是猶度江河亡維楫,中流而遇風(fēng)波,舩必覆矣。
    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夏為天子,十有余世,而殷受之。
    殷為天子,二十余世,而周受之。
    周為天子,三十余世,而秦受之。
    秦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遠(yuǎn)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長,而秦?zé)o道之暴也?
    其故可知也。
    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舉以禮,使士負(fù)之,有司齊肅端冕,見之南郊,見于天也。
    過闕則下,過廟則趨,孝子之道也。
    故自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
    昔者成王幼在襁抱之中,召公為太保,周公為太傅,太公為太師。
    保,保其身體;
    傅,傳之德義;
    師,道之教訓(xùn):
    此三公之職也。
    于是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師,是與太子宴者也。
    故乃孩子提有識,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xí)之,逐去邪人,不使見惡行。
    于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shù)者以衛(wèi)翼之,使與太子居處出入。
    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聞?wù)?,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br>夫習(xí)與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猶生長于齊不能不齊言也;
    習(xí)與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猶生長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
    故擇其所耆,必先受業(yè),乃得嘗之;
    擇其所樂,必先有習(xí),乃得為之。
    孔子曰:
    “少成若天性,習(xí)貫如自然。
    ”及太子少長,知妃色,則入于學(xué)。
    學(xué)者,所學(xué)之官也。
    《學(xué)禮》曰:
    “帝入東學(xué),上親而貴仁,則親疏有序而恩相及矣;
    帝入南學(xué),上齒而貴信,則長幼有差而民不誣矣;
    帝入西學(xué),上賢而貴德,則圣智在位而功不遺矣;
    帝入北學(xué),上貴而尊爵,則貴賤有等而下不矣;
    帝入太學(xué),承師問道,退習(xí)而考于太傅,太傅罰其不則而匡其不及,則德智長而治道得矣。
    此五學(xué)者既成于上,則百姓黎民化輯于下矣。
    ”及太于既冠成人,免于保傅之嚴(yán),則有記過之史,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
    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
    習(xí)與智長,故切而不媿;
    化與心成,故中道若性。
    三代之禮:
    春朝朝日,秋暮夕月,所以明有敬也;
    春秋入學(xué),坐國老,執(zhí)醬而親饋之,所以明有孝也;
    行以鸞和,步中《采齊》,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
    其于禽獸,見其生不食其死,聞其聲不食其肉,故遠(yuǎn)庖廚,所以長恩,且明有仁也。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以其輔翼太子有此具也。
    及秦而不然。
    其俗固非貴辭讓也,所上者告訐也;
    固非貴禮義也,所上者刑罰也。
    使趙高傅胡亥而教之獄,所習(xí)者非斬劓人,則夷人之三族也。
    故胡亥今日即位而明日射人,忠諫者謂之誹謗,深計者謂之妖言,其視殺人若艾草菅然。
    豈惟胡亥之性惡哉?
    彼其所以道之者非其理故也。
      鄙諺曰:
    “不習(xí)為吏,視已成事。
    ”又曰:
    “前車覆,后車誡。
    ”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其已事可知也;
    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圣智也。
    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跡可見也;
    然而不避,是后車又將覆也。
    夫存亡之變,治亂之機,其要在是矣。
    天下之命,縣于太子;
    太子之善,在于早諭教與選左右。
    夫心未濫而先諭教,則化易成也;
    開于道術(shù)智誼之指,則教之力也。
    若其服習(xí)積貫,則左右而已。
    夫胡、粵之人,生而同聲,耆欲不異,及其長而成俗,累數(shù)譯而不能相通,行者有雖死而不相為者,則教習(xí)然也。
    臣故曰選左右早諭教最急。
    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書》曰: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此時務(wù)也。
      凡人之智,能見已然,不能見將然。
    夫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己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見,而禮之所為生難知也。
    若夫慶賞以勸善,刑罰以懲惡,先王執(zhí)此之政,堅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時,據(jù)此之公,無私如天地耳,豈顧不用哉?
    然而曰禮云禮云者,貴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遷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也。
    孔于曰:
    “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毋訟乎!
    ”為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舍,取舍之極定于內(nèi),而安危之萌應(yīng)于外矣。
    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積漸然,不可不察也。
    人主之所積,在其取舍,以禮義治之者,積禮義;
    以刑罰治之者,積刑罰。
    刑罰積而民怨背,札義積而民和親。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異。
    或道之以德教,或毆之以法令。
    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氣樂;
    毆之以法令者,法令極而民風(fēng)哀。
    哀樂之感,禍福之應(yīng)也。
    秦王之欲尊宗廟而安子孫,與湯武同,然而湯武廣大其德行,六七百歲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歲則大敗。
    此亡它故矣,湯武之定取舍審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審矣。
    夫天下,大器也。
    今人之置器,置諸安處則安,置諸危處則危。
    天下之情與器亡以異,在天子之所置之。
    湯武置天下于仁義禮樂,而德澤洽,禽獸草木廣裕,德被蠻貊四夷,累子孫數(shù)十世,此天下所共聞也。
    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罰,德澤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惡之如仇,禍幾及身,子孫誅絕,此天下之所共見也。
    是非其明效大驗邪!
    人之言曰:
    “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則言者莫敢妄言。
    ”今或言禮誼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罰,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觀之也?
      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
    故陛九級上,廉遠(yuǎn)地,則堂高;
    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
    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故古者圣王制為等列,內(nèi)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后有官師小吏,延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
    里諺曰:
    “欲投鼠而忌器。
    ”此善諭也。
    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
    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
    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太夫,以其離主上不遠(yuǎn)也,禮不敢齒君之路馬,蹴其芻者有罰;
    見君之幾杖則起,遭君之乘車則下,入正門則趨;
    君之寵臣雖或有過,刑戮之罪不加其身者,尊君之故也。
    此所以為主上豫遠(yuǎn)不敬也,所以體貌大臣而厲其節(jié)也。
    今自王侯三公之貴,皆天子之所改容而禮之也,古天子之所謂伯父、伯舅也,而令與眾庶同黥劓刖笞棄市之法,然則堂不亡陛乎?
    被戮辱者不泰迫乎?
    廉恥不行,大臣無乃握重權(quán),大官而有徒隸亡恥之心乎?
    夫望夷之事,二世見當(dāng)以重法者,投鼠而不忌器之習(xí)也。
      臣聞之,履雖鮮不加于枕,冠雖敝不以苴履。
    夫嘗已在貴寵之位,天子改容而體貌之矣,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今而有過,帝令廢之可也,退之可也,賜之死可也,滅之可也;
    若夫束縛之,系緤之,輸之司寇,編之徒官,司寇小吏詈罵而榜笞之,殆非所以令眾庶見也。
    夫卑賤者習(xí)知尊貴者之一旦,吾亦乃可以加此也,非所以習(xí)天下也,非尊尊貴貴之化也。
    夫天子之所嘗敬,眾庶之所嘗寵,死而死耳,賤人安宜得如此而頓辱之哉!
      豫讓事中行之君,智伯伐而滅之,移事智伯。
    及趙滅智伯,豫讓釁面吞炭,必報襄子,五起而不中。
    人問豫子,豫子曰:
    “中行眾人畜我,我故眾人事之;
    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故此一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jié)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馬,彼將犬馬自為也;
    如遇官徒,彼將官徒自為也。
    頑頓亡恥,詬亡節(jié),廉恥不立,且不自好,茍若而可,故見利則逝,見便則奪。
    主上有敗,則因而挺之矣;
    主上有患,則吾茍免而已,立而觀之耳;
    有便吾身者,則欺賣而利之耳。
    人主將何便于此?
    群下至眾,而主上至少也,所托財器職業(yè)者粹于群下也。
    俱亡恥,俱茍妄,則主上最病。
    故古者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所以厲寵臣之節(jié)也。
    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不謂不廉,曰“簠簋不飾”;
    坐污穢淫亂男女亡別者,不曰污穢,曰“帷薄不修”,坐罷軟不勝任者,不謂罷軟,曰“下官不職”。
    故貴大臣定有其罪矣,猶未斥然正以呼之也,尚遷就而為之諱也。
    故其在大譴大何之域者,聞譴何則白冠纓,盤水加劍,造請室而請罪耳,上不執(zhí)縛系引而行也。
    其有中罪者,聞命而自弛,上不使人頸而加也。
    其有大罪者,聞命則北面再拜,跌而自裁,上不使捽抑而刑之也,曰:
    “子大夫自有過耳!
    吾遇子有禮矣。
    ”遇之有禮,故群臣自憙;
    嬰以廉恥,故人矜節(jié)行。
    上設(shè)廉禮義以遇其臣,而臣不以節(jié)行報其上者,則非人類也。
    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茍就,害不茍去,唯義所在。
    上之化也,故父兄之臣誠死宗廟,法度之臣誠死社稷,輔翼之臣誠死君上,守圄捍敵之臣誠死城郭封疆。
    故曰圣人有金城者,比物此志也。
    彼且為我死,故吾得與之俱生;
    彼且為我亡,故吾得與之俱存;
    夫?qū)槲椅#饰岬门c之皆安。
    顧行而忘利,守節(jié)而仗義,故可以托不御之權(quán),可以寄六尺之孤。
    此厲廉恥行禮誼之所致也,主上何喪焉!
    此之不為,而顧彼之久行,故曰可為長太息者此也。
    查看譯文
  • 《過秦論(上篇)》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為一。
    當(dāng)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
    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制其兵。
    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
    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秦?zé)o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
    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殺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
    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
    鋤櫌棘矜,非铦于鉤戟長鎩也;
    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
    深謀遠(yuǎn)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
    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
    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查看譯文
  • 光武帝臨淄勞耿弇
    劉秀劉秀〔近現(xiàn)代〕
    車駕至臨溜自勞軍,群臣大會。
    帝謂弇曰:
    “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fā)跡,此皆齊之西界,功足相方。
    而韓信襲擊已降,將軍獨拔勍敵,其功乃難于信也。
    又田橫烹酈生,及田橫降,高帝詔衛(wèi)尉,不聽為仇。
    張步前亦殺伏隆,若步來歸命,吾當(dāng)詔大司徒釋其怨。
    又事尤相類也。
    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 塞翁失馬
    劉安劉安〔近現(xiàn)代〕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shù)者,馬無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人皆賀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能為禍乎?
    ”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
    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 陌上桑
    漢無名氏〔近現(xiàn)代〕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殹?br>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怒怨,但坐看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系馬尾,黃金絡(luò)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結(jié)白皙,鬑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

  • 猛虎行
    漢無名氏〔近現(xiàn)代〕
    饑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
    野雀安無巢,游子為誰驕。
  • 武帝求茂才異等詔
    劉徹劉徹〔近現(xiàn)代〕
    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負(fù)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駕之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異等可為將相及使絕國者。

古詩大全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shici_view_9a2c9043ac9a2c90/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