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之四海而皆準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思
放之四海而皆準
(1) 四海,指全國各處,后也指世界各處。無【好工具hao86.com】論放在什么地方都不會錯
⒈ 亦作“放諸四海而皆準”。
引語本《禮記·祭義》:“夫孝……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鄭玄注:“放,猶至也。準,猶平也”。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 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br />秦牧《藝海拾貝·<畫蛋·練功>》:“這說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道理,原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br />梁啟超《樂利主義泰斗邊沁之學說·邊沁之倫理說》:“邊沁以為人生一切行誼,其善惡標準……曰:使人增長其幸福者,謂之善;使人減障其幸福者,謂之惡。此主義放諸四海而皆準,俟諸百世而不惑?!?/span>
用到任何地方任何方面都可作為準則。
【解釋】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出處】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p>
【示例】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毛澤東《中國共產(chǎn)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
【近義詞】放諸四海而皆準
【語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復句式;作謂語、定語;指普遍性的真理。
字義分解
(1)(動)解脫約束:釋~。
(2)(動)任意;隨便:~任。
(3)(動)發(fā)出:~光。
(4)(動)擴展:~大。
(5)(動)擱;置:~在桌子上。
(6)(動)古指把人驅(qū)逐到邊遠的地方:流~。
1.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2.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4.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5.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6.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薄?/p>
(1)數(shù)目;三加一后所得。(名)
(2)數(shù)目:~個|~位。
(3)姓。
(4)我國民族音樂上的一級。
1.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
2.比喻連成一大片的很多同類事物:人~?;稹?。
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碗?!俊?/p>
4.古代指從外國來的:~棠。~棗。
5.極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啦!
6.漫無目標地:~罵。她丟了支筆,~找。
7.毫無節(jié)制地:~吃~喝。
8.姓。
1. ?古同“爾”,代詞,你或你的:“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
2. ?連詞(a.表平列,如“多而雜”。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遞進,如“而且”。d.表轉(zhuǎn)折,如“似是而非”。e.連接肯定和否定表互為補充,如“濃而不烈”。f.連接狀語和中心詞表修飾,如“侃侃而談”。g.插在主語謂語中間表假設,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3. ?表(從……到……):從上而下。
(副)〈書〉都;都是:~大歡喜|全民~兵|放之四海而~準。
(1)(動)準許:批~|不~。
(2)(名)標準
(3)(動)依據(jù);依照:~前例處理。
(4)(動)準確:~時|瞄~|鐘~|投得~。
(5)(副)一定:~去|~能完成。
(6)(形)程度上雖不完全夠;但可以作為某類事物看待的:~尉|~平原。
最近文章
http://boarscreekinteractive.com/ciyu_view_9ab9a843ac9ab9a8/
合作QQ:564591 聯(lián)系郵箱:kefu@hao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