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信息

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傳說之一是紀念春秋時期楚國的大臣、大詩人屈原;傳說之二是紀念也是當時的楚國人后投吳國的伍子胥;傳說之三是紀念東漢為救父而投江孝女曹娥;傳說之四是紀念也是東漢時期的清官廷尉陳臨;傳說之五是紀念清明節(jié)出過場的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

這些傳說,各有其理,名位朋友、特別是中小學生朋友可以作為一個小課題進行研究,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歷史典籍有記載,哪一個更有說服力……

當然,傳說畢竟是傳說,之所以是傳說,那是因為,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兩大標志性活動。這兩個活動,早在傳說中最早的人物屈原之前就有了。

在新石器時期,地我國南方地區(qū),春秋時期之前就有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最能證明的是屈原本人。在他的詩作《楚辭˙涉江》中就有:“乘舲船余上沅兮,齊吳榜以擊汰。船容與而不進兮,淹回水而凝滯。朝發(fā)枉渚兮,夕宿辰陽。”屈原所乘的這種狹長而輕小的舲船實質(zhì)上也就是當時一種競度所用的船,這至少說明,屈原在世時期,就有了競渡風俗。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專家推測,當時的古越族是一個崇拜龍圖騰的部族,他們將部落圖騰繪制在獨木舟上,又劃著這種舟去探親訪友,有時大家遇到一起,便會趁興比賽誰劃得快,圖騰舟也就演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龍舟,并從中產(chǎn)生出競渡的游藝形式,此后漸漸形成為我國各地的傳統(tǒng)風俗。

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考證: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份,他們把龍刻在船上,甚至把船造成龍的形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guān)。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龍神,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他們不僅有“斷發(fā)文身”以“像龍子”的習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這一天,還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的游戲,繪圖騰神,也給自己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jié)”。

端午節(jié)除了吃粽子和賽龍舟,在不少地區(qū)還有一個重要的標志性活動那就是掛艾草,它的作用是祛驅(qū)百蟲、辟邪消災。這里面當然也有一個傳說:

古時候,一場烈性傳染病流行之后,整個村子的人大部分都死了,只有負責掌管火種的一家人,幸免于難。于是人們仔細檢查了這家人與其他人家的不同之處,發(fā)現(xiàn)這家人土屋的墻上掛滿了艾草,因為艾葉制作的艾絨是一種非常容易燃燒的物品,他們在每年的春夏之交也就是端午節(jié)前后——艾葉生長最茂盛時上山采摘大量艾葉,掛到自家墻壁上晾干,目的是為了取火及保存火種之用。由此人們認為艾葉可以辟邪祛病。此事傳播開來,人們每年就有意識地在春夏之交,采摘艾葉懸掛于自家房屋墻上或門窗之上用來辟邪,成為一種習俗。

其實,這個傳說不像屈原、伍子胥傳說那樣是一種具有紀念意義的人文文化,而是有其實實在在的科學道理。

端午節(jié),正值夏至前后,氣溫升高,蚊蟲活動開始猖獗,氣溫正適于細菌病毒繁殖,因此瘟疫容易流行。

現(xiàn)代研究表明:艾葉中的揮發(fā)油對多種致病細菌及病毒均有抑制或殺滅作用。艾葉的香味成分(揮發(fā)油)揮發(fā)出來后,不僅能有效地阻止蚊蟲靠近,還能有效抑制或殺滅細菌和病毒,其香味吸入口鼻呼吸道中,能殺滅侵入口鼻呼吸道中的細菌病毒,還可在口鼻中形成一道微膜屏障阻止細菌病毒的侵害。若通過燃燒艾葉煙熏或煎煮艾葉洗浴,則由于高溫的作用其香味成分揮發(fā)更徹底,效果會更好。能夠預防和治療流感。同時,艾葉還有一定的增強免疫作用?,F(xiàn)代中醫(yī)學,流行的艾灸,更是將艾草作用發(fā)揮到了極至。

總之,在所有的端午傳說中,最靠譜的傳說掛艾草了。

一個個美麗的傳說,使端午節(jié)豐滿起來,一個個寓意深遠的活動,使人們的生活豐富起來。吃粽子最實惠,賽龍舟很快樂,掛艾草可驅(qū)蟲祛病,現(xiàn)在,國家規(guī)定端午節(jié)還要放假。端午啊端午,實在越來越令人熱愛和向往!


相關(guān)文章